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长江作证(方泽华)

长江作证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长江作证》中国当代作家方泽华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长江作证

万里长江,浩荡东流,润泽了两岸广袤无垠的土地,也孕育了一座陆地面积只有228平方公里的绿岛——江苏扬中。

扬中岛是枕着长江的波涛长大的。长江水裹挟的泥沙,在这里历经万年一点点沉积,东晋时涨成一个个小沙洲露出水面,明清时渐渐相连成片,成为扬中先辈们垦荒定居之所。这里历史上曾分属周边多个府县管辖,1904年才独立建制。

在全国2800多个县(市)里,扬中无疑是有传奇色彩的一个。大自然的造化,让她成了沧海桑田的最佳注脚,也让她成了如今长江之中唯一的岛市。

而到过扬中的人一定会说,关于扬中的传奇,远远不仅于此。

扬中的往昔,注定是灰色的。

“穷奔沙滩富奔城”,当初背井离乡踏上江洲垦荒定居的扬中先辈,大多生活无着,穷困潦倒。他们企望在这远离战乱和苛税的小岛上,构建幸福安康的梦想。然而,环境的闭塞、资源的稀缺、土地的贫瘠、洪灾的肆虐,又常常使他们心血浇铸的努力付之东流。

扬中老辈人口中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次登临扬中江对岸的圌山,指着江中的沙洲,问起洲上的黎民疾苦,随行的官员如实奏说民不聊生。乾隆帝叹道:“江洲的百姓永远也富不起来,他们的好风水,全叫圌山给挡住了。”

圌山给了这位自诩盛世明君的皇帝粉饰太平的借口,然而,衔枚疾进的历史终将证明,皇帝的谶言,不过是岁月长河中一个转瞬即灭的小水泡。

穷则思变。改革开放以后,蛰伏在扬中人血脉中数百年之久的创造力如炽热的岩浆喷涌而出。没有资源,没有市场,扬中人就走出小岛闯世界。靠着“走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扬中人购进工业原料,再将生产的工程电气产品推销到全国各地。短短十年间,扬中的乡镇企业蓬勃兴起,成为全国乡镇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然而,一方孤岛,闭塞的交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天然瓶颈。扬中人出入小岛,从来只能依靠舟楫摆渡,遇上大雾弥漫、风高浪急的恶劣天气,船只停航,扬中人只能望江兴叹。多少有望投资的项目、签定的合同,因此化为泡影。

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建桥!

世世代代扬中人心中放飞的梦想,凝聚成跨越孤岛的强大合力。资金短缺,无论机关干部、企业职工,还是普通农民;无论耄耋老人,还是幼稚学童,都无需动员踊跃捐款。30万扬中人,捐款总额高达2500余万元,人均捐款相当于当时机关干部一个月的工资!

扬中人永远不会忘怀,1994年10月6日,全国首座由农民集资兴建的长江大桥——扬中长江一桥胜利通车了!这无疑是小岛有史以来最沸腾最欢快的一天,数万扬中人激情澎湃眼含热泪走上大桥,体味跨越长江天堑的狂喜与自豪。

其后20年间,扬中为加快对接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又相继建成了扬中长江二桥、三桥。2012年,连接京沪高速与沪蓉高速的泰常高速通道从岛上穿过,扬中的北江、南江又耸起了气势恢宏的泰州大桥、扬中大桥。

一座县级建制的小岛,竟然形成了五座长江大桥联通南北的旷世奇观!这一座座桥,不正是每一个扬中人开拓进取的心与心的衔接、永不停歇的前行脚步的延伸么?

一座座大桥,为扬中岛插上了一双双腾飞的翅膀。

凭着众志成城的“大桥精神”,扬中人不断加快工程电气产业的转型升级,智能化电气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20%以上,为扬中赢得了“中国工程电气岛”的美名;凭着“大桥精神”,扬中人又相继培植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两大新兴产业,构筑起了扬中经济的宏伟大厦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高歌猛进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节节攀高。2006年,扬中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2014年,扬中城乡居民年末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突破7万元,在富裕的江苏名列榜首,一举成为民富水平最高的县(市)。

如今,行走扬中,已然难以分清城乡的差别。触目所及,到处都是装修精美、价值动辄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农家别墅。一幢幢时尚气派的别墅连绵成靓丽的城乡风景线,成为扬中民富水平的直观呈现,也成了岛城展示形象的闪亮“名片”。

长江有灵,定会动容:这世上没有什么艰难险阻,可以阻挡执着前行的脚步。只要永葆一往无前百折不挠豪情和干劲,天堑可成通途,荒芜沙洲也能崛起富裕新城!

扬中有个名闻天下的称号——中国河豚岛。

[1]

作者简介

方泽华,女,金融从业人员,长治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在文字中释放自己。偶有作品发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