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夜
《閣夜》為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杜甫流寓於荒僻的山城,面對峽江壯麗的夜景,聽到悲壯的鼓角聲,因而感慨萬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國家的戰亂,由歷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並力圖在內心超越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詩。詩中雖有悲涼哀傷之情,卻亦有壯情和超然之意。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閣夜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作者 杜甫
目錄 1作品原文 2注釋譯文 3創作背景 4作品鑑賞 5作者簡介 摺疊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⑴,天涯霜雪霽寒宵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⑶。
野哭千家聞戰伐⑷,夷歌數處起漁樵⑸。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⑹。
摺疊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摺疊詞句注釋 ⑴ 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⑵霽(jì):雪停。
⑶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瞿塘峽在夔州東。
⑷野哭: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的哭聲響徹四野。戰伐:崔旰(gàn)之亂。
⑸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夷,指當地少數民族。
⑹人事:指交遊。音書:指親朋間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摺疊白話譯文 年終白日的光陰逐漸縮短,寒夜霜雪籠罩着荒遠天涯。
破曉時軍營中鼓角的悲壯,星河的影子在三峽上蕩漾。
荒野中的人家為戰爭痛哭,遠處傳來漁夫悲悽的歌聲。
英雄的業績最終成了黃土,我何必介意書信音訊即少。[1]
摺疊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該詩是大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西川崔旰、郭英乂、楊子琳等軍閥混戰,連年不息。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嚴武、高適等都先後死去。感時憶舊,他寫了這首詩,表現出異常沉重的心情。
摺疊編輯本段作品鑑賞 摺疊整體賞析 全詩寫冬夜景色,有傷亂思鄉之意。首聯點明冬夜寒愴。頷聯寫夜中所聞所見。頸聯寫拂曉所聞。末聯寫極目武侯、白帝兩廟而引出的感慨,層層鋪開,步步推進,從而更好的表達了自己的情懷。
開首二句寫道:"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詩歌首先點明時間。上句中的"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景"同"影"。"短景"指冬天日短。"天涯"即天邊,指夔州。"霽"即天放晴。首句的意思是說,年終一天比一天短。其中,一個"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的冬日特點,而且使人覺得時光飛逝。次句"天涯霜雪霽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淪落天涯意。意思是說,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晝。詩能見到如此景象,可以說,真是徹夜難眠,感慨萬千。
頷聯寫道:"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這一聯承接上聯次句"寒宵"而來,描寫出了夜中所聞所見。"鼓角"指古代軍中用以報時和發號施令的鼓聲、號角聲。"星河"指天河。"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夔州在瞿塘峽西口,為三峽的起點。上句"五更鼓角聲悲壯"是說,晴朗的夜空,鼓角聲格外響亮,黎明時分,那聲音更顯得悲壯淒涼。詩人用"鼓角"、"五更"、"聲悲壯"表明了兵戈未息、戰爭頻繁不斷。下句"三峽星河影動搖"是說雨後玉宇無塵,天上銀河顯得格外澄澈,群星參差,映照峽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詩人通過對時局的深切關懷和三峽深夜美景的讚嘆,蘊含着悲壯深沉的情懷。
頸聯寫道:"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野哭"即鄉野百姓的哭聲。"戰伐"指蜀地軍閥混戰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起漁樵"即起於漁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說,聽到征戰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慟哭,哭聲傳遍四野。詩人所描繪景象是多麼悽慘。下句是說,漁夫樵子不時在夜深傳來" 夷歌"之聲。其中,"數處"指不止一起。這兩句把偏遠的夔州的典型環境真實形象地表現出來。詩人在這一聯,用聲音來抒發情感,"野哭"、" 夷歌"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正好表現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尾聯寫道:"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臥龍"指諸葛亮。"躍馬"指公孫述。這裡,詩人化用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句,意指公孫述在西漢末乘亂據蜀稱帝,詩人運用典故,在比較中含蓄而深沉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終黃土"即最終都死去,同歸黃土。上句的意思是說,(詩人)極目遠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廟與東南的白帝廟,一世之雄,他們也成了黃土中的枯骨。"人事音書"即人情世故。"漫"即隨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說,人事與音書,都只能任其寂寞了。我們從最後兩句來看,通過對"臥龍躍馬終黃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詩人極為憂憤感傷的情緒。正如沈德潛《唐詩別裁》中所說:"結言賢愚同盡,則目前人事,遠地音書,亦付之寂寥而已。"也就是說,象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無論他是賢是愚,都煙消雲散了。而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獨,也就算得了什麼。這與《茅屋為秋風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詩人一貫的人格與品質的最好表現,[2]
摺疊名家點評 《苕溪漁隱叢話》:
《西清詩話》雲:杜少陵雲:"作詩用事,要如禪家語:水中着鹽,飲水乃知鹽味。"此說,詩家秘密藏也。如"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人徒見凌轢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彌衡傳》:"撾《漁陽操》,聲悲壯。"《漢武故事》:"星辰動搖,東方朔謂:民勞之應。"則善用事者,如繫風捕影,豈有跡耶!
