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南星
銀南星 |
中文學名:銀南星 別 稱:麻芋子、地珠半夏、 銀半夏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天南星目 科:天南星科 屬:天南星屬 種:銀南星 採收時間:秋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 外用:適量 毒 性:有毒 |
銀南星(yín nán xīng,別稱 麻芋子、地珠半夏、銀半夏),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銀南星Arisaema bathycoleum Hand.-Mazt.的塊莖。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具有化痰止咳,和胃止嘔,消腫散結之功效。常用於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骨折,癰瘡初起,蛇咬傷。 [1]
目錄
銀南星形態特徵
銀南星,又名高鞘南星。塊莖扁球形,直徑1-2厘米,根密集,長可達11-12厘米,有極多數毛髮狀鬚根。
鱗葉2,長6-8厘米,抱持葉柄,短銳尖,有芒狀硬尖頭。葉1,葉柄長9-25厘米,下部2/3鞘狀;葉片綠色,全緣或3全裂,3裂葉的裂片無柄或具短柄,中裂片長10-17厘米,寬1-2.5(-3.5)厘米,側裂片較中裂片短,長4-12厘米,寬0.5-2.5厘米,均狹披針形或橢圓形,由中部向兩頭漸狹;
側脈上升,近平行,脈距約1毫米,與中肋相交成20-30度銳角,近邊緣連結成集合脈,全緣單葉形態多變,線形、披針形至長圓形,長15-18厘米,寬0.5-4厘米,銳尖或漸尖,基部狹楔形至微心形。
花序柄通常長於葉柄,長15-28厘米,粗1-1.5毫米,向上增粗。佛焰苞綠色或淡黃色,長8.5-17厘米,管部漏斗狀,長5-6厘米,喉部粗1-2厘米,斜截形,邊緣略反卷,無耳;[2]
檐部與管部近等長,較寬,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銳尖或長漸尖,平展或內凹。肉穗花序單性,纖細,下部2-3厘米具花,附屬器細長,紫色至蒼白色,無柄,基部粗1.25-1.5毫米,漸狹為線形的長尾,長9-20厘米,彎曲,下垂。[3]
雄花序紫色,花疏,無柄,雄花有雄蕊4,花葯卵圓形,頂孔開裂。雌花序黃綠色,花較密,子房長卵圓形,先端漸狹為短的花柱,柱頭頭狀。果序長3-4厘米;漿果有種子1-4。花期7月,果期8月。[4]
銀南星生長環境
銀南星入藥部位
塊莖。[6]
銀南星性味
味辛,性平,有毒。[7]
銀南星歸經
歸肺、胃、心經。
銀南星功效
化痰止咳,和胃止嘔,消腫散結。
銀南星主治
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骨折,癰瘡初起,蛇咬傷。
銀南星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宜用姜炮炙,久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銀南星使用注意
陰虛燥咳,血證及口渴者禁服。
銀南星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及外皮,曬乾或烘乾。
銀南星性狀鑑別
本品常于山珠南星 A.YunnanenseBuchet混生。但本種葉片全緣或3裂,裂片狹長,披針形或橢圓形,附屬器細長,長9-10cm,下垂。本種和山珠南星在雲南均作半夏入藥。
銀南星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塊莖:味辛,性平,有毒,有化痰止咳,消腫散結、止吐的功能。用於蛇傷、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癰瘡初起、骨折。」
參考來源
- ↑ 銀南星, 植物智, 2020-01-18
- ↑ 銀南星 - 現代本草綱目下卷 - 歲年網 2018年8月23日 基源 為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銀南星的塊莖。天南星屬有150餘種,中國產82種。 原植物 銀南星Arisaerna bathycoleum Hand.-Mazz.
- ↑ 中科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2013年
-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 銀南星_中藥材_中醫世家 來源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銀南星的塊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aema bathycoleum Hand. Mazz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及外皮,曬乾或烘乾。
- ↑ 銀南星_醫藥百科_百問百科 2016年11月1日 藥材名稱:銀南星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異名:銀半夏(雲南),麻芋子(四川)。 基源:為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銀南星的塊莖。天南星屬有150餘種,中國產8...
- ↑ 銀南星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_中藥材 銀南星,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銀南星的塊莖。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具有化痰止咳,和胃止嘔,消腫散結之功效。常用於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