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鏡池光影:早安,你們(袁春波)

鏡池光影:早安,你們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鏡池光影:早安,你們》中國當代作家袁春波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鏡池光影:早安,你們

我打開電腦,2021年9月28日晨4點26分。因為全封閉,手機統一存放,我只能打開電腦,端坐桌前,寫一些自己最想寫的文字了。有些時候,在最自然的狀態下,你最先寫下的,就是你最想寫的;你最先想到的,就是你最記掛的。寫作,不是寫,是想,是想念,是說,把自己所思所想給說出來。

那天,帶上你人生中第一次參加競走比賽的獎品——那一整套挖沙工具——小桶、模具、杴、耙、鏟等等等等,我們去蒼梧綠園挖沙。因為手頭上有些事要做,爸爸沒來。你、媽媽、奶奶,還有爺爺我,來綠園挖沙。

到北門外,我停車,你們先進。人行道邊上畫的車位,我想把小車停得更靠邊些,方便他人,以免剮蹭,更周正些,車子小,就胡亂停,那是對車子的不尊重,那不是豆芽爺爺的風格。我反反覆覆,磨來磨去,前進後退,多停了幾分鐘,也當是練手。

我匆匆走進園子時,三面看看,找你們。找到了,在主幹道右拐的綠道上。我緊走幾步,要趕上你們。我喊着豆芽、豆芽,就去趕你們。你正好也回頭看,隔着十幾二十米,你忽然笑着看着我。還有五六米這樣,媽媽奶奶放開手,說到你爺爺那兒去。你撒開手,一下子向我衝過來,踉踉蹌蹌的,撲到我懷裡,我抱起你,你用手摟着我的脖子,你的臉上,你的大眼睛裡,滿滿的欣喜。那一刻,爺爺的眼底心頭,也是熱熱的、暖暖的。

回家吃飯時,媽媽奶奶都說,爺爺停車,我們先進來,豆芽一邊走一邊回頭望,一邊走一邊回頭望,原來是一直在找爺爺呢?

這世界真是很奇妙,那么小的孩子,一天一天,一月一月,能爬了,能翻身了,能坐起來了,能走了,能穩穩地走了,能簡單地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了,小小的心裡懂得記掛人了,人真是奇妙。

爸爸出差幾天,那時你才幾個月大。晚上,帶着你在客廳、陽台、你的小房間、廚房、兩個臥室走來走去時,你總用手指着門的方向,嘴裡咿咿呀呀地說着什麼。爸爸一回來,你就安靜多了,你小小的心裡,早就懂得記掛了。

想念,因為記掛;記掛,所以更親。

我有時和奶奶說,說是我們帶孩子,其實是孩子帶我們;你只是守護着她,她帶給我們更多,你看,我們多說了多少話,多走了多少路,這個家裡多了多少歡聲笑語,最重要的是,帶給我們多少希望。

孩子一天天長大,大人一天天變老。「君看今年樹頭花,不是去年枝上朵」,你仔細看看,真的不是嗎?你認真想想,真的還要感慨時光如梭歲月如流嗎?

把下一代成長放在心上,變老也甘心情願,坦坦蕩蕩。

這一說,是三四年前的事了。那是夏天裡,上午九點多,我忽然想回家看看父母。我就騎上1號自行車,剛買不久,車很出快,有點「小刀電動車,沒電也能跑」的感覺。小家和老家之間,有八九十里路,很快,就上了郁洲路,過了蒼梧綠園,最初的一段輕輕鬆鬆;後來是武圩小學、陳戶高架橋,喝口水,還是輕鬆;再後來,是新壩,也不覺得累;騎着騎着,就到家了。1號車,不錯,我心裡說。

下午三點半,我準備返回。父親說,明早走。我說,我慢慢騎。是啊,我想起林海音《城南舊事》里的駝隊,我想起我剛工作不久上的那節出了幾身汗的《沙漠之舟》,我的身上有駱駝的性格,我一直學着駱駝,慢慢嚼,慢慢走,總會吃飽的,總會走到的。所以那天,我當天騎車打了翻回。

