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
金马奖 Golden Horse Awards |
---|
金马奖标志 |
电影工作者每年一度盛会 |
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 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 |
举办时间:每年11月 |
台北、高雄(1981·1983·1985) → 台湾各县市轮流举办(2001-2012) → 台北国父纪念馆 |
中华民国或影片工作人员中,导演为华人。 其他主创工作人员半数以上为华人。 |
第1届金马奖 1962年10月31日 |
金马奖官网 |
金马奖(英语译名:Golden Horse Awards,简写为GHA)是中华民国的电影奖之一,为全球第一个华语电影奖,旨在奖励华语电影创作与发展。其不仅是中华民国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奖项,也有“东方奥斯卡”的美誉,为华语电影业界年度最受瞩目的盛会之一,同时与金钟奖和金曲奖并称为中华民国三大娱乐奖,合称为“三金”,并被华语电影业界公认为华语电影三大奖之一(其馀两个为香港电影金像奖与金鸡奖)。1962年创始时由行政院新闻局主办[1][2][3],1990年起交由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主办[4],每年举行一次金马奖颁奖典礼。
目录
历史沿革
前身
1957年正值台语电影的兴盛时期,征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举办第1届台语片电影展览会,俗称台语片影展,于11月30日在台北市国际学舍举行颁奖典礼,由征信新闻报社长余纪忠主持;当时有32部电影参与角逐,影展仿效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模式,由颁奖人将奖项交给受奖者。奖项类别可分为:由专业评审选定的“金马奖”11项,观众票选的“银星奖”10名,另增设有“荣誉奖”1名和“观众票选优胜奖”10名,这是“金马奖”之名首次在正式场合出现;不过台语片影展只举办一届就停办。
缘起
1962年,中华民国政府为促进国内电影事业的发展,奖励优良国语影片和优秀电影工作者,由行政院新闻局创设了第1届金马奖。[5][6] “金马”二字源自金门、马祖两外岛地名的字首;由于金、马两地为冷战背景下,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军事对峙的最前线中华民国的年轻男性国民依法须服义务兵役,在抽签决定服役单位时,若结果是在以往仍为战区的金门或马祖,役男常被戏称为中了“金马奖”。,该奖以“金马”命名旨在鼓励中华民国电影业界,能效法前线国军官兵们坚强奋发的精神,努力开创新局。[7] 此外,它也符合全球主要影展名称以“金字招牌”为号召的潮流。金马奖自1968年起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主办,1984年起再改由新闻局主办、民间电影团体轮流协办。直到1990年,为顺应公营事业民营化政策,新闻局宣布决定将金马奖和金钟奖、金曲奖等“三金典礼”由官方全部转交民间团体主办。[8]
1990年5月16日,电影联合会议中决定成立常设机构及执行委员会,也就是后来的“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9] 但由于该执行委员会为非法人组识,其法律定位备受各界质疑,新闻局与各团体研商后将该会并入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10] 1991年7月1日,在台北市影片商业同业公会强力要求下,新闻局全面退出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的会务。[11] 此后金马奖由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统筹主办,但仍接受新闻局的公款补助。该基金会所属“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在1992年更名“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俗称“金马执委会”)[9],敦聘9名至15名电影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担任执行委员,设主席、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各1名负责推动会务,下设行销宣传、竞赛和影展等3组,办理台北金马影展行销宣传组负责所有厂商合作、造势及周边活动、媒体宣传和文宣刊物制作等业务;竞赛组负责华语影片竞赛、金马奖颁奖典礼和国际数位短片竞赛等;影展组则负责影展内容策划、影片及影人邀约、字幕翻译制作、拷贝运送和影展现场执行等各项事宜。影展分为“国际影片观摩项目”和“华人电影竞赛项目”两大部分:“国际影片观摩项目”以售票方式筹款,加上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的补助运作;“华人电影竞赛项目”则由金马执委会专责处理。金马执委会后来在2009年将秘书长一职改为执行长,并增设行政组。[4]
竞逐资格