《瀛奎律髓》:
"悲壯"、"動搖"一聯,詩勢如之。"臥龍躍馬俱黃土",謂諸葛、公孫,賢愚俱盡。……感慨豪盪,他人所無。
《唐詩品匯》:
劉雲:第三、第四句對看,自是無窮俯仰之悲。
《唐詩廣選》:
劉會孟曰:三、四二句只見奇麗。若上句何足異?評詩未易,以此。
《唐詩直解》:
光芒四射,若令人不敢正視。
《唐詩鏡》:
三、四意盡無餘。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蔣一梅曰:鼓角,閣上所聞;星河,閣上所見。野哭夷歌,是倒裝法。周啟琦曰:杜《刈稻詠懷》雲:"野哭初聞戰,樵歌稍出村。"只此五、六意。說詩者何必多喙。單復曰:結語愈緩而意愈切。
《杜臆》:
此詩全乾起結着意。而向來論詩止稱"五更"一聯,並不知其微意之所在也。"臥龍"句終為自家才不得施,志不得展而發,非笑諸葛也。
《杜詩解》:
一解寫"夜"……筆勢又沉鬱,又精悍,反覆吟之,使人增長意氣百倍(首四句下)。
《杜詩詳註》:
盧世㴶雲:杜詩,如《登樓》、《閣夜》、《黃草》、《白帝》、《九日》二首,一題不止為一事,一詩不止了一題,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當與《諸將》、《古蹟》、《秋興》諸章,相為表里,讀者宜知其關係至重也。
《瀛奎律髓匯評》:
查慎行:對起極警拔,三、四尤壯闊。紀昀:前格凌跨一切,結句費解。凡費解便非詩之至者。三、四隻是現景,宋人詩話穿鑿可笑。馮舒:無首無尾,自成首尾;無轉無接,自成轉接。何見悲壯動人,詩至此而《律髓》之選法於是乎窮。
《唐宋詩醇》:
音節雄渾,波瀾壯闊,不獨"五更鼓角"、"三峽星河"膾炙人口為足賞也。李因篤曰:壯采以朴氣行之,非泛為聲調者可比。
《網師園唐詩箋》:
"五更"二句,與"錦江春色"同一筆力。
《讀杜心解》:
"天涯"、"短景",直呼動結聯。而流對作起,則以陰晴不定,托出"寒宵"忽"霽"。三、四,從"霽寒霄"生出;"鼓角"不值"五更",則"聲"不透;"五更",最淒切時也,再著"悲壯"字,直刺睡醒耳根也。"星河"不映"三峽",則"影"不爍;"三峽",最湍急處也,再著"動搖"字,直閃朦朧眼光也。……彼定亂之"臥龍",起亂之"躍馬",總歸黃土,則"野哭"、"夷歌",行且眨時變滅,顧猶以耳"悲"目"動",寄虛願於紛紛漠漠之世情,天涯短景,其與幾何?曰"漫寂寥",任運之旨也。噫!其詞似寬,其情彌結矣。
《杜詩鏡銓》:
吳瞻泰雲:"人事"綰上"野哭""夷歌","音書"綰上"天涯""三峽",關鎖極密。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前四寫景,後四言情。筆力堅蒼,兩俱稱愜。千古絕調,公獨擅之。
《批點唐詩正聲》:
全首悲壯慨慷,無不適意。中二聯皆將明之景,首聯雄渾動盪,卓冠千古。次聯哀樂皆眼前景,人亦難道。結以忠逆同歸自慰,然音節尤婉曲。
《昭昧詹言》:
起二句夜,三、四切閣夜,並切在蜀。東坡賞此二句。此自寫景,錢以為早搖民亂,不必如此解。五、六情。
《十八家詩鈔》:
張雲卿雲:勿學其壯闊,須玩其沉至。
目錄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1]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