決定慢慢騎,就慢慢騎唄。路還可以,越往市區,越好;車也不錯,起初,仍然輕鬆。但是慢慢的,有點力不從心了。那階段,我體質體能,都不是太好,屬於被照護對象。過了獅樹大橋,我就不大騎動了。喝點水,吃個香蕉,補充下能量。到了萬千蛋糕,停下車,坐到路邊,一動也不能動了。那時候,我想起了兒子。我發了個信息,「在哪了?」我的手機立馬就響了,秒回。「你到哪了,你發個位置給我,你坐在那別動……」

十幾分鐘後,兒子到了。把1號車搬車廂里,我們父子倆說說笑笑回自己的家。

「以後不要充能了,爸,這麼遠的路。」

後來,我偶爾會騎電瓶車回家;再後來,我就開始學駕照;再後來,家裡就有了神車——五菱綠牌人民代步車。

買車是因為那一天的勞累嗎?親人,就是你需要的時候,第一個走到你身邊的那一個,那幾個。

那年中秋前,你腰疼,忽然就直不起腰、走不動路了。住院後,腰間盤突出。一個專家說要手術,但是不能保證以後是不是再突出;一個專家說可以保守治療,慢慢會恢復,以後多注意。直到中秋節,你好一些,好一些,慢慢恢復。

醫院床位緊張,病床就在長廊里。一天早上,你從長廊東頭向西,欹着身子,右手扶着牆,左手護着腰,慢慢走回來,我快步從西邊向東,去迎你。隔着二三十米,看着你那麼艱難,我的眼淚忽然就掉下來了。

後來,我們站到長廊西頭,望着院外通灌路上來來往往的車流人流時,我對你說,現在,外面能好好走路的人,就是幸福的,他們覺得幸福了嗎?

這幾年來,那一回長廊上的場景,一次一次提醒我:能好好走路,我們就是幸福的。

親人,到後來,就是彼此攙扶、守護。

幸福,也不需要很多,就是好好珍惜,好好走路。

兩年前的9月7日,八月初九,你正式來到我們家。那天,我和豆芽奶奶說,從此,我們又多了一個兒女。我們一定會像對待女兒一樣對你。其實,這是傻話,我們只有一個兒子,沒有女兒,我們怎麼知道有女兒的人,怎麼對待他們的女兒。但是,我們認認真真踐行着這句話,你也比我們眼裡看到的,那些隔壁老王家的女兒們都做得更好。

我們家吃飯的時候,座位是一定的。爺爺奶奶東向坐,爺爺坐裡面,奶奶坐外面;爸爸媽媽西向坐,爸爸坐裡面,媽媽坐外面;豆芽能坐餐椅的時候,豆芽北向,坐在主席位置。每回吃飯,你總要說一句:爸,再給你盛一碗。每回,你都會這麼說。雖然,一般我都是自己去盛。

有人盛飯,是一種幸福。教養、修養,不是裝出來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父母教出來的,是自己修出來的。

兒媳和女兒,誰更重要呢?在我們家,答案很明確,這不是傻話。

這是全封閉後的第二天早上,我想起我的親人,就對你們說幾句,就把說的寫下來。就有人盛飯,是一種幸福,我再說兩句。

一次在老家,父親說給我盛一點,我連忙站起身來,後來我又坐了下來,有八十多歲的老父親給自己盛飯,那得多幸福啊。一天中午,我去岳父家,兩個老人都吃過飯了,看到了我,又忙活了一陣,倒水,裝飯,端菜。那天中午,我哪裡敢坐着。你們都是快九十歲的人了。

每一次在四位老人身邊,我都覺得日子非常香甜,心裡特別踏實。有你們在,我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家在哪。有你們,我知道「老家」不是老房子、舊房子、空房子,是老人在的地方。

2021年9月28日星期二,6點58分,2小時32分鐘,我該吃飯幹活了。

秋空一碧,桂香正濃。早安,我的親人們! [1]

作者簡介

袁春波,男,1970年生,中學高級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