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錢姓,中華漢族姓氏之一。


錢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為第2位;截至2016年,錢姓在中國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89位。 吳越國姓,是一個源流較少但分布廣泛的姓氏,據史書記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時期的泉府上士錢孚(大彭國始祖籛鏗的裔孫)為得姓始祖。在中國歷史上,臨安人錢鏐(liú)曾建立五代時期的吳越國,時人謂之錢氏為"東南眾望、吳越福星"。

今雲南、河北、遼寧、四川、重慶、貴州、甘肅、陝西等省市均有錢氏後代的聚居點。

目錄

姓氏起源

源流一

《通志•氏族略》《姓譜》等書記載,錢氏源自彭祖籛鏗。黃帝之孫顓頊在伯父少昊去世後繼為天子,掌管中原地區。據《大戴禮記》記載,顓頊的曾孫陸終氏娶於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氏產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啟其左脅,六人出焉。其一曰己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籛鏗,是為彭祖;其四曰萊言,是為鄶人;其五曰晏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楚之先。

《史記•楚世家》:「彭祖姓籛名鏗,堯封於彭城,為大彭國始祖」,他被後人尊稱為彭祖。籛鏗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長壽者,也是民間神話中壽星的原型。 周文王時,彭祖裔孫籛孚為周文王師,官拜泉府上士(泉府,掌管全國的稅收和錢糧;上士,周代宰夫級官階之一)。因泉通錢,而籛字恰是錢字上有個竹頭,為紀念籛鏗氏族再次復興,籛孚的子孫便去籛字竹頭簡為錢姓。在如今的魯南蘇北地區仍有少量的籛氏以及訛音簡化的尖姓生活着。

源流二

中國錢姓血脈比較純正,較少發生外族和外姓的融入。但在元明清時,錢姓開始出現與周邊民族融合的現象,今回族、苗族、壯族、傣族、藏族、黎族、土家族、哈尼族、布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少量錢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為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錢氏。明清雲南地區的哈尼族錢姓土司是來自臨安的錢姓漢族,其後裔在當地都擁有很大的影響。

中國當前還有不少的少數民族錢姓是通過同音轉譯等形式改姓錢的,據《中國人的姓名》等書記載,蒙古族、彝族、滿族錢姓的源流為同音轉譯。

歷史上,曾經另有一些漢族錢姓源於帝王賜姓為氏。《宋史•吳越錢氏世家》稱,吳越王錢鏐「與戰士多賜己姓」,至忠懿王錢弘俶納土歸宋,這些因賜姓而改姓錢氏之人「皆稱同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趙光義詔令恢複本姓,所以賜姓的錢氏基本已不復存在。[1]

如今這種賜姓的錢姓人只見於台灣高山族土著中,據《台灣姓氏源流》記載,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台灣高山族土著七姓中有一支因忠於朝廷,有功於國家,被乾隆帝賜姓為「錢」。

人口遷徙

總體上,錢氏早期除部分分布於今山東等省外,主要是在江蘇彭城和浙江吳興繁衍發展;五代時期,錢氏發展遍布吳越全境即浙江、上海、蘇南等地區;宋元時期,錢氏發展到今河南、廣東、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省;明清時期,今雲南、河北、遼寧、四川、重慶、貴州、甘肅、陝西等省市均有錢氏後代的聚居點。具體各時期遷徙發展如下:

秦漢時期 錢姓族人這時的活動範圍局限於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圍地區。下邳(今江蘇睢寧)名士錢產因才能出眾、品德高尚被秦朝廷委命為御史大夫,詔令一出,錢氏聲名鵲起並進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錢產的子孫世居下邳;西漢彭城人錢林,因王莽亂政,棄官隱居長興陂門裡;錢遜也因避戰亂,徙居烏程。

魏晉時期 魏晉之際,江南烏程(今湖州吳興)、長興(今屬湖州)等地的錢姓宗族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後來中原百姓的「永嘉南渡」給原本地廣人稀、經濟落後的江南帶來了發展的契機。

江南錢姓伴隨北方錢姓的南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逐漸成為社會中舉足輕重的一支力量,影響日益擴大。如三國曹魏時,長興人錢盛官居廬江太守(治今安徽合肥),錢瑞歷任青、冀二州刺史、龍驤將軍。

