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锈鹀
Chestnut Bunting

原图链结 图片来自flickr
Hiyashi Haka拍摄

基本资料

学名     Emberiza rutila

目/科/属  雀形/鹀/鹀

迁徏状态   过境鸟/台湾

普遍性    不普遍

体长/体重  14-15cm/12-24g

别名:栗鹀、红金钟,雌雄略异。虹膜暗褐色,喙粉褐色,上嘴峰灰褐色。脚肉褐色。

雄鸟

  • 繁殖期除了下胸以下为鲜硫黄色外,其馀为栗红色,胁有暗色纵斑。翼及尾羽黑褐具红褐色羽缘。
  • 非繁殖期羽色转淡,夹杂黄白色羽缘,呈斑驳样。

雌鸟和金鹀雌鸟相似,但嘴较细小,体上为较黯淡的橄榄褐色,略带有栗褐色,背纵纹并不明显。下背、腰、尾上覆羽栗红色,眉线乳黄色,耳羽褐色,有明显颚线。腹面黄色,胸、胁黑褐色,纵斑模糊。

目录

栖地&习性

在松针叶林开阔森林中,灌木丛。冬天农耕地,草丛,灌木丛。

单独或成对活动于植被较密环境底层,喜隐匿。迁移期有时会与黑脸鹀混群。

通常在地面上觅食。主要食物:种子及草籽。繁殖季节的饮食主要是无脊椎动物,如毛毛虫和其他昆虫,以及种子。[1]

繁殖期

季节通常在六月的上半月开始。巢由草叶筑成。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最不关注)。

鸣声

略低音“唧”声。

外观相似性

金鹀雌鸟体型稍大,嘴较粗厚。脸部特征鲜明,眉线黄白色,耳羽褐色,有明黑褐色外缘。有2条明显白色翼带。腹侧黑褐纵斑较明显,腰及尾上覆羽为浓栗色。

分布

分布于西伯利亚、漫游至印度、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2]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銹鹀, Chestnut bunting
Chestnut Bunting vs. Yellow-breasted Bunting 銹鹀与金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