阮葵生
阮葵生(1727—1789),字寶誠,號吾山,清代淮安府山陽縣人(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乾隆壬申科舉人,辛巳會試以中正榜錄用,以內閣中書入值軍機處,歷任監察御史、通政司參議、刑部右侍郎,是清代乾隆時期有成就的詩人、散文家和法學家。
目錄
簡介
阮學浩之子,生於丁未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一個科舉世家。曾祖阮晉積學累行,有聲膠庠。祖父阮應韶,監生。伯父阮應商為康熙癸未進士,由中書任戶部郎中、刑部治事中。父阮學浩為雍正庚戌進士,叔父阮學浚為雍正壬子進士,兄弟同入翰林為編修,一時傳為佳話。弟阮芝生,乾隆丁丑進士,有詩文傳世。故阮氏宗祠聯云:「一門三進士,七世兩鄉賢」。 ,天資早慧,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不中,另以「明通榜」入選中書,以內閣中書入值軍機處,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館編纂《西域圖志》、《西域同文志》,官至刑部侍郎,久居京師,交遊多天下名士,「耿直不面諛人,人有過而面斥,退而相忘」,「熟精法律,屢決大獄」,為「刑名總匯熟諳之員」,辦案主張「成見不設,定見不移,不恃聰察以矜明柱,不務寬縱以博虛譽」。乾隆帝二次在西苑召見他:「汝父儒臣,能文章,汝復長於政事,當益勉之!」]因祀祭天壇墜馬受傷,乾隆帝聞之,特諭「此後乘轎勿騎馬」。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風卒。
著有
《茶餘客話》30卷、《七錄齋詩集》、《秋讞志略》。有子阮鍾瓂、阮鍾瑗。
一生經歷
1734年,甲寅,雍正12年,8歲。 阮葵生入私塾,從舅父陳曾餘學習,前後凡四年。 1737年,丁巳,乾隆2年,11歲。 阮葵生隨父至北京。
1742年,壬戌,乾隆7年,16歲。 春,阮學浩提督湖南學政,阮葵生隨父入湘,凡三年。 1745年,壬丑,乾隆10年,19歲。 5月,阮葵生隨父回到山陽,應童子試。
1747年,丁卯,乾隆12年,21歲。 秋,阮葵生中秀才。
1748年,戊辰,乾隆13 年,22歲。 8月,阮學浩乞假歸山陽,阮葵生母親陳氏病逝。
1751年,辛未,乾隆16年,25歲。 1752年,壬申,乾隆17年,26歲。 3月,阮葵生鄉試中舉。
1753年,葵酉,乾隆18年,27歲。 詩集《十載刪余集》(上),收錄1747年以來的作品。 1755年,乙亥,乾隆20年,29歲。 詩集《十載刪余集》(下),收錄1754年以來的作品。
1757年,丁丑,乾隆22年,31歲。 葵生至沛縣,設館授徒。詩集《彭城集》,收錄1757年至1758年旅沛期間創作的詩歌。 1758年,戊寅,乾隆23年,32歲。 阮葵生至浙江天台,就學於名儒齊召南(公元1703—1768年),齊召南由雍正11年博學鴻詞薦,曾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與阮學浩在翰林院共事多年,乾隆14年因墜馬受傷歸鄉。
1759年,己卯,乾隆24年,33歲。 冬,阮葵生離開天台,12月抵北京。詩集《越角吳根集》(下),收錄1759年的創作。 1761年,辛巳,乾隆26年,35歲。 阮葵生參加會試,取中正榜,授內閣中書,充方略通鑑輯覽兩館纂修官,軍機司員處行走。 妻邱氏因痢疾病故。
1762年,壬午,乾隆27年,36歲。 詩集《紅蕉館集》,收錄1761年以來的創作。 1764年,甲申,乾隆29年,38歲。 9月6日,父病逝,阮葵生返鄉丁憂。
