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與上海的不解之緣(游本鳳)
作品欣賞
錢學森與上海的不解之緣
錢學森,一個名聞遐邇的偉大科學家,他樹起了共和國「兩彈一星」的擎天豐碑,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
梳理錢學森的生軌跡,發現他與上海有着難解的緣分、深厚的淵源和不可分割的聯繫。
生於上海,夢回「岐山」
1911年12月11日,上海一家醫院里,傳來清脆的啼哭聲,一個新的生命來到人間。這個生命就是日後中國航天領域的傳奇人物、聞名世界的偉大科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的父親錢家治(字均夫)按照「繼承家學、永守箴規」順序,為其取名為「錢學森」。父母希望孩子長大以後,學識像森林一樣茂密而又廣博。
近年來,上海愚園路靠近江蘇路口有條弄堂頗為有名,吸引了很多人來打卡。弄名為岐山村,屬新式里弄,磚木混合結構的聯列式花園住宅,整潔高雅。曾經居住於這條弄堂的名人不少,有當代作家、文學翻譯家施蟄存,抗日愛國人士、民主人士杜重遠,電影演員祝希娟等。其中的111號曾是錢學森母親家章家的家產,後由於家道中落,章家將此樓賣掉。再後來,出於對舊居的感情,章家又向房東租回此樓。
據筆者查閱有關資料,這裡至少三度與錢學森的命運緊密相連。
錢均夫是資深教育家。他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一直在教育界從事教書和教育研究、管理的工作,曾在杭州、北京、南京等地的政府教育機構任職。錢學森在北京接受了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的完整教育。
1929年,錢學森報考上海交通大學時,曾在岐山村舅舅家備考。他在交通大學就讀時,節假日經常到舅舅家住宿、改善生活。弄堂里的鄰居常見他騎着自行車去上學的身影。在舅舅家,他可以和表哥章鏡秋一起玩攝影。章鏡秋年長錢學森幾歲,是個攝影愛好者,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不少雜誌發表過他的攝影作品。受章鏡秋的影響,錢學森也愛上了攝影,兩人經常形影不離,切磋攝影技巧。這一時期,是錢學森與這間舊居相處最長的一段時光。
1935年,錢學森赴美留學,直至1947年,錢學森短暫回國,也是在岐山村見到了久別的父親。
此時,錢學森的母親已不幸病逝,父親已在岐山村定居。回國期間,30多歲的錢學森與兒時就認識的小妹妹蔣英重逢,他倆很快結婚,後共同赴美。
1955年10月,錢學森從美國回國先抵達廣州,參觀一天後於10月12日坐火車回到上海。抵滬時,74歲的父親錢均夫親自前往天目東路老北站迎接分別多年的兒子,並把他接到岐山村舊居。望着久別的舊居,錢學森不無感慨地說:「我在美國留學期間,寂寞時不由思念遙遠的上海,也曾好幾次夢見這座舊居。」錢學森短暫地居住在此。其間,錢學森除了與父親和親友們團聚相談外,還為兒子錢永剛慶賀了7歲生日,並且在這裡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不到半個月,10月26日,錢學森就從這裡啟程離開上海前往北京,從此開始了他開創「兩彈一星」偉大事業的征程。
交大苦讀,全面發展
1929年,18歲的錢學森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報到那天,錢學森在父親錢均夫的陪同下,前往華山路交通大學辦理了入學手續。從此錢學森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涯。
錢學森在交大期間,各科成績均名列前茅,尤其是三年級以後,平均成績為90.44分,位列全班第一名,並多次獲得免交學費的獎勵,還獲得過學校設立的老山德培獎學金和斐陶斐學會榮譽會員證書。交大對學生的要求是極高的。例如1935年,水利學課程的期末考試中,試卷上一共有6道題目,錢學森很快全部做完了,只是在最後一道題的運算步驟中,將「Ns」寫成「N」,漏寫了一個下標「s」,結果被扣掉4分,最終得分為96分。雖屬於「小瑕疵」,但批卷老師毫不留情,該扣則扣。交大學風之嚴謹,把關之嚴格,從這張考卷可見一斑。
在交大求學期間,學校圖書館是錢學森每天必去的地方,他將大部分業餘時間都花在了圖書館裡。他遍覽了圖書館內所藏的關於機械、力學、航空等方面的中外科技書籍,以及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為此後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寬廣而紮實的基礎。
在大學期間,錢學森不僅品學兼優,而且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包括加入學校的銅管樂隊、管弦樂隊、口琴隊和國樂隊等,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演出,是一個興趣愛好廣泛、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1934年7月,錢學森以優異的成績從交通大學畢業,並被錄取為清華大學「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所選專業為飛機設計和製造。在諸多留美學生中,錢學森是唯一一名學航空飛行專業的。
1935年8月,錢學森在上海黃浦江碼頭乘坐「傑克遜總統號」郵輪東渡太平洋,開啟了他在美國留學、工作20年的歷程。
沙遜大廈,喜結連理
對於錢學森與蔣英來說,可謂天賜良緣。錢、蔣兩家屬世交。蔣英的父親蔣百里與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早年是同窗學友,後來又一同留學日本。兩人志趣相投,時常在同習經典、共賦詩文之餘,流露出變革反清、拯救國家、喚醒民眾之激進思想,因而結為「苔岑之交」。
