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銀岡書院,是東北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古代書院,是清代著名的五大書院之一,是關東第一書院,在東北教育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開本邑教育之先",培養出大批英才。周恩來總理就是在銀岡書院入讀小學。銀岡書院現在是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被列為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國務院公布銀岡書院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稱 銀岡書院

地理位置 昔日的鐵嶺古城內南門之右

景點級別 國家級AA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 免費

創始人 郝浴

始建於 1658

目錄

書院布局

漫步來到書院的正門--廣亮大門,兩扇乳釘鑲嵌朱漆大門立於門枕石上,石階和上馬石已經凹凸不平顯得滄桑古樸。位於書院正門對面,豎立着一座磨磚對縫影壁,高近四米、寬十二米許,中間額寬六米,上有枋柱屋頂,下有須彌座,素麵當心浮雕"銀岡書院" 四個金色大字。大門兩側各有房一間,再向外,有東西角門各一。走進正門,便來到當年郝浴的宅院。這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四合套院,上屋正房三間為文昌宮,現陳列展出關於銀岡書院歷史沿革的文獻資料、歷史文物。門前有光緒十六年所刻石碑二通。東側為《銀岡書院捐添經費建修齋房記》,其碑陰為《書院所添書籍》。這是我國罕有的古代石刻圖書目錄,被載入國家圖書館館史,實為稀世珍品。西側為《銀岡書院資產碑記》。院內有東、西廂房各三間。東側在書院時期稱東齋房,曾為各齋長辦公之所,後為書院學堂。1910年,周恩來在書院讀書時,即曾在此研習古文、書法。現仍按當年原貌恢復,南北火炕,炕上各擺兩張書桌,靠東壁擺放古書櫥一對,櫥門木心板上刻有楹聯"晨登講席歌堯舜,千山翠色落銀岡","詩傳畫意王摩詰,船載書聲米舍人"。另外屋中有地八仙桌、太師椅一組,是先生授課的座位。西廂房現為書院藏書室,兼辦公室。收藏郝浴與後來邑紳官員捐獻及新添圖書典籍數千冊。現有《古今圖書集成》240函存於其中。正房與東、西廂房之間有東、西月門通二進套院和東、西兩院。二進套院的郝公祠位於文昌宮正北,面闊三間,房前掛有郝浴自題草書"致知格物之堂"匾額。這裡是郝浴昔日講學場所。康熙22年(1683)7月15日,郝浴病逝於桂林任上。噩耗傳至鐵嶺,學界和銀岡諸生無不為之哀痛,遂將"致知格物之堂"闢為"郝公祠",設其靈位,終年奉祀。"致知格物"是郝浴的座右銘,也是他的辦學宗旨,體現了"實踐而體之" 的唯物主義思想。接替郝浴辦學的董國祥對學生解釋說:"知者,心之靈也。致者,推而極之以求蔽也。……天下、國家、身、心、意皆物也,誠正修齊以至治平即格物也。……此即所謂: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教導學生成為品學兼優的棟樑之材:"諸士習業於此,毋自鄙落,當思所以為忠臣、為孝子、為悌弟、良友。修齊誠正之事,皆務實踐而體之,即治國平天下,無其事而有其具,庶無負先生之所以名堂之記哉!"現在"致知格物之堂"中展出郝浴辦學經過和生平事跡,同時展出的還有郝浴次子,曾任奉天府尹郝林和為恢復書院有突出貢獻的鐵嶺知縣焦獻猷的事跡以及他們為銀岡書院撰寫的碑文。並有康熙55年和乾隆59年兩通殘碑展出。門內有一付木刻楹聯:"晨登講台歌堯舜,千山翠色落銀岡"系郝浴先生《銀岡行》中詩句。在堂門之前,立有兩通石碑,西為康熙十四年郝浴親自撰寫的《跋銀岡書院記》和康熙52年鐵嶺知縣焦獻猷的《銀岡書院題壁》;而《郝浴捐助銀岡書院膏火土四》碑則立於門東。現今書院的西院闢為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館額為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題寫。院之南側臨街有房十二間一字排開。東數第七間為大門即為紀念館的進口處,第八間為收發室,其餘是展室。東側六間,為《新生活起點》展室,展出1910年周恩來在鐵嶺學習生活情況及相關文物、史料。西側《第二故鄉情》展出的是1962年周總理視察第二故鄉鐵嶺時的全部史料和文物,真實再現了周總理與鐵嶺人民的魚水深情。院西側有廂房8間,為《歷史偉人周恩來業績展》,介紹了一代偉人光輝的一生。廳內展出340張照片,127件實物和4組雕塑,還有電化聲像設備,增加了真實性和感染力。院北有房八間,為《周恩來1910年讀書教室》、陳列和接待室、辦公室等。院東側有一通石碑《銀岡書院修復碑記》。在院中央,有一尊白色花崗岩的周恩來雕像,為中共遼寧省委共產黨員雜誌社於1998年敬立,魯迅美術學院孫家彬製作。人們每到這裡,總要與總理雕象合影留念。現今的東院,為一仿古園林建築,稱作銀園。這裡的垂花門,是紀念館的出口處。此門為木製結構,門上青瓦覆頂,檐下有兩顆倒垂的木柱,端頭飾以蓮花,故稱垂花門。門內迎面一座高約3.5米、寬約8.5米青磚雕檐影壁,中間是一塊寬1.5米、長6.5米的漢白玉,正面刻有"銀園"兩個大字,背面鐫刻着著名書法家蘇平書寫的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名句。再北是蓮池,池中有總理生前最喜歡的馬蹄蓮花,有無數赤橙色、墨青色鯉魚繞蓮遊戲。池上有單拱花欄小橋,可通東西。蓮池之北,便是被稱為"隱然臥龍"的"銀岡"之處。現在隨形就勢修成假山,沿山脊修成四個亭台畫閣,由曲廊相連。廊枋上有園林景觀和歷史典故彩繪。銀園東側是沿清代一條街古建築後牆修建的捐資碑廊。碑廊高三米,長有90延長米,由122塊墨青理石拼接,上面鎏金楷書鐫刻着6千餘捐資者姓名。[1] 書院內原有一株郝浴建書院時栽下的老榆樹,猶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日夜俯瞰着書院,年年拋撒榆錢兒,記錄書院教化育人的功績。乾隆時,詩人商其果以老樹為題賦詩,謳歌銀岡書院。詩曰:"老樹婆婆滿院蔭,每當風雨做龍吟,三春鑄得錢無數,灑落人間總不尋。"

