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長信怨 王昌齡

長信怨
圖片來自大眾網

長信怨是一組七言絕句。這五首詩以淒婉的筆調,運用心理描寫以及對比手法,從不同角度表明失寵宮妃的苦悶幽怨之情。此詩是唐代表現宮怨主題的代表作,詩中的心理刻畫細膩入微,使詩篇別具一種真實與動人的藝術感染力。

目錄

原文

王昌齡〔唐代〕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

銀燈青瑣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

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里不勝情。

譯文

金井邊的梧桐秋葉漸黃,珠簾不捲可知夜裡飛霜。

熏籠玉枕有如容顏憔悴,靜臥愁聽南宮漏聲悠長。


秋天高殿內搗衣聲響徹夜闌,夜裡霜重還記起君王御衣寒。

更深人靜銀燈下裁衣才停歇,目光還轉向宮城明主那邊看。


天亮就拿起掃帚打掃金殿塵埃,百無聊賴時手執團扇且共徘徊。

美麗的容顏還不如烏鴉的姿色,它還能帶着昭陽殿的日影飛來。


果真成為薄命人長久陷入沉思,夢中又見到君王醒後心裡生疑。

燈火照耀着西宮知道是在夜飲,眼前分明浮現復道蒙恩受寵時。


長信宮中惟有秋月尚明,昭陽殿下響起搗衣聲聲。

白露堂中滿是雜草印跡,那邊紅羅帳里綿綿深情。

賞析

  這首宮怨,運用深婉含蓄的筆觸,採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這是從這位少女的悲慘的一生中剪取下來的一個不眠之夜。

  在這個不眠之夜裡,詩中人憂思如潮,愁腸似結,她的滿腔怨情該是傾吐不盡的。這首詩只有四句,總共二十八個字,照說,即令字字句句都寫怨情,恐怕還不能寫出她的怨情於萬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寫景上,只留下最後一句寫到人物,而且就在這最後一句中也沒有明寫怨情。這樣寫,乍看像是離開了這首詩所要表現的主題,其實卻在藝術效果上更顯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現了主題。這是因為:前三句雖是寫景,卻並非為寫景而寫景,它們是為最後人物的出場服務的。就通首詩而言,四句詩是融合為一的整體,不論寫景與寫人,都是為托出怨情服務的。

創作背景

  由於王昌齡的籍貫、生卒年及其他重要的生平事跡記載不一,他的作品大都無法編年,因而,《長信怨》寫於何時亦難以確知。根據新舊唐書本傳及有關論著的推考,大致可知開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齡三十多歲始登進士第。補秘書省校書郎,又以博學宏詞登科,再遷汜水縣尉。曾兩次被貶。這組詩五首當寫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第二次被貶之前。

簡析

  《長信怨》是一組七言絕句。這五首詩以淒婉的筆調,運用心理描寫以及對比手法,從不同角度表明失寵宮妃的苦悶幽怨之情。此詩是唐代表現宮怨主題的代表作,詩中的心理刻畫細膩入微,使詩篇別具一種真實與動人的藝術感染力。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而立之年,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