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锥体细胞

锥体细胞是大脑皮层的主要投射神经元,分为大、中、小三型。锥体细胞因形如锥状而得名。锥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含有感色素,它的感受有一定的选择性,比如对光谱上的黄绿色域比较敏感,而对红紫色域的感受性则稍弱。锥体细胞呈锥形,从锥体形的尖端所发出的一条较粗的突起称为主树突,该突起伸向皮质的表层,并沿途不断发出许多小的树突分支。在锥形细胞底部还发出一些基树突,沿水平方向扩展,所有树突上都有大量的树突棘,树突棘的数量随着胞体的距离增加而增加。轴突自细胞底部中央与主树突相对的位置上发出,细而均匀,长短不一,短者走行在所在皮质范围内,与临近细胞形成突触联系,而长者则离开皮质,参与组成下行至脑干和脊髓的投射纤维,或走行至同侧及对侧的不同皮质区形成连合纤维

目录

简介

锥体细胞又称“视觉锥体”。视网膜中两类感光细胞之一。人眼中锥体细胞大约有七百万个,在视网膜黄斑的中央窝分布最为集中。它对光的敏感性远不如柱体细胞,但其分辨影像细部的能力比柱体细胞强得多。亮度水平在0.001cd/㎡以上的明亮条件下,只有锥体细胞产生视觉,称为明视觉。在视觉过程中,锥体细胞不但能提供亮度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颜色信息,因而既能清晰地分辨被视对象的明暗差别,又能敏锐地区分它们的颜色差别。锥体细胞是产生颜色视觉的生理基础。

锥体细胞 (pyramidd cclls) 是大脑皮质内特有的一种神经细胞,同时也是皮质内最重的细胞成分。分为大、中,小三型:大型锥体细胞的胞体多在40微米以上,中型的为20-30微米,而小型的约为10-12微米。在中央前回内的锥体细胞最大,大于100微米,称巨形锥体细胞(giantpyramidalce]Is)或称贝茨(Betz)细胞。

形状锥体细胞的胞体呈锥体形,具有两种树突:一为大的尖(顶)树突,只有一个,伸向皮质的表面,分枝较多;另一种是小的底树突,较短,有数个,多呈水平方向,分支与邻近的神经元联系。树突分支的表面有许多小棘,这些小棘是形成轴一树突触之处,轴一树突触的数量非常之多,是皮质内神经元间反应的物质基础。锥体细胞的轴突由胞体底部发出,在离开皮质之前发出侧支,进入其同层和邻层,与锥体细胞的树突发生突触。进人体质的轴突,有的形成联合纤维,与同侧的半球皮质发生联系;有的与对侧半球的皮质发生联系,形成联合纤维;有的则形成投射纤维,下降至脑干和脊髓,同运动神经元发生联系。[1]

分析

皮层是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平均厚度2~3毫米。皮层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成人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可达2200平方厘米。大脑皮层有140亿左右的神经元,主要是锥体细胞、颗粒细胞及梭形细胞。神经细胞分层排列,一般从浅至深分为6层:

(1)分子层,细胞很少,但有许多与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

(2)外颗粒层,主要由许多小的锥体细胞和星状细胞组成。

锥体细胞

(3)锥体细胞层,主要为中型和小型的锥体细胞。

(4)内颗粒层,由星状细胞密集而成。

(5)节细胞层,主要含中型及大型锥体细胞:在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特别大,它们的树突顶端伸到第一层,粗长的轴突下行达脑干及脊髓,组成锥体束的主要成分。

(6)多形细胞层,主要是梭形细胞,它们的轴突除一部分与第5层细胞的轴突组成传出神经纤维下达脑干及脊髓外,一部分走到半球的同侧或对侧,构成联系皮质各区的联合纤维。[2]

特性

KATP通道在细胞的新陈代谢与膜兴奋性的耦联中起重要作用,采用膜片钳的内面向外式记录方法,在成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上记录到一种被胞浆侧ATP和甲糖宁(tolbutamide,一种KATP通道阻断剂)抑制的Ca2+依赖性钾离子通道,在细胞膜内外的K+浓度均为140 mmol/L时,通道的电导为(204±21) pS,翻转电位为(3.57±1.13) mV,通道无整流性,通道开放概率及ATP对通道的抑制作用均呈现电压依赖性,该KATP通道与以往报道的"经典"KATP通道有显著不同,其活动受膜电位、胞内Ca2+和ATP三重调节,表明这是一种新型的KATP通道。上述结果表明在海马神经元上至少有两种性质不同的KATP通道,提示神经元可能通过不同性质的KATP通道感受细胞内的代谢状态,进而调节细胞膜的兴奋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