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长茎婆罗门参

原图链接长茎婆罗门参

长茎婆罗门参(学名:Tragopogon elongatus S. Nikit.)是菊科婆罗门参属植物,茎较细,直立或基部铺展,高15-35厘米,边缘瘦果长1.5-1.7厘米,有5纵肋,生长于海拔850米的山坡草地及砾石地,分布于新疆(石河子、乌鲁木齐、昭苏)。

  • 中文名长茎婆罗门参
  • 学 名Tragopogon elongatus S. Nikit.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亚 科舌状花亚科 Cichorioideae
  • 族菊苣族 Lactuceae
  • 亚 族鸦葱亚族 Scorzonerinae
  • 属婆罗门参属 Tragopogon
  • 种长茎婆罗门参
  • 分布区域中国新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较细,直立或基部铺展,高15-35厘米,不分枝或自基部分枝,有纵条纹,无毛。基生叶和下部茎叶线形,长11-16厘米,宽5-1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稍宽,边缘皱波状,狭膜质;中部和上部茎叶基部菱形扩大,宽5-12毫米,向上变狭成线形,常纵叠;上部茎叶短缩。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枝端,花序梗果期不膨大。总苞圆柱状钟形,长2-3厘米,果期长3.5-5厘米,总苞片8枚,披针形,长2-5厘米,宽4-6毫米,先端渐尖。舌状小花紫红色。边缘瘦果长1.5-1.7厘米,有5纵肋,沿肋有鳞片状突起,先端渐尖成粗喙,喙长7-10毫米,顶端不增粗,乳白色,与冠毛连接处有蛛丝状毛环。冠毛棕褐色,长1.8-2厘米。花果期5-7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850米以上的山坡草地及砾石地。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新疆(石河子、乌鲁木齐、昭苏)。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季节

一般采用春播秋收北方地区5-6月播种,10月下旬收获,收获后进行窖藏。南方地区6月份播种,10月下旬成熟,植株可在露地过冬,随时食用随时挖收。为了延长供应期,也可采取春种夏收的栽培方式。

施肥

在播种前一年深耕,使土地充分晾晒,耕作层要在50厘米上下。播种前施入基肥,每亩用腐熟的牛马粪或其它厩肥2500kg,深施40-50厘米。

管理

播种后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覆盖稻草等保墒防干,勤浇水。播后大约10-12天出苗,揭去覆盖物。待幼苗长成后间苗,2-3次间苗后,最后定苗时株距也分别为35×25厘米,间苗时要注意区别幼苗和杂草。生长期间应及时中耕,拔除杂草,一般在封垄前中耕2-3次。在肉质根增长前期进行2-3次追肥。在肉质根增长中期每亩可追施硫酸铵5千克。夏季生长中要注意排除田间积水,施肥要避免浓度过大,并要离根部稍远一些,以免烧根。

采收

婆罗门参的根部极耐寒,只要在冬天不十分寒冷的地区,可以露地过冬或去除叶片梢部,铺上一层覆盖物过冬。在冬天寒冷的地区,可将根部挖出,贮藏于冷窖中,下垫湿沙子,留几寸叶片,可长期贮存。但贮藏时间如果过长,其牡蛎鲜味将显著减少。

病虫防治

叶斑病

病害诊断:只为害叶片,叶片发病以下部老叶发病为多。在叶片上产生长圆形、长条形病斑。病斑边缘不整齐,黑褐色,边缘色深,中央色淡。病斑外围常褪绿,枯黄。重病时病叶提早枯死。致病菌为一种链格孢菌。病菌分生孢子梗丛生,常1-3根一丛,淡青褐色,直或弯曲,有1-3个隔膜,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棍棒状,淡褐色,有3-7个横隔膜,1-3个纵隔膜,顶端胞细长,无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起越冬菌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引起田间发病。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灌溉水传播。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由伤口侵入,也可穿透表皮直接侵入。病势在田间发展较慢,但在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病害也会迅速发展。病菌要求高温、高湿条件。病菌在10-32℃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4-26℃。要求90%以上相对湿度,有水滴存在时才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

防治措施:⑴精细整地,适时播种或定植。密度不宜过大。⑵施足粪肥,适当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尤其是钾肥。合理灌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注意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⑶适时培土,疏掉下部老叶、黄叶。发现病叶及时摘除深埋。⑷发病初期及时喷布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利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

下级分类

头状婆罗门参 Tragopogon capitatus S. Nikit.

长茎婆罗门参 Tragopogon elongatus S. Nikit.

纤细婆罗门参 Tragopogon gracilis D. Don

中亚婆罗门参 Tragopogon kasahstanicus S. Nikit.

膜缘婆罗门参 Tragopogon marginifolius Pavl.

黄花婆罗门参 Tragopogon orientalis L.

蒜叶婆罗门参 Tragopogon porrifolius L.

婆罗门参 Tragopogon pratensis L.

北疆婆罗门参 Tragopogon pseudomajor S. Nikit.

红花婆罗门参Tragopogon ruber S. G. Gmel.

沙婆罗门参 Tragopogon sabulosus Krasch. et S. Nikit

西伯利亚婆罗门参 Tragopogon sibiricus Ganesch.

准噶尔婆罗门参 Tragopogon songoricus S. Nikit.

高山婆罗门参 Tragopogon subalpinus S. Nikit.

代表植物

婆罗门参

二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根垂直直伸,圆柱状。茎直立,不分枝或分枝,有纵沟纹,无毛。下部叶长,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基部扩大,半抱茎,向上渐尖,边缘全缘,有时皱波状,中上部茎叶与下部叶同形,但渐小。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植株含少数头状花序,但头状花序生枝端,花序梗在果期不扩大。总苞圆柱状,长2-3厘米,总苞片8-10枚,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3厘米,宽8-12毫米,先端渐尖,下部棕褐色。舌状小花黄色,干时蓝紫色。瘦果长灰黑色或灰褐色,长约1.1厘米,有纵肋,沿肋有小而钝的疣状突起,向上急狭成细嚎,喙长0.8-1.1厘米,喙顶不增粗,与冠毛连结处有蛛丝状毛环。冠毛灰白色,长1-1.5厘米。花果期5-9月。

主要价值

药用

性味: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主病后体虚;小儿疳积;头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叶3-12g;根15-30g。外用:适量,捣汁搽。

食用

婆罗门参的肉质根以鲜食为佳,风味由于牛蒡,有浓郁的牡蛎香味,可以烤、炖、炸或作汤等。其中以切薄片挂蛋糊油炸味道鲜美,似鲜炸牡蛎。其根皮有切口时会溢出白色汁液,易迅速变褐,故需即切即做。除鲜食外,还可以储藏与加工。其嫩叶可做沙拉或炒食。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