蔣百里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學家,他與日本夫人左梅共生有5個女兒,被譽為「五朵金花」。而錢家只有錢學森一子。因此,錢均夫夫婦很希望家中有一個女兒,他們見蔣百里三女兒蔣英長得漂亮可人、天性活潑,便懇求蔣家將蔣英過繼給他們。蔣家夫婦經商議一口答應。於是,3歲那年蔣英被過繼到錢家,更名為錢學英,成了錢學森的妹妹。但沒過多久,因為蔣英想家、蔣母思女,蔣英又回到了蔣家。
1947年,錢學森回國,已36歲了,仍未婚娶,成了父親的心病。而此時,蔣英也已從歐洲學成回國,成了著名的歌唱家。錢學森以一個科學家的直白方式向曾經的「妹妹」蔣英求婚。蔣英雖感突然,但也應允了。
蔣英曾說:「那時,我從心底里佩服他,才36歲就已成為美國的博士和正教授。我當時認為,有學問的人就是好人。於是,我很爽快地答應了錢學森的求婚。六個星期後,我們就舉辦了婚禮,成為令人羨慕的一對。」
1947年9月17日,錢學森與蔣英在上海南京路上的沙遜大廈(今和平飯店)舉行了婚禮。同門學弟范緒箕(後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為伴郎。
艱難返國,創造歷史
1955年,錢學森從美國返回祖國。
中國政府通過外交斡旋,終於從美國要回了被扣留五年的錢學森。
祖國把開創中國航天事業的重任託付給了錢學森。在那個年代,錢學森是國內唯一既精通導彈火箭理論又懂得導彈火箭工程的科學家。錢學森回國後,進入中科院力學所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七機部、航天部前身),周恩來總理親自任命他為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長。
曾任上海柴油機廠廠長兼總工程師的趙世愚(後任上海航天局副局長),深情地回憶了錢學森來上柴廠調研和上海第一台液體火箭發動機誕生的過程。他回憶說:「1959年下半年,錢學森陪同張勁夫等中國科學院的領導、專家專程來上柴廠參觀調研,當時就是由我負責接待的。錢學森一行在參觀了精密加工車間、高合金鋼熱處理爐等後,對我們廠的高精度加工、模具製造和精密測量技術很感興趣。」
上柴廠對研製液體火箭發動機任務非常重視,指定由副廠長吳梅生負責,並專門從各車間抽調了一批八級技工和技術骨幹,安排在一個保密車間進行試製。當時的生產方式比較落後,火箭發動機殼體採用板材滾圓、手工焊接後成型。錢學森在參觀時對吳梅生說,美國生產火箭殼體採用的是大型壓機,一次衝壓拉伸成型。此後,吳梅生多次向廠里提出了購買大型壓機的請求,以改變落後的生產方式。另外,火箭發動機要進行熱試車,而熱試車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於是他們在江灣機場內找到一座戰爭年代遺留下來的舊碉堡,稍經改造後加以利用。操作人員以碉堡作掩體,在裡面的試車台進行火箭發動機的點火試驗。
1959年12月27日,T-7M火箭發動機首次點火試驗成功,標誌着第一台完全由中國人自主設計、自主製造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在上海柴油機廠誕生。
1960年4月18日晚,聶榮臻副總理在錢學森的陪同下,冒雨來到江灣機場舊碉堡熱試車台,視察主火箭發動機系統第4次熱試車。試車時,大家都擔心聶帥和錢學森的安危。但他們全然不顧,在離試車台很近的地方仔細觀看點火實況。試車獲得圓滿成功。
火箭發射,需要找一個地點偏僻的發射場。經過反覆踩點,最後選定南匯縣老港鎮東南2公里的一處海邊灘涂作為發射場。1960年2月19日,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在南匯老港發射成功,這是我國火箭技術史上第一個具有工程實踐意義的航天成果,這一天被中國航天歷史所記載。
首發成功及以後數發探空火箭的成功,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錢學森得知這一消息後異常高興,他決定赴南匯老港察看探空火箭發射實況。1960年4月29日,錢學森陪同張勁夫風塵僕僕地來到南匯老港發射場。風度儒雅、謙遜和藹的錢學森走進年輕科技人員中間,與他們一一握手,表示親切慰問。
據機電設計院老同志李大耀回憶:「當日下午3點半,我和鍾兆迪兩人正在指揮所忙着發射前的準備工作,突然看見錢學森向我們走來。我在大學裡學習空氣動力學時就知道錢學森教授是機翼理論中'卡門-錢近似』公式的創立者之一,為改進飛機機翼設計、消除空氣壓縮效應對高速飛行的制約做出了重要貢獻。該公式被譽為航空業飛機設計的經典。能見到世界頂級科學家,大家十分激動。正在我們不知所措之際,錢學森主動上前,與我們握手後,關切地詢問有關情況。早就聽說錢學森平易近人,沒有一點大科學家的架子,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啊!」
錢學森那天觀看的是T-7M第4枚火箭的發射。一切準備就緒後,伴隨着一陣口令和火箭尾部噴出的白煙,只見探空火箭像一條騰空的蛟龍直飛藍天。數秒鐘後,天空出現了一朵白色的傘花,攜帶着回收裝置緩緩飄落。此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發射現場響起了掌聲和歡呼聲。接着,錢學森、張勁夫與大家一起聚集在發射架前合影留念,慶賀探空火箭又一次發射成功。
同年5月28日,毛澤東主席在柯慶施、楊尚昆等陪同下,興致勃勃地在上海觀看了T-7M探空火箭實物。毛主席在聽取了科技人員的匯報後,豪邁地說:「發射8公里,那也了不起呀。應該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見1997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上海航天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