入晉後,江南錢姓仍以烏程、長興以及附近的長城、東遷等地為主要聚居區,且有不少錢氏成員出將入相。由於這些地方從三國孫吳時就隸屬於吳興郡管轄,所以吳興成為當時錢姓最為矚目的地區,進而躋身於錢姓著名郡望之列。

南北朝時,錢姓依舊以傳統的幾個聚居地為中心發展。不過,隨着錢姓宗族的日漸活躍,江南錢姓已不再拘於吳興一地,而開始向南方的其他一些地區發展,足跡漸遍於今兩湖、廣東等地。

隋唐時期

隋唐民族大融合時期,錢姓宗族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由於隋唐政治文化中心仍主要集中在長安、洛陽等北方城市,因此錢姓族人開始流向北方,出現北遷趨勢,並逐漸遍布於中原各地。

隋代,錢姓宗族尚不彰顯,僅有長城人錢秀卿與錢伯仁兩人入朝分別擔任伏波將軍與散騎常侍之職。進入唐代,錢姓不斷壯大,活動範圍相應拓展。唐初,有中原錢姓將佐奉命隨行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後在福建落戶生根。錢九隴與錢起兩個一武一文的錢姓家族,則成為唐代錢姓的代表。

唐末之際,杭州臨安人錢鏐在剿滅地方叛臣的過程中,占有了兩浙之地,維護大唐一統。天復二年(902年),唐昭宗封錢鏐為越王。公元904年,改封吳王。朱溫建梁後,錢鏐於公元907年被晉封為吳越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錢氏王朝建立,從此開啟長達近百年的吳越國治理、發展、繁榮時期,並與後來的趙宋結下不期之緣,「趙錢孫李」由此而來。

宋元時期

經過隋唐五代的蓬勃發展,至北宋建立時,整個錢姓宗族已呈現出一種全面繁榮的態勢,影響漸廣。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繼位,南征北戰,統一了北方,而吳越國國力強盛,有抗衡之資。吳越國王錢鏐之孫錢弘俶,遵循王祖錢鏐「善事中原,維護一統」的家訓,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不受大的損失,避免生靈塗炭,做了一次偉大的放棄———取消吳越王位,尊趙氏為帝,納土歸宋,將所部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五十五萬六百八十戶、十一萬五千一十六士卒,悉數獻給宋朝,再次促成中華統一。

所以吳越錢氏王族沒有遭受通常改朝換代時國破家亡、慘遭殺戮的厄運,在入宋後大多仍能入仕為官,扮演着重要的社會角色。公元1127年,北宋為金所滅,中國北方人口損失嚴重,並出現了南宋與金朝長期的對峙局面,由於江南地區遠離戰火,且南宋定都臨安,因此,錢姓的發展未受到太大的影響。不過,兩宋錢姓建立於隋唐五代的基礎之上,以吳越錢氏王族為核心,與其他支系共同發展。

南宋滅亡後,錢姓宗族雖失去了王族的顯赫,但志氣猶存。《錢氏家乘》載,元朝年間,錢氏絕大部分不從仕宦,不忘故朝,紛紛棄政隱居,潛心於文教與工商事業之中,其氣節頗為後人稱讚。也有少部分錢氏宗族隨着元朝大規模的屯田戍邊政策向西域、蒙古等邊疆地區發展,活動範圍相應擴大。

入元後,江浙地區雖因兵燹(xiǎn)紛擾,發展一度受到延滯,但很快得到恢復。錢姓宗族在這一種背景之下,立足於江浙原有各居住地並逐漸向周邊一些新興的城市和地區遷徙輻射,湧現出許多新興的家族支系,諸如松江(今屬上海)錢壁、九亭鄉(今屬上海松江)錢全袞與錢惟善,江西吉水錢好德等等。

明清時期

公元1367年10月,明太祖朱元璋為徹底掃滅元朝殘餘勢力,整軍誓師北伐。後朱元璋下令向中原地區移民屯墾,史稱洪武趕散。不久,朱元璋又詔令向湖南、湖北省份移民駐戍,規模宏大,影響深遠。

移民使大量原先居住於江浙一帶的錢姓宗族再度遷往大江南北,進而形成錢姓歷史上的又一次遷徙浪潮。但錢姓以文教工商為業,勤儉治家,所以到明代時便很快湧現出一大批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棟樑之才,錢姓遍及全國各地,對社會進步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並用實際行動印證了錢姓「自古多才俊」。