1767年,丁亥,乾隆32年,41歲。 阮葵生服闕入都,弟阮芝生任浙江吳興令。 詩歌結集為《勺湖集》、《晚移集》。
1768年,戊子,乾隆33年,42歲。 詩歌結集為《七峰集》(一)。 1769年,己丑,乾隆34年,43歲。 清兵分三路大舉進攻緬甸,大敗。自乾隆30年以來,以「張國威」為名連年興兵,調兵數十萬,損失總督以下將領數人,耗費響銀1300萬兩,以失敗而告終。阮元《阮葵生傳》所說「緬甸不清,公入值甚勤」即指此事。 詩歌結集為《七峰集》(二) 1770年,庚寅,乾隆35年,44歲。 詩歌結集為《七峰集》(三)。
1771年,辛卯,乾隆36年,45歲 任刑部主事。詩歌結集為《西山集》。
1772年,壬辰,乾隆37年,46歲。 正月,為查禁焚毀違礙書籍,「寓禁於徵」,乾隆傳諭直省督撫學政,廣泛搜訪民間書籍,匯送京師。 阮葵生兼理刑部雲南司,總辦秋審。詩歌結集為《瓶花書屋集》。
1773年,葵巳,乾隆38年,47歲。 開設《四庫全書》館,以郡王永瑢、大學士劉統勛、于敏中等人為總裁官,兵部待郎紀昀、大理寺卿陸錫熊為總纂官主持編務,一時著名學者陸費墀、戴震、邵晉涵、王念孫、姚鼐、翁方綱、周永年、朱筠、任大椿、金簡、程晉芳等都入館,分任編務。至乾隆52年完成,共收先秦至乾隆間的圖書3461種,79309卷,分裝36304冊。先後抄寫七部,分藏於北京、瀋陽、承德、鎮江、揚州和杭州等地,其中南方三部可供士人閱讀。阮葵生承修《西域志》及《同文志》二書,對新疆地理人文環境很熟。 乾隆癸巳春三月,隨聖駕恭謁泰陵,巡視永定南北運河及淀神廟工程;恭奉皇太后巡幸津門。詩歌結集為《春淀集》。
1774年,甲午,乾隆39年,48歲。 8月,山東壽張清水教首領王倫領導農民起義,攻下壽縣、堂邑、陽穀、監清等城,朝廷震驚,命大軍進剿。王倫兵敗自焚,上千人戰死,兩千餘人被俘,起義被鎮壓,阮葵生升任刑部員外郎。主審王倫一案。詩歌結集為《春草軒集》(一)。 1776年,丙申,乾隆41年,50歲。 阮葵生升任刑部郎中,向同鄉官僚募捐修建方便鄉人來京的淮安會館。詩歌結集為《春草軒集》(二)。 1778年,戊戌,乾隆43年,52歲。 詩歌結集為《春草軒集》(三)。收錄1777年以來的創作。
1780年,戊子,乾隆45歲,54歲。 阮葵生在政績考核中被列為一等,改任監察御使,因病請假,歸山陽休養,詩歌結集為《聽鴻集》(一)。收錄1779以來的創作。 1781年,辛丑,乾隆46年,55歲。 詩歌結集為《聽鴻集》(二)。
1782年,壬寅,乾隆47年,56歲。 冬,乾隆諭:「秋審,當促之來。」遂入都,補監察御使。12月,特旨以四五品京官堂用,擢通政司參議。詩歌結集為《得請集》。
1784年,甲辰,乾隆49年,58歲。 詩歌結集為《拙慶齋集》(一),收錄1783年以來的創作。 1785年,乙巳,乾隆50年,59歲。 4月,擢刑部右待郎。秋審平允,復邀褒獎。詩歌結集為《屬車集》、《拙慶齋集》(二)。收錄1784年以來的創作。 1786年,丙午,乾隆51年,60歲。 阮葵生編纂《秋讞志略》,「而後規矩略備,中外言秋勘者依之,並比附歷年成案,故秋、朝審會議,其持異特奏者,每不勝焉。」(《清史稿•刑法志》)。 詩歌結集為《拙慶齋集》(三)。
1787年,丁未,乾隆52年,61歲。 扈從灤河,復校文津閣《四庫全書》,交部優敘,和詩三十首。
1789年,己酉,乾隆54年,63歲。 詩歌結集為《拙慶齋集》(四),收錄1788年以來的創作。
2月21日,病逝於北京。
