锹形虫
锹形虫,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鞘翅目多食亚目金龟子总科下的锹形虫科,[1]由于它们的体型大,雄虫的大颚枝角状结构发达,长久以来一直是甲虫爱好者收集的对象。例如世界最大的锹形虫是产于印尼的长颈鹿锯锹形虫(Prosopocoilus giraffa keisukei),体长超过120公釐,像最大的扁锹是产于菲律宾巴拉望岛上的巴拉望巨扁锹形虫(Dorcus titanus palawanicus),体型也能超过110公釐,在台湾最大的锹形虫,则是长齿形的鬼艳锹形虫(Odontolabis siva),体长亦可达90公釐以上。[2]
锹形虫科:通称锹形虫,生活史为卵→幼虫→蛹→成虫,属于完全变态昆虫。 体色以黑色、黑褐色为主,少数橙红色,身体扁平,雄性具发达的大颚,雌虫大颚短,触角11节,膝状,第1节特长,末端呈短小的鳃叶状,跗节5节末节最长,翅鞘具光泽形状如 圆锹。成虫多数爱吸食壳斗科植物的汁液及腐果为食。幼虫蛴螬状,体节背面无皱纹,生活在朽木或腐植质中。本科全世界约有1200多种,台湾已知50种,5月左右开始出现,6-7月为活跃期,有些种类能以成虫 形态度冬。[1]
目录
大颚
锹形虫雄虫的大颚在演化汰择下,才有今日雄伟的外貌,其天择的因素主要在于同性竞争,也就是雄虫之间在争夺地盘与雌虫时,大颚成了掐架时的工具。一般来说,雄虫体型越大,其大颚特化的状况就越发达,以台湾的鬼艳锹形虫(Odontolabis siva)为例,雄虫的大颚分为长齿型、两齿型与短(原)齿型,这取决于雄虫在幼虫时期所获得的营养与环境条件。幼虫化蛹前储备的营养越佳,其大颚便能发育得越长,反之则越短。
因此体型大小与齿型有著相依的关系,锹型虫的大颚等同是雄虫的第二性征,最大的鬼艳锹型虫几乎都是长齿型;中等大小为两齿型;最小的个体,其大颚则往雌虫的外貌拟态,为短齿型。这与埋葬虫雄虫第二性征的橘红色额板一样,个体越小的雄虫,额板越不明显。小的雄虫在竞争不过大的雄虫下,雌性化的拟态是减轻同性竞争打斗的演化结果。当优势的、体型大的雄虫不觉得小个体的大颚刺眼时,小个体的雄虫便有更佳的机会入侵优势者的领域,也能行卫星雄性的繁殖策略与雌虫交配,从而增加自己的后代。
雌虫的大颚较短,其功用主要是在腐木中挖掘洞穴产卵。幼虫以死亡树木的木质部为食,成虫大颚不具捕食功能,但可以夹啃树皮使树液流出,而舔食之。成虫活动的时间由晚春的4月一直到秋初,许多种类有趋光性,像图片所示的台湾深山锹形虫(Lucanus formosanus),经常能在夜间的水银路灯下发现。锹形虫不同地域的族群特征,也经常有所变异,台湾深山锹形虫就大致可分北、中、南三个族群,雄虫头楯形状与大颚长短,在3个族群间有明显的差异存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