明初和明末,有不少錢姓宗族為躲避戰亂遷往今貴州、雲南、四川、廣東等地,並逐漸發展。

移居海外

吳越王錢鏐16世孫錢惟謙(1331-1411)在1351年受高麗恭愍王王妃邀請下來到了韓國,錢氏開始在聞慶地區繁衍生活。聞慶錢氏又稱關山錢氏。韓國錢氏是通過關山(聞慶市) 、知禮、樂禮等三個分支而傳下來的,知禮 、樂禮是聞慶分派,聞慶錢氏約有六千人。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特別是地處東南沿海的江、浙、閩、廣等省份,土地兼併激烈,賦役繁重,剝削峻苛,大批農民破產流亡,陷入困苦窘境,很多錢姓宗族不得不背井離鄉,流移到海外謀生。

從遷徙方向看,主要集中在台灣、東南亞以及歐美等地。清末民初,福建錢姓分別從閩清、古田、泉州安溪、南安、同安等地渡海至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現馬來西亞錢姓華裔華僑有數千人。

台灣錢姓是在1662年抗清將領鄭成功率軍收復台灣後遷入定居的。按照《台灣省通志•人民志》等書記載,乾隆二年(1737年),安溪人錢甫舉家移居台北泰山鄉大山科村錢厝(cuò)坑,成為台灣錢姓第一位有名有姓者。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有錢國珍遷居台灣縣,並在當年中武舉,成為當地移民中較有身份的人。自明末至清末近300年間,錢姓人約有8次入墾台灣,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開發與發展。

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內戰中失敗、被迫敗退台灣,大批軍政科教人員隨同遷台,其中就有不少的錢姓人,如國學大師錢穆、化學教育家錢思亮、報業巨子錢震、國民黨高級將領錢大鈞、錢懷源等等都是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今,錢姓位居台灣大姓的第92位,主要分布在台北、高雄、鳳山、苗栗、新竹等地區。 [1]

傳統文化

錢姓圖騰

姓氏圖騰是原始人氏族的徽號或標誌,是他們群體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的標誌和象徵,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

錢姓是「黃帝------顓頊------吳回(中國歷史上掌管火種的火神)-------陸終------籛鏗」支系的族稱。錢姓圖騰由「天俞」和兩個「戈」組成。因為籛鏗崇尚武功,以武力征戰壯大了自己的氏族,並取得了祭天權,所以以戈為圖騰,並立天俞。右邊的「天俞」代表冶煉金屬,是由於籛鏗祖父吳回的聲望為火正一職,所以圖騰為火。

郡望堂號

錢姓的郡望主要有彭城郡、下邳郡、吳興郡等。

彭城郡:西漢改楚國郡為彭城郡,不久復為楚國。東漢時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

下邳郡:東漢置郡,治所在下邳。轄地北至江蘇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

吳興郡:三國置郡,治所在烏程。相當今浙江臨安、餘杭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2]

主要的堂號有-----

彭城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吳興堂:以望立堂。

以及吳越堂、丹桂堂、萬選堂、錦樹堂等。

錢王陵

錢王陵是杭州城締造者——吳越國王錢鏐(liú)的墓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浙江省保存最完好的王陵,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錢王陵坐落在浙江臨安市錦城太廟山,海拔92m,距杭州市38公里,錢王陵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錢王祠

錢王祠位於浙江西湖涌金池南,與岳廟隔西湖相望。在宋代初名「表忠觀」,清代以後則通稱為錢王祠,供奉着錢氏三世五代國王,康熙、乾隆二帝在此留有「保障江山」和「忠順遺庥」等御題。人民褒揚了歷代錢王的功績,認為「有德於斯民甚厚」、「有功於朝廷甚大」。

錢氏家訓

吳越國王錢鏐的後裔遍及海內外,千百年來人才輩出,這與良好家訓家風密不可分,據《錢氏家乘》記載,錢氏家訓分為個人篇、家庭篇、社會篇、國家篇,四個篇章,字字珠璣,飽含智慧。《錢氏家訓》成為我國歷史上影響較為廣泛的家訓之一,2014年被批准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