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鏗漁鼓唱人生(尹燕忠)
作品欣賞
鏗鏗漁鼓唱人生
我和漁鼓書第十九代傳人朱仕年兄長相識是在縣市會議和一些演出場合見到的,相識得有近三十年了,那是在縣裡培訓班上認識的,有文學有曲藝還有舞蹈人員參加,朱老兄是曲藝班裡的頭,後來又在濟南市參加培訓學習半個月,閒暇時經常見到老兄,他長的中等以上身材,短髮,臉色黑紅,眼角往下吊梢着,的確有神,有幽默的藝術細胞,今年轉眼他就七十五歲了,我們通過幾次電話,但因特殊情況也就作罷了。
之一
好在他現在收了七八個徒弟,另外還收了個徒孫王聖兮,才十幾歲,他也算有了繼承人,有了平陰漁鼓書第二十代傳人和二十一代傳人,他心裡有些許欣慰。 如今他已是山東省曲藝家協會會員、濟南市曲藝家協會會員、平陰縣曲協名譽主席,曾獲山東省曲藝匯演節目《捐款》獲比賽銅獎,《勸人醒世五字歌》獲濟南市曲藝表演二等獎,北京有關文化部門收藏了他說的六個漁鼓書段子,獲得獎金。一些電視台也播發了朱仕年漁鼓書的藝術成就。 朱仕年的漁鼓書音調高亢,聲調長嚎如驢叫,一聲長吼,酸甜苦辣咸,急緩娓娓道來,令人驚心動魄。 朱仕年先生出生在平陰縣孔村鎮郭柳溝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里,自幼聰穎,酷愛古典文學,且有過目不忘之能力,他上小學時看到集市上有一漁鼓說書人,說得是活龍活現,眉飛色舞,觀眾也為藝人的藝術魅力所吸引。 他很羨慕這些藝人的演出才華,也被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所感動,於是,藝人們走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有時在孔村大集,有時去孝直大集,老藝人們很喜歡他,有時就留下他在一塊吃飯一塊說話一塊學藝,他自己用葵花杆或者竹筒子,兩邊粘貼上尿泡皮之類的當做漁鼓,又用竹片做成竹簡,他自編自唱道:「小竹桐三尺三,手敲漁鼓唱的歡,緊打小竹簡呀,越唱日子越是甜呀,唱盡人間悲歡苦,美好事物大湧現,自編自演唱起來,唱得咱老百姓盡歡顏。」 如今漁鼓書走過了不平凡的道路,他兄弟姐妹多,為了養家糊口,父母把他送到平陰縣城南門村漁鼓書十八代傳人邢永勝師傅那裡去學藝,按說得學六年才能出徒,而他僅僅學了一年半老師就讓他出徒去另立門戶去了。老師給他起了個藝名叫朱元慶,囑咐他做人第一,藝術第二,人要德才兼備才行,他牢記老師的囑託,始終為人民服務,一心為人民而演出,都說仕年是俺莊戶人的曲藝家。他活躍在農民生活的沃土之中,大講古典文學優秀作品《金鞭記》、《劉公案》、《施公案》、《岳飛傳》、《五女興唐》、《楊家將演義》、《三俠五義》等,1963年,平陰縣成立了曲藝隊,朱仕年兄憑着紮實的藝術功底被選中入隊,他結識了高慶海、高福來等藝友,並向他們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演出受到了四縣八鄉的熱烈歡迎與交口稱讚,說是唱出了咱農民的那種鄉土風,出了莊戶人的一口氣。
