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红
历史
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黄釉。汉末晋初,创青釉瓷器。到唐代,则又创造了以黄、紫、 绿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现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到了明代,便有了钩红、祭红、郎窑红、胭脂红、美人醉等名贵色釉。钧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铜红釉瓷,宋时钧窑(现河南禹州)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因为当时的釉料配置不够精细、准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此钧红釉具有红里泛紫的色调。钧红釉的出现,为陶瓷的装饰工艺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代的宝石红、霁红,清代的郎窑红、桃花片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都与钧红有关。
钧红釉瓷器釉层肥厚,清乾隆钧红釉灯笼瓶红而且浓,滋润均匀,华而不俗,釉层中有细小的龟裂纹理。此釉在高温焙烧的过程中虽会向下淌流,但色釉一般不脱口。色调红里泛紫,又称“玫瑰紫釉”、“海棠红釉”。历史上.鲜红釉瓷器曾倍受人们以及历代帝王的珍爱.其中清代的乾隆皇帝对鲜红釉瓷更是喜爱有加,每每摩挲把玩,倍加赞赏。他的诗:“雨过脚云婪尾垂,夕阳孤鹜照飞时。泥澄铁镟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就是在吟咏明代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碗。
简介
瓷器釉色名,常用名:钧红釉。高温瓷种,中国四大名瓷(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中的颜色釉瓷。
因它最初为宋时河南禹州钧窑(现河南禹州市)所烧造,故称“钧红”,钧红釉瓷器属我国最早出现的一个铜红 釉品种,它的诞生,结束了当时青花瓷独占鳌头的局面,这在我国瓷业发展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其意义深远,不仅是钧瓷工艺的一大创举,而且开辟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为元、明、清时期出现的釉里红、鲜红、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等名品奠定了基础。[2]
分类
钧红按其发色,又有“玫瑰紫”、“海棠红”、“牛肝马肺”、“红霞”等品种,钧红艳丽悦目,还常出现红、兰、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自古以来钧红釉瓷极受器重,视为珍品,价如黄金,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红一片”的赞语。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也成功地仿烧钧红釉。
工艺
在工艺处理上,均红釉的烧成对烧成温度、开温曲线,冷却保温时间都十分敏感,条件稍偏离规定要求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技术难度大。烧成前釉层很厚,要求厚度1.5—2.5mm,釉料在烧成过程中流动性大,成瓷后的厚度却也只有0.2—0.3mm,釉面透亮,可照见人影,具有玻璃一样的光泽,同时色彩丰富多变,阳光之下,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常出现红、蓝、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
參考文獻
- ↑ 钧红天球瓶多为什么年代搜狗问问
- ↑ 釉里红是个什么?与郎窑红,钧红的差异是什么?。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