铧尖镇
铧尖乡主要有:甘肃省肃州区铧尖乡,位于肃州区城东12公里,土地面积16万亩,耕地面积24357亩,有5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2587户,10800人,劳动力5460人,有乡镇企业9个,个类工商业户171户;河北省宽县铧尖乡,位于宽城县最南端,距县城60公里。全乡总面积6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25亩,山场面积198亩,全乡共8个行政村,1890户,6878口人。[1]
目录
概况
铧尖乡位于肃州区中西部。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400米。2008年末,面积107平方千米,人口2788户10190人。辖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铧尖村,西距市区16千米。景点有海马泉。
沿革
1950年设上三沟、铧尖、铧沙等乡,1958年合设铧尖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面积39.5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辖漫水滩、集泉、上三沟、大铧尖、铧尖、小沙渠6个行政村。小沙渠与大铧尖村合并为小沙渠村。2006年,辖5个行政村,620902208:~200铧尖村、~201小沙渠村、~202上三沟村、~203漫水滩村、~204集泉村。
基本情况
铧尖乡辖5个行政村:铧尖村、小沙渠村、上三沟村、漫水滩村、集泉村。铧尖乡位于肃州区城东12公里,全乡土地面积16万亩,耕地面积24357亩,有5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2587户,10800人,劳动力5460人。
基础建设
铧尖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狠抓了集镇建设、康居工程建设和"村村通"铺油工程。2001-2004年三年共投入资金120万元,先后对乡政府、中学、卫生院、供销社、信用社等驻乡单位的门面建设,硬化、绿化、美化场地500平方米。2004年争取投资,群众自筹,社会捐助完成了大铧尖、小沙渠、铧尖165万元的乡村道路"村村通"铺油工程,使乡村面貌得以改善,集镇入驻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47户,集镇常住人口420人。在全乡各级的不懈努力下,2004年由农户自筹220万元,区乡补助7万元,建成市级小康示范点1个9户,区级小康示范户44户,全乡40%农户住宅达到砖混结构。
农业发展
铧尖乡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按照"做大做强草畜乳产业,稳步扩大制种业、普及推广无公害蔬菜、培育发展新型产业的发展思路,引导全乡各级干部、广大群众建小区,扩规模,增总量,求效益,促发展,抓主抓重,主攻制种产业,无公害蔬菜种植,奶牛调引,新型产业,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建成了五大种养基地。即以小沙渠、大铧尖、铧尖、上三沟、集泉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铧尖、小沙渠、集泉为主的经作制种基地;以漫水滩、集泉为主的牧草种植基地;以漫水滩、集泉为主的肉牛、肉羊养殖基地;以铧尖、上三沟、集泉为主的奶牛养殖基地。2004年落实制种面积4063亩,收入达到6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制种产业的收入达到700元。建成温室大棚2327座(2600亩),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温室占到温室总数的30%以上,蔬菜产业已成为铧尖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组织大场大户外调奶牛,2004年调引奶牛470头,全乡奶牛存栏达到2136头,肉牛肉羊以科学管理,舍饲圈养,品种改良为手段,发展专业大户,使养牛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达到48户,肉羊50只以上的养殖户达到179户,全乡肉牛饲养量2570头,肉羊饲养量27000只。特色产业以高新科技的应用为突破口,加大蔬菜产业的科技含量,积极引进黑巨冠、日本长茄、韩国柴长茄、甜美番茄、粉安娜等五个瓜菜新品种,推广有机无土栽培、食用菌、穴盘育苗、防虫网、高效肥料、滴灌架设等六项新技术,建成大铧尖一组和铧砂十二组2个机制小区,完成有机无土栽培温室30座39亩,架设温室滴灌52座67亩,食用菌种植30棚,新打建标准化温室62座,87亩,落实无公害蔬菜面积5000亩。名优特产有海马泉牌蜂王醋、熏醋、酱油、名流酱醋、家富康酱醋、脱水蔬菜、无公害蔬菜,自然成长的四大家鱼及新引进的西伯利亚鲟鱼、河豚鱼。
文化建设
乡有文化活动中心,村组有文化活动室,坚持重大节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以乡村文化活动阵地为中心,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全乡4个村32个组,有科技种田、遵纪守法、邻里团结、尊老爱幼等永久性墙头文化宣传板块420户。培养了广大群众勤劳致富,崇尚科学,热爱生活,文明礼信等良好习惯的养成。
基层组织建设
全面落实《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规划》,认真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以巩固提高"六好"标兵乡,创建"五好"模范村为目标,2004年按照选强配齐的要求,圆满完成全乡六个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换届选举,通过抓好班子带好路,抓好教育带好头,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已有四个村达到"五好"村标准,乡党委、政府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甘肃省文明乡镇",被酒泉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乡",被肃州区委、区政府评为"模范文明乡"、"六好标兵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