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壩鎮
鏡壩鎮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中部,緊鄰南康城區,康唐公路橫貫其中,總面積30.5平方公里。人口3.1萬人,戶數7200餘戶,行政村12個,通村水泥路52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主要農副產品有水稻、花生,主要產業有家具製造、生豬生態養殖、水產養殖和土雞養殖,特色經濟有紅磚青瓦,主要專業市場有連城和聯民兩個家具集散地,其中位於連城的家具創業園區入住廠家200多家,有二所中學、10所小學、1所鎮醫院、13所村衛生所,全鎮年總產值4200萬元,財政收入300多萬元,人均年純收入4500元。[1]
中文名稱: 鏡壩鎮
所屬地區: 贛州市南康區
電話區號: 0797
郵政區碼: 341408
地理位置: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中部,緊鄰南康城區,康唐公路橫貫
面 積: 30.5平方公里
人 口: 3.1萬人
方 言:客家語-於信片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車牌代碼: 贛B
目錄
地理優勢
南康區轄鎮。市主要產蔗區之一。1965年設鏡壩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設鎮。位於市境中部,鎮政府駐連城村,距市區5公里。面積61平方公里,人口3.1萬。康隆公路貫穿南北,章江環繞東南。轄連城、老鏡壩、鵝嶺、洋江、觀河、鏡壩、桐木、紅星、健民、城埠、愛民、聯民等12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板材、鎢錫銅加工、紅磚、木製品工藝、板鴨等廠及養殖場、康宏礦產品公司。桐木村生產的青磚、青瓦歷史悠久。
歷史沿革
鏡壩名緣於老鏡壩圩,老鏡壩圩在新鏡壩圩西北3里處,朱坊河南岸田壩上。地勢低平如鏡,故名。清康熙年間方氏從上猶縣遷此開基,後鍾、李、吳、江、廖、肖姓陸續遷入,遂成圩,名鏡壩圩。清乾隆年間李孔安在龍頭嶺建六角亭經商,名龍頭圩,因此處水運交通較老圩方便,致老圩日漸冷落而消失,龍頭圩遂改名新鏡壩圩、鏡壩,原來方氏開基的鏡壩圩便相對而名老鏡壩。鏡壩名因地平如鏡而來,這很有點讓人聯想起贛州清代張照乘題寫的「儲潭曉鏡」。儲潭乃贛江上游的第一深潭,且贛江水至此陡然急轉,形成深潭,水趨平緩,鏡花水月,風光旖旎。可惜,全球性的水資源匱乏,贛南所有江河水都大不如前,便是儲潭也沒有太寬敞的水面供人們悅情於當年「儲潭曉鏡」。鏡壩境內地名沒有太多特色,稍有難度的地名多為諧音而變。園全嶺,黎氏初建村時,屋檐前有一小山,名檐前嶺,後諧音變成今名;腰裡,村建瓦窯旁得名窯里,後諧音變成今名;蘭孜坑,葉世道於乾隆年間從唐江遷入此地時,因有一大塘攔住坑口,名攔子坑,後諧音變成今名;石古孜,開基人李文元名石牯子,諧音變成今名;朝屋,建村時草木叢生,名草木坑,後演變成今名;觀背,因村建於缺罐窯背,諧音變為觀背;烏深井,並非由於村中有井,而是村前江中石潭似井,水深呈烏綠色,因名。因水勢兇險,為方便來往行人,明末清初時便建有烏深井古渡口;昌榮,清乾隆年間賴昌榮從信豐來此開基,以人名為地名;洋坑,因坑地較平洋(南康方言為平坦意),故名。
地理環境
鏡壩歷史悠久,章江、楊眉河在境內合流經贛州與贛江相連,地勢平坦,物產豐盛,市場廣闊。康唐公路直穿境內,鄉、村公里四通八達。交通便利、信息靈敏、工農業生產基礎良好,經濟開發前景誘人。 鏡壩位於南康中部,東鄰龍嶺鎮,南連市區,西接朱坊鄉,北界太窩鄉。政府駐地連城,距市區5公里。章江水環繞東南,朱坊河穿過中部,在鵝嶺匯合東去,鏡壩地勢平坦,物產豐盛。現轄連城、老鏡壩、鵝嶺、洋江、觀河、鏡壩、桐木、紅星、健民、城埠、愛民、聯民等12個行政村。
經濟發展
近年來,鏡壩商貿發展迅速。由單一的傳統農業漸漸轉向農、工、商、貿綜合開發,連城街區已初具規模。鄉鎮企業迅速發展,涉及建材工業、家具工業、礦產品、建築。特別是以花崗石板材、紅磚、青磚青瓦為主的建材業,木竹製品為主的家具業,板鴨、腐竹、粉絲為主的食品加工業和建築業,大型養殖業已成為鏡壩經濟的支柱產業,產品遠銷省內外,有的還打入了國際市場。市場建設成就矚目,連城新街區和古老的鏡壩圩,張屋壩圩構成了境內五里即市的商品交易網絡和農副產品集散地。直通了有線電視,寬帶服務,全鎮文化、教育、生活服務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連城開發區地域開闊,水、電、交通十分方便,市內2路公交直達,已建設成為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投資者理想的發財之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