註:此材料由淮陰師範學院王澤強教授為寫阮葵生一書,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政法大學圖書館以及上海圖書館、南通圖書館、楚州圖書館查閱,還到阮氏後人查閱阮氏家譜等相關資料收集而成。 摘自1873年同治續編《山陽縣誌》十四卷十九頁記載: 將檢討阮學浩墓,編修阮學浚墓,刑部待郎阮葵生墓,永定河同知阮芝生墓,以上四墓俱在七里塘,列為古蹟。 順天通判,直隸總督胡季堂與阮葵生通信手跡 現存乾隆年間當朝36位大臣與阮葵生互致信函真跡達百份,謹摘取順天府通判、直隸總督胡季堂(此人曾首劾和珅二十罪)。
阮葵生博聞強志,多才豐藝,一生交遊極廣。居官刑部後,被朝野上下譽為「司寇公」。他雖「晝夜訊供無少閒,而校書和詩如常」。他在京都還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瓶花書屋」,作為文翰薈萃的場所。他同《閱微草堂筆記》作者、禮部尚書紀曉嵐,《四庫全書》編纂之一、榜眼出身的陳萬青等人,唱和詩詞,往來甚密。
阮葵生一生生活儉樸,好善樂施。京師有座「松筠庵」,是明朝楊繼盛的故宅,後改為祠堂。因其年久傾圯,阮遂邀同人捐資修復。他還在北京「改建淮安會館,鄉人謁選應試赴都者,皆助以道義」,因此深得世人景仰。
據史載,阮葵生有一次因祀祭天壇墜馬受傷,乾隆帝聞之,特諭「此後乘轎勿騎馬」。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阮葵生因體態肥胖,步履維艱,不幸患「中風」(即腦溢血)歿於京師,享年六十二歲。
世家背景
阮蔡生世居淮安新城北辰坊,另在城內勺湖建有草堂別墅,世代科仕,崇尚治學,熱心鄉里教育。 阮葵生曾祖父阮晉當時與同鄉著名學者閻若璩齊名,撰有《自吟亭詩稿》,兩人一起被大吏推薦參加博學鴻辭科考試;祖父阮應韶是監生;伯祖父阮應商是進士,任戶部郎中,以直言敢諫多次受到康熙帝的稱讚;父親阮學浩和叔父阮學浚都是進士,而且同在翰林院任編修,同被派至地方擔任大權在握的鄉試主考官,人稱「淮南二阮」;弟弟阮芝生二十四歲中進士,任內閣中書、縣令等職,善詩文,與阮葵生一起被當時人譽為「眉山兄弟」。阮氏祠堂的門上寫着的對聯「一門三進士,七世兩鄉賢」,反映的就是阮氏處於鼎盛時期的狀況。
阮葵生的父親阮學浩(裴園)系清代雍正年間進士,歷官翰林院檢討,提督湖南學政,典陝西、山西鄉試,銓京都會試同考官,階儒林郎加二級,贈中憲大夫通政使司參議。他一生治學嚴謹,博識多才,曾刊《教學遺規四禮翼注》及《學約》,以訓士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十九歲的阮學浩,陳情辭官,回鄉奉母,在他著名的書屋「勺湖草堂」讀書講學,「十餘載遂不出山,日取淮海士,獎掖而成之者數百餘人」。阮氏房舍建於勺湖南岸,而草堂建於勺湖之中,後改為書院。雍乾年間,淮安文風興盛,當時麗正書院(舊址即今淮師),和魁文書院(舊址即今淮中),經常延請裴園公講授經學。阮學浩見府、縣兩學維修不善,便發起創立公益團體「灑掃會」,邀約兩庠人士集資修葺,而他總是資助銀兩最多。此外,他還將家藏的書籍百餘種,贈送紿麗正書院,供諸生攻讀。
阮學浩生有二子,長子阮葵生(1727-1789),字寶誠,又字萍廬、樂君,號吾山,晚號安甫,累官刑部右侍郎,以其《茶餘客話》著稱於世;次子阮芝生,因叔父阮學浚無嗣,「出為學浚後」,乾隆進士官德清知縣,由於為政清廉,誥授奉政大夫直隸永定河北岸同知。
阮葵生無論在成名之前,還是為官以後,都熱心鄉里的教育事業,一直贊助父親親手創立的「灑掃會」。為了使集資能夠發揮「一勞永逸」之效,他建議籌款存典生息,還倡導購置田產,交莊民屯糧起租,以備辦學之資。故阮氏莊園——鵝錢莊(在今東門外和尚莊東南),素有「一千莊」之稱。阮葵生也生有二子,長子阮鍾琦,候補布政司理問,但終身未仕,一直在家秉承先祖遺志,監督「灑掃會」同人恪守《會約》,嚴禁從中貪污作弊。次子阮鍾景,順天府北榜舉人,歲在而立就早逝了。
