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寶琛
錢寶琛(1785年4月10日——1859年8月25日), 字楚玉,又字伯瑜,江蘇太倉人,清中後期官員。錢寶琛是吳越王錢鏐的第二十九世孫,在鴉片戰爭中表現出愛國主義情懷,戰爭爆發後,錢寶琛以彈藥與大炮支援廣東、浙江前線。錢寶琛在任時,還謫貶吸煙官員、將棄與生員,並極力奏保擢升禁煙有功人員,愛憎分明。[1]
目錄
人物簡介
錢寶琛(1785~1859), 字楚玉,又字伯瑜,江蘇太倉人,清中後期官員。錢寶琛是吳越王錢鏐的第二十九世孫。育有兩子五女,長子錢鼎銘。
據清同治年間刊印的《國史館本傳》記載:錢寶琛為嘉慶二十四年(1819)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道光元年(1821)提督貴州學政,十一年(1832)授同德知府,歷浙江督糧道,雲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十七年(1837)擢湖南巡撫,明年(1838)改江西。二十一年(1841)調赴湖北,未赴移疾歸。為人嚴以律己,寬以御眾。歸里後以詩人提倡後進者垂二十年,尤留心桑梓事,如輯州志,興水利,樹桑育蠶,不憚躬為倡率,鄉里稱之。
人物經歷
他曾與林則徐在翰林院共過事,私交甚深,也屬禁煙的強硬派。林則徐在虎門禁煙前,錢寶琛已在湖南收繳煙具、煙土等,其中兩千餘支煙具,他親往檢視後劈毀。林則徐廣東禁煙後,他又在江西積極響應,他還在贛粵與贛閩邊境捕捉到一個有萬餘人的龐大的鴉片走私團伙,朝野為之震動。林則徐禁煙失敗後,被發配新疆伊犁,途經南昌時,錢寶琛以現職巡撫身份,前往滕王閣碼頭迎候,一敘衷腸。錢寶琛在湖南任上,處理苗疆因災歉收問題時,能不顧自己的烏紗帽,實事求是地奏請朝廷藉口糧,借種子,以資接濟,故深得民心。禁煙失敗後,他託病回故里太倉。在太倉時,他利用南園的田地試行種桑養蠶。清道光以來,太倉蠶桑業發達,這與錢寶琛大力提倡是分不開的。
歷史功績
錢寶琛在道光十四年任浙江督糧道時,還捐銀三百多兩,會同錢泳等一起重建了祖先錢鏐的武肅王墓,在墓前重立大碑,錢鏐的武肅王墓能保存到今天,成為一處遊人濟濟的旅遊景點,錢寶琛此舉是功不可沒的。
著作:《存素堂奏疏》4卷、《壬癸人物誌稿》28卷、《頤壽老人年譜》2卷、《存素堂文稿》4卷補遺1卷、《存素堂詩稿》14卷、《錢頤壽中丞全集》。
文集補遺
詳細描述:
竹紙 線裝三冊一函
清咸豐辛亥(1851年)初刻本說明:錢寶琛(1785-1859),字伯瑜,一字楚玉,晚號頤壽老人,又稱繭園先生,江蘇太倉人。嘉慶二十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道光元年提督貴州學政。外任河南歸德府知府,歷升浙江布政使,官至江西巡撫。
此咸豐元年錢氏自編定本,凡十三卷(後其孫雲十二卷者,未計補遺一卷也)為初印本。咸豐庚申遭亂版毀,故初刻傳世極罕。後同治七年至光緒六年其孫溯耆重刻二十三卷本,有跋云:「稿始道光癸未,迄咸豐乙卯,厘為十二卷,手自編刻。庚申版毀於兵,同治戊辰先公重刊,乙卯以後稿附為續集,編年先後無可考定,且多缺佚」云云。知此初刻初印本之可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