歷史沿革

郝浴遇赦之後,與其好友函可等人於順治十五年,投奔其好友左懋泰移居鐵嶺。[2] 當時鐵嶺城內遍是瓦礫,蒿草叢生,除管理流人的官兵之外,尚無居民,其好友左懋泰等居於城外龍首山下。郝浴在"南門內之右"選中一片風水之地,成為努爾哈赤攻陷鐵嶺後第一個入住鐵嶺城的居民。郝浴自記:"戊戌五月下嶺,卜居於南門之右,方十許畝,中為書室三間,前有圃種蔬,後有園種花,左壁吾臥室也。右壁一帶,皆吾友連屋而居也"。郝浴的父親郝大舫得知兒子獲赦在鐵嶺安家,異常高興,籌集銀兩派人送來,助其修建宅院。自此,郝浴以他高深的學識,在家設帳辦學,傳授理學經典、培養生徒、普及文化,從而使鐵嶺文化又有了新的生機。郝浴在此講學十八載,至康熙十四年(1675)復職還朝,留所居宅院為書院,並命名為"銀岡書院"。幾經修建已有相當規模。至1910年周總理入校讀書時,已有校舍70多間。整個建築群,清幽典雅,古韻濃郁。現今的銀岡書院占地面積8800平方米,與初建時"十許畝"相當。而且布局也無大的變化。東西排列三個院落。中間為郝浴最初所建宅院,東為銀園,西院闢為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遠遠望去,瓦青色的圍牆上空,蒼翠搖曳的枝葉之間隱現着古建築的屋脊,古樸幽靜之中蘊藏一絲神秘。銀岡書院培養了眾多的成材學生,成為鐵嶺文人學者聚集之地和文化中心,對鐵嶺及遼寧乃至東北地區的文化藝術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康熙年間曾任順天府尹又任奉天府尹的屠沂,遍游全國各大書院,當他來到鐵嶺了解到銀岡書院的現狀與歷史,大為感慨,把銀岡書院與河南的嵩陽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石鼓書院和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列為全國五大書院,並撰文勒碑留記。他在《重修銀岡書院碑記》中寫道:,"維天下之書院多矣,惟嵩陽、白鹿、嶽麓、石鼓以大稱。豈高閣、周建長廊四起云爾哉!蓋大其人,故大其書院也"。"茲鐵嶺片石,即與嵩陽、白鹿、嶽麓、石鼓四大書院而五焉,奚不可也。興行教化守土之責也。表彰前哲後學之事也。" 他認為郝浴:"學探理窟,才蔚國華,嶽嶽懷方,不移不屈,政績昭然"。他把郝浴與四大院之創始人同視為偉大人物。

書院簡介

銀岡書院位於昔日的鐵嶺古城內南門之右、今日繁華的銀岡小區之中,是一處古樸幽靜的清代園林式建築群。銀岡書院始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 其創始人是清代謫居鐵嶺的郝浴。如今的銀園,假山曲廊、水榭亭台、拱橋蓮池、游魚花卉,典雅清幽,如天然花園一般。銀岡書院是東北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書院,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視頻

新北方走四方視頻銀崗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