從晚清開始,阮氏家道中落,一蹶不振。雖然遺稿和藏書較廣,但逐漸散佚。所幸阮葵生的六代孫阮再庵老人,現年七十有五,尚能記憶追溯先祖遺事,尤其是乾隆四十七年由阮葵生、阮芝生重修溝《山陽阮氏家譜》(勺湖草堂收藏刻版,分上、中、下三卷),竟失而復得,尚存淮安圖書館。這對研究雍乾時期的淮安文化歷史、地方掌故以及阮氏家世等,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山陽阮氏家譜》得知,阮氏原籍是江西臨江府清江縣棗兒村,從武德公一代起,於元末定居淮安。山東濰坊尚有阮氏分支。另據《續纂山陽縣誌•名人墓》記載,阮學浩、阮葵生父子歿後,均葬於七里塘(今城東鄉趙徐村西南)阮氏墓地。著名的文學家天台齊召南,曾為阮葵主撰有《墓志銘》,全文載入《山陽縣誌》。
論著
阮葵生博學多聞,才思敏捷,數千字文章可一揮而就。《四庫全書》中《西域圖志》和《西域同文志》為他所撰。他一生勤於著述,朝廷每有慶典則貢辭獻賦,詩文創作從不間斷,留下了大量的文稿。
阮葵生一生涉世較廣,閱歷較深,「少侍文京師,即識國家掌故」,尤其注重歷史考證。他所著的《茶餘客話》,「記前型,搜逸事,考證典物,多有未經人道者,」(《中國名人大辭典》)是近二百年來很有資料價值的筆記著述。該書對淮安的地方掌故軼事記載比較詳盡,對於研究淮安地方史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文學史料記載,阮葵生的《茶餘客活》約寫成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原書有三十卷,王錫祺印本為二十二卷,舊時通行節本僅有十二卷,其文筆老練,選材精緻,立意清新,內容包括政治、歷史、地理、科學、工藝、文學、藝術等,還記載清初的有關典章制度及清人入關前後的建置等歷史資料。阮葵生生前記有大量司獄筆記。他通過刑案匯總,善於總結經驗,立論準確,見解精闢。他死後,後人曾經根據他的手稿專門為他整理成一部《刑述》,很有借鑑價值,可惜今已失傳。此外,阮葵生還著有《七錄齋集》、《七錄齋詩詞集》、《阮氏族訓》、《阮氏家譜》,但生前都沒有公開出版。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初秋,他寫有《憶勺湖草堂歌》以及《憶家園雜詩》十一首,均收入《山陽阮氏家譜》。2009年,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王澤強校點整理的《阮葵生集》,此書收錄了他的絕大部分作品。
阮氏故居拆遷
阮葵生:當時46歲,於公元1773年秋由勺湖南岸遷至淮城東門大街43號,新建太史阮公祠,共建房屋28間,有祠堂、書房、客廳、住宅、廚房和竹園後花園,共占地約八畝。當時,阮氏在興旺期間,祠堂建成後許多學生敬拜。 日本侵略中國後,公元1939年元月日侵淮安後,阮氏家中突然破產。以後衰落。在公元1945年8月17日共產黨解放淮安縣城後,於公元1952年拓寬東門大街時拆除阮氏家沿街房屋8間,至1958年房屋改造政策下達,將祠堂等15間房屋及竹園、花園都劃歸為公有,分文不給,僅留三間給阮氏後人居住。從1960年開始一直做些小生意擺攤維持生機,之後三間房屋成為路邊門面營業用房,至1998年舊城改造,因官商勾結,拆遷辦成為開發商的保護傘,亂定為非營業用房,周圍緊此一家以擴路為藉口,只賠償幾百元一平方米,80幾平方米沿街長近20米的三間房屋被它們全部強制拆除,從此,太史公阮公祠就徹底消失了。
現在,還有勺湖草堂存在,為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