1965年,一股冷風吹來,縣曲藝隊解散,朱仕年兄當了地道的農民,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拼死拼活一天滿打滿算才掙五分錢,真是去了油錢沒鹽錢。他想到自己有藝術,何必在家裡憋死呀,他與村里簽定了交錢買工分的合同,於是拍板與四個藝人一起到平陰、濟寧、荷澤、聊城等地去「跑坡,」一天下來也能掙個五六元錢,能跟在家拼死拼活干十天的工錢。可是好景不長,好事更多磨,他們所說的書目被定為是反動封建品,集市上撂不下挑子了,他於是又廣開門路,他不怕風雨驟來狂,他又背起鋪蓋卷到了偏遠地區的黑龍江省嫩江縣、綏芬河市,也到過內蒙古的家哥達旗,他千辛萬苦,面對森林大山,面對廣漠的大沙地,他狂吼出曲子:
「天蒼蒼野茫茫,
父母生我朱家郎,
平生碌碌又無為,
何時漁鼓當匕槍,
拚卻汗水傾盡血,
腰裡有錢孝爹娘。」
一路崎嶇一路風光,收入無幾心悸慌,他踏過大沙漠,鑽過大森林,喝過大碗酒,睡過內蒙大寬炕,寒來暑往,歲月滄涼,幾度風雨幾度春秋,人性的主題在朱仕年腦海中流淌。
之二
1970年他灑淚告別東北鄉,回到了家鄉,因說古書遭小人污陷被捕入獄,他哭過他唱過,他要頑強的等待陽光,直到1975年才被平反而獲釋放。朱仕年的生活之路就這麼漫長而曲折,但是總算見到了太陽的光芒萬丈。
1979年他到鄉文化站和縣文化局辦理了演出資格證書,取得了民間藝人的演出資格,這一年是他的黃金季節,他一天兩開場,上午在石橫集上演,下午到肥城礦務局家屬院裡去說,晚上有時也去說書,這一年不下460多場,他成了家鄉的第一個萬元戶,修改了六間大北屋,又修起了大門,後來又通過漁鼓相牽戀情與楚雲香女士結成伉儷,這一下子在郭柳溝村火暴了。 至今啦起來,他還深深懷念邢永勝老師,他走的那一年,老師被迫害致死,他不忘師恩,他眼裡含着淚水。 朱仕年兄長說:「可以告慰師傅的是,如今漁鼓書己列為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了後世傳人,在玫瑰大地上李何君號稱「山東小胡椒第一人,邢永勝老師是第二人,我會舉着十九代傳人的旗幟,代代相傳下。 朱仕年老兄成名人了,他的漁鼓書被濟南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他的六個漁鼓段子被北京文化部門收藏,他現在是山東省曲藝家協會會員、平陰縣曲藝協會名譽主席、濟南市曲藝家協會會員,2007年4月12日央視鄉土節目播出了他表演的漁鼓書專題片。
我與朱兄是在1996年的全縣文化人才培訓班上認識的,那時他早已出名,他中等以上個子,長臉,眼角稍往下搭拉,歲月的滄桑使他黑紅的臉膛上犁出道道壑溝,不知藏着多少個故事,看着蠻生動的一個人物,他在台下不風不雨,一上台就八面威風,漁鼓一敲,長嘯一聲,一位日報記者稱他如驢大叫狂吼卻有板眼,挾風裹電,風生雲起,道盡人情世故,歷史滄桑。 「簡板敲,漁鼓點,張果老騎在驢上邊」,這首民謠所說的就是曾經盛行山東省平陰縣的漁鼓書。
這個曲目據平陰縣雲翠山南天觀碑文記載,此曲目為唐代道教的一種勸善方式,後來演變成歷史小說、典故的傳播載體,頗受百姓喜歡。全濟南市只有在平陰縣能見到這種民間曲藝。他給我用四句詩摡括了漁鼓書的淵源:
