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長石鎮為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大方縣北部,在東經1050度43分-46分,北緯27度30分-35分之間,距縣城約65公里,行政區域115.0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050米(火燒箐),最低海拔620米(山岔河)。東鄰本縣果瓦鄉,大山鄉,南接瓢井鎮興隆鄉,西、北抵畢節市的阿市鄉,普宜鎮龍場鎮,盛產李子、獼猴桃、楊梅、櫻桃和大米,因境內有一塊長長的石岩而得名,是貴州北部的入川門戶,是大方縣重點建設的十個鄉鎮之一。[1]

目錄

自然條件

長石鎮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全鎮境內海拔760米-1840米,平均海拔1300米,年平均氣溫18℃,年日照時數1335.5小時。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光照時間長,雨量充沛。

長石鎮人傑地靈,文化燦爛。長石由於兩面環岩,解放前稱之為長岩,解放後建長石區,又稱十一區,1992年撤併建為長石鎮。長石文化底蘊深厚,解放初期的長石區文工團就遠近聞名。新成立的"大方縣長石民族民間藝術團"得到地區文化局的授牌,宏揚了民族文化,豐富長石人民的文化生活和提高他們的思想文化素質。

長石鎮物華天寶,投資環境寬鬆。境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目前有山壩水泥廠、三岔河電站、青草湖公司和在建的長石鎮飾粉廠、巨石石材廠以及即將開工建設的年產15萬噸的長石煤礦等一大批鄉鎮企業日趨興起。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適宜氣候條件,盛產小麥、大豆 、玉米和李子。

基礎建設

長石鎮轄1個居委會,16個村民委員會,169個村民組,總耕地面積31339.6畝,其中:田6159.3畝,土25180畝。居住着漢、苗、白、蒙、彝、仡等民族群眾9289戶,38700餘人,其中男20338人,女18390人行政區域內的鄉鎮企業有山岔河電站、魚跳塘電站、山壩水泥廠、頁岩磚廠、在建的山壩鐵廠等。2001年國民生產總值達22080萬元,糧食總產量7420.16噸,實現財政收入1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30元。目前基本實現水、電、路村村通,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覆蓋全鎮,已安裝程控電話600餘門,移動通訊基站正在建設之中。[2]

經濟發展

長石鎮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周邊地區經濟文化中心,鎮內有豐富的煤炭,鉛鋅礦等資源,大納公路橫穿鎮內,直通大方和四川納溪,長大公路連接大山、果瓦,從果瓦可往金沙到達歷史文化名城遵義,在建的巨鑫大道和長大公路的改造,對推進長石鎮小城鎮建設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民俗文化

耍龍燈

在古代,人們把"龍"作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風調雨順的願望,因此,用舞龍祈禱神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四季豐收。人們舞起用竹、鐵結紮,外用綢緞或布匹製作的彩龍取樂,表現歡快的心情,經過民間藝人不斷加工製造,到現在"耍龍燈"已發展成為一種形式完美、具有相當表演技巧和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舞蹈藝術,深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長石鎮是老區所在地,老區人民將"耍龍燈"的傳統傳承下來,每年春節或重要節日都要開展耍龍燈等活動,目前,成立了長石鎮龍燈協會。

"耍龍燈"的表演,有"單龍戲珠"與"雙龍戲珠"兩種。龍身由許多節組成,每節間距約五尺左右,第一節稱一檔。組成龍身的"節",一般都是單數。(如九節、十一節和十三節的)。龍頭部分也分輕重不同,一般重量約三十多斤。龍珠內點蠟燭的稱"龍燈",不點的稱"布龍"。

在耍法上,風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節的主要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鑽襠子(穿花),頭尾齊鑽,龍擺尾和蛇退皮等。耍龍中,不論表演那種花樣動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耍十一、十三節龍的,主要表演蛟龍的動作,就是巨龍追捕着紅色的寶珠飛騰跳躍,忽而高聳,似飛沖雲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騰挪,煞是好看。

農村耍龍燈還有個習慣,就是不僅在本村耍,還到外村表演,到鎮上或城市寬闊的街頭、廣場去"賽演"。每當新春至元宵節期間,在此起彼落的鑼鼓聲、鞭炮聲中,各個民間"舞龍"隊大顯身手,引動萬人空巷。長石鎮在2009年全縣春節龍燈大會上獲過一等獎。

彝家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每年都要舉行的活動,人們都積極參與火把節活動的準備。從火把節的前一個月開始,人們就盼着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的來臨,開始着手準備火把節活動,從山上砍來干竹子或割回干禾草,綑紮成火把,準備火堆所需要的木柴。

置身火把節自然是歡愉之事。彝家姑娘們要準備頭帕、彩衣及彩裙、彩葦等,有的姑娘還為自己的情人趕製衣褲、腰帶及花包;小伙子們也為自己的情人購置銀領扣、耳環或耳墜,買黃布雨傘等。人們在大敞壩上燒起一堆篝火,上下輩之間的拘謹在這節日的氣氛中蕩然無存。人們圍着火堆,跳起烏蒙歡歌等舞蹈。

火把節不僅是每個家庭傳統的節日,也是各家各戶親戚朋友交往歡聚的節。

火把節以其獨具風情的節日活動而令人神往,令人陶醉。節日裡,有粗獷僳悍的男人們在這山頭大草壩上舉行摔跤、鞦韆、力的角逐等刺激性極強的體育項目;,不時激起一陣陣喝彩,也有美麗多情的彝家姑娘們跳的朵洛荷舞及達體舞等文娛活動;整個節日是火的旋律,花的世界,歌的海洋,力的角逐,愛的升華。

可以說彝族是一個火的民族;彝族村是一塊被火把燒紅的土地,是一方美麗富饒而神奇的山水;火把節時的彝族山村,是一幅重彩塗抹的油畫,一支清音繁複的歌。[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