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說「孟母三遷」(張春彥)
作品欣賞
閒說「孟母三遷」
西漢劉向《烈女傳》中,記載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原文如下: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如今,千年孟廟裡,柏木森森,碑碣林立,靜寂肅穆。一通「孟母三遷祠」的石碑,雖經歷了多年來歲月的洗禮,仍然俊俏挺拔,靜靜矗立,不卑不亢。有來參觀或者研學旅行的,景點的導遊或者研學旅行的老師,一定會領他們到這通碑前,背誦上述文字,並聲情並茂地進行闡述,中心思想無非是說孟子家貧、但寡居的母親仍然十分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她特別重視居住環境,努力為孩子的未來打造最好的環境。當她看到因「舎近墓」、「舎市徬」對孩子成長有不良影響時,毅然決然地通過遷徙住處的方式,把家安居在「學宮之徬」,遂成就了一代聖人,可見母愛的偉大與堅韌,可見環境在人的教化中是何等重要。聽完講解,有人認同這樣的觀點,若有所思;有人像是緬懷起自己的故事,幾聲唏噓;有人感慨歷史的厚重和母愛的深沉,默默不語。當然也有人不由莞爾,開玩笑說:原來學區房是從古就有,是從這裡來的啊!他們的話,也會如同漣漪般散開,在銀鈴般的笑聲中掀起陣陣的共鳴。
把他們將「孟母三遷」的掌故與當下的「學區房」聯繫起來的事情當做笑話給別人講,很多時候大家都是哈哈一笑,覺得有些道理,儘管這算是黑色幽默。倒是一位敦厚的長者,卻這樣告誡說:三遷的故事,你們理解的太絕對了! 應該把重心放在「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的評論上。凡事,要結合歷史,綜合分析才對。你有沒有考慮過,那個時代,祭祀是天大的事情!孟軻在「其舎近墓」時,是不是通過「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認識了禮,在幼小的心靈里打下越是「禮崩樂壞」的時代,越要有「禮」這種儀式感存續的烙印?是不是在「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時,通過模仿討價還價、童叟無欺的經營,認識了誠信的重要?而這樣近距離、深入進去的貧民生活,是否促使他更加貼切地體會到民為本、體會到「仁」即愛人?最後才是「徬學宮」,系統學習「揖讓進退」,掌握了儒家的六藝?這是一個漸進地積累疊加的有所取捨過程,沒有這樣的過程,他能成一代大儒嗎?環境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萬物皆備於我啊!
長者的話,如醍醐灌頂。[1]
作者簡介
張春彥,山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