懷抱漁鼓三尺三,
出自大唐中條山,
張果現世唱道情,
東遊篷萊會八仙。
朱仕年老兄是 平陰縣孔村鎮郭柳溝村人,是 漁鼓書的唯一傳人,他正在家中編鼓詞。
朱先生今年75歲了,幼年着迷於漁鼓藝人的表演,未拜師前已學會了漁鼓的唱腔和戲段,19歲拜平陰漁鼓名藝人邢永勝為師,學習漁鼓藝術的手、眼、身、法、步。按藝規要學五六年的漁鼓,朱仕年只學了一年多即獲准單挑門戶,此後不久選入平陰縣曲藝隊。後來曲藝隊解體,朱老兄賦閒在家。但迷戀漁鼓的朱仕年又拎起漁鼓,重出江湖,直到1986年回家務農。從那至今,只有逢年過節,他才應鄉親或文化部門之約,拿出漁鼓唱上幾場。 之三 我們看到他表演漁鼓的風情和魅力。這是一個長三尺三、碗口粗細的塑料桶(以前為竹筒),鼓面用豬包心皮蒙住,表演前可口吹鼓面,發出尖聲「叫場」,表演時口唱段子,右手指撥鼓面,左手敲簡板,音聲相和,頗能渲染氣氛,間或可配合唱詞掄起漁鼓作槍作棒。朱先生唱聲抑揚頓挫,伴奏鏗鏘有力,似乎又回到了意氣風發的少年時。 朱仕年老師自小就愛曲藝,他從七八歲就跟着說漁鼓書的從東莊聽到西莊,老師們也挺喜歡他,後來他也能上場演出了。
1963年,縣裡成立了曲藝團,後來解散了,他肚子裡裝着好多的書,什麼《金鞭記》、《岳飛傳》、《劉公案》、《五女興唐》、《楊家將演義》、《七俠五義》等等,他都很熟溜。 1965年,他回到了村里勞動,他說的那些東西不能再說了,他就又編排了《林海雪原》、《苦菜花》、《野火春風斗古城》、《烈火金剛》、《大刀記》等,改編後更接近鄉土氣息,群眾喜聞樂見,他給村里簽了合同,交上錢買工分,出去說書去,他到過黑龍江省的嫩江縣、綏芬河市,還到過內蒙古的家哥達旗,在那裡風雨無阻去「跑坡」,和那裡豪爽的蒙族朋友同吃同住,一直在那裡待了四年。 使朱仕年終身難忘的是因為說書而蹲了監獄,`他哭過,他失望過,但書中的人物在激勵他無比頑強的活下去。 1970年他回到家鄉,1979年他在縣鄉辦理了演出證,他如魚得水,春風得意,他到肥城、石橫、衡魚等去說書,一天兩開場,一年演了近五百場,他翻蓋了六間大北屋,蓋起了新大門,老兄也與楚雲香漁鼓相戀結為鴛鴦。 平陰縣曾出過「小胡椒」李何君等曲藝名人,十八代傳人為平陰鎮南門村的邢永勝,他給朱仕年起了個藝名叫朱元慶,十九代漁鼓書傳人了,如今朱兄七十掛五個零了,令他欣慰的是自己也有了徒弟,二十代傳人有七八人,其中有教授和學生,2019年13歲的王聖兮又被朱仕年老兄收為徒孫,成為二十一代傳人。
老樹抽枝發新芽,曲壇路上漁鼓響,1996年在首屆山東省農民文化藝術節曲藝比賽中,他演唱的《勸世良言五字歌》榮獲銅獎。2001年在首屆濟南市農民文藝調演中,他演唱的《捐款》獲得二等獎。 去年,朱仕年老兄又創作了不少漁鼓書唱段,有的做成了美篇,有的做成了抖音宣傳發動群眾抗病防疫。!
漁鼓書咚咚作響,訴說着歲月春秋,鏗鏘漁鼓唱人生,在漁鼓書說唱的藝術舞台上,朱仕年先生更純熟更從容的敲響人生的進軍曲,鼓舞我們向前,我舉頭西望,王帶河畔,黃河滔滔,夕陽艷紅,孔子山上放出絢爛的人生壯歌,祝願朱仕年先生永葆藝術青春!
2021、3、18下午[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