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鯝
銀鯝 |
yin gu |
中文學名:銀鯝 拉丁學名:Xenocypris argentea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鯉形目 科:鯉科 屬:鯝屬# |
銀鯝(學名:Xenocypris argentea)是鯉科、鯝屬溫性魚類。體長而側扁;頭小,呈錘形;口下位;下頜前緣有薄的角質;無須。眼較大,側上位。鼻孔位於吻背側。鱗中大。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略下彎,向後伸人尾柄中央。體背部為灰黑色,腹部及體下側為銀白色。鰓蓋有明顯的橘黃色斑塊。胸、腹、臀鰭基部呈淺黃色,背鰭呈灰色,尾鰭呈灰黑色。[1]
目錄
形態特徵
背鰭Ⅲ-7;臀鰭Ⅰ-9~10;胸鰭Ⅰ-15~16;腹鰭Ⅰ-8;尾鰭Ⅴ~Ⅶ-17-Ⅶ。側線鱗50~55(上:10,下:7~8);鰓耙外行8~14+22~28,內行24~26+56~74。下咽齒3行:6、4、1~2。椎骨41~43(包括前4個特化椎骨在內)。
體長137-156毫米。體長梭狀,中等側扁;體長為體高3.8~43倍,為頭長44~4.5倍,為尾部長3.8~4.2倍;體高為體寬1.5~1.7倍,背鰭始點處體最高,腹側僅在肛門前方附近略有短皮棱。 頭短錐形,後部稍側扁;頭長為吻長3.2~3.6倍,為眼徑4.4~4.7倍,為眼間隔寬2.5~2.8倍,為口寬3.8~4.2倍。吻微突出,略長於眼徑。眼側中位,周緣半透明,後緣約位於頭前後的正中央。眼間隔寬為眼徑2.7~2.8倍,中央微圓凸。鼻孔位於眼上緣稍前方,後鼻孔較大,中間有皮膜突起。口下位,橫淺弧狀;下頜前緣軟且薄銳;口角位於鼻孔前位,前端達前鰓蓋骨角下方。鰓粑短小。鰓蓋膜互連且連鰓峽。鰓膜條骨3.鰓耙短密。下咽齒長扁,頂端斜截形,尖端無鈎。鰾分2室,後室長。腸很長多折彎。肛門鄰臀鰭前緣。
鱗中等大,除頭部外全身被鱗,喉部鱗小;模鱗鱗心距前端較近,向後有輻狀紋;前背鱗22~24;尾柄周鱗最少20。側線側中位,中部較低。
背鰭始於體前後端正中央的略前方,背緣斜且微凹;第3硬刺最長,頭長為刺長的1.1~1.3倍,不達肛門。臀鰭形似背鰭而較窄短,頭長為第3不分支鰭條長的2.1~2.2倍。胸鰭側位,很低;尖刀狀; 頭長為第1~2胸鰭條長1.2~1.3倍,不達背鰭。腹鰭始於第3背鰭硬刺下方,約達腹鰭基和臀鰭基的正中間。尾鰭深叉狀,下尾叉略較長。
體背側淡灰綠色,兩側及腹面銀白色。鰓孔中部前後緣為橘紅色。背鰭與尾鰭黃灰色;尾鰭後緣附近黑色;胸鰭淡橘黃色;腹鰭與臀鰭淡銀白色。虹彩肌銀白色。腹膜黑褐色。
在天然水域中銀鯝最大體重可達270克。在人工養殖條件下,2冬齡魚平均體重100克左右,一般畝產50千克以上。
生活習性
通常棲息於江、湖的中下層,以其發達的下頜角質化邊緣。銀鯝適應性強,屬廣溫性淡水魚類。在池底或底泥中刮食藻類和高等植物碎屑。在自然條件下銀鯝以腐屑底泥為主食,同時也攝食硅藻和固着藻類。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春、夏季以腐屑底泥為主食,兼食少量固着藻類,秋、冬季則完全以腐屑底泥為食。銀鯝不耐低氧,水中溶解氧量低時比其他魚類容易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