创立之初,金马奖为了奖励国语影片,规定报名角逐的影片须获得准演执照,内容以国语发音或配音,能配合政策或具深厚伦理教育意义,且申请者须为台湾境内制片公司、曾参加台湾当地自由公会或经使领馆认可的华侨厂商。1983年《儿子的大玩偶》因影片发音引发参赛资格争议,新闻局决议因片中闽南语对白未超过全片一半,准许报名。1989年《三个女人的故事》由于查无中国大陆资金领有准演执照,得以保留参赛资格;但瑞士籍的斯琴高娃则因不具台湾、香港两地演员身分,无缘角逐最佳女主角奖项。1991年起,只要是华裔人士都可参加个人奖项的报名,但需加入台湾、香港两地的电影团体者为限,例如以《爱情万岁》获得1994年最佳导演的马来西亚籍华裔导演蔡明亮。陆委会在1992年通过开放中国大陆编导演比例不超过半数的电影上映后,金马执委会紧接著在1993年开放符合此资格影片报名,同时该片的从业人员也可以参加个人奖项的报名,但外籍人士需参加3部以上台湾电影制作,并提出加入台湾、香港两地相关电影团体的证明书始可报名,例如以《东邪西毒》获得1994年最佳摄影的澳洲籍摄影师杜可风。1994年,金马执委会决议中国大陆编导演比例超过半数的影片,即使得到第一类国际影展竞赛单元奖项并取得准演执照,仍无法参加金马奖包括《霸王别姬》和《活著》等影片在内都因此不能参赛。1996年起,只要影片是以华语为主要发音语言包括闽南语和其他方言,不限出品国、资金结构或演职员国籍,都可报名参赛,中国大陆电影首度纳入参赛范围。[12]
金马奖自1997年起定位为全球华语影片竞赛。1999年起进一步取消报名影片须获得准演执照和中国大陆影片须获得中国大陆有关单位认证的资格限制。2000年起,只要影片的主要创作人员包括:导演、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原著剧本或改编剧本、摄影、美术设计、剪辑、原创电影音乐和音效等。有半数为台湾电影人,都享有评审团大奖和特别奖的报名资格。2003年起也不再限定须以华语为“主要”发音,只要片中涉及华人地区所使用的主要语言或方言,都可报名,例如片中以日语对白为主的《吴清源》曾在2006年入围[13];以赛德克语和日语为主的《赛德克·巴莱》获得2011年最佳剧情片等5个奖项。2007年起,因应跨国合作的趋势,只要导演加上半数主要创作人员为华人的影片都可报名。2010年起,导演和其他主要创作人员中有5名(含)以上为华人的影片都能角逐,例如非华人主演的《脸》获得2010年最佳美术设计和最佳造型设计;《台北星期天》获得2011年最佳新导演;以及而为了因应数位技术的发展,符合在台湾戏院公开映演达首周20场的非35釐米或16釐米规格影片,自2009年起允许报名。之后为因应数位放映趋势,报名影片放映规格自2013年起规定必须是35釐米拷贝或DCP数位档案 。[12][14]2016年起,导演和其他主要创作人员中有7名(含)以上为华人的影片都能角逐,详细的报名资格可至金马奖的官方网站查询。
国际评价
金马奖自1962年创办至今,不仅是华语影坛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项,也是华语电影工作者的最高荣誉,长久以来都致力于促进华语电影的创作发展,并增加其国际能见度。第54届“金马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报导了这场年度盛事。CNN主播除了提到金马奖堪称华语影坛的奥斯卡,也特别介绍了14岁的影坛新星文淇,以电影《嘉年华》和《血观音》分别获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的提名,最后则是以《血观音》一片,摘下金马女配角。而勇夺“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等大奖的《血观音》,不但在金马奖发光发热,耀眼表现也让国际间看到。2018年6月27日,美国影艺学院宣布未来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得奖作品,将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候选资格。
颁奖典礼
早年的金马奖并无入围名单,得奖者也是提前公布,所有的得奖者皆排排站的由长官颁奖。一直到1978年才有入围名单,而当年的颁奖典礼也都选在10月30日或31日于台北市中山堂举办,藉以向前总统蒋中正祝寿。[15] 由于早期中国大陆和香港并未设置类似的电影竞赛,金马奖因此受到台湾和香港电影从业人员格外的重视;自1970年代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华语电影界最受瞩目的电影盛会,甚至多次邀请好莱坞、日本及韩国明星担任颁奖嘉宾,增添典礼声色之馀也打开国际间的知名度,时至今日在华语电影界仍深具影响力和指标性意义[1][2][3]。
奖项
最佳导演 最佳新导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演员 |
最佳原著剧本 最佳改编剧本 最佳剧情片 最佳纪录片 最佳创作短片 最佳动画长片 最佳动画短片 |
最佳摄影 最佳视觉效果 最佳美术设计 最佳造型设计 最佳动作设计 最佳音效 最佳剪辑 |
参考文献
- ↑ 1.0 1.1 Chiang Ying-ying. "Ang Lee sees clout of Chinese film awards growing". Associated Press. New York City. 12 November 2013.
- ↑ 2.0 2.1 "Hustle hits Golden Horse heights".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London. 13 November 2005.
- ↑ 3.0 3.1 Amber Wang. "Singapore, Hong Kong films shine at Chinese 'Oscars'". Agence France-Presse. Paris. 24 November 2013.
- ↑ 4.0 4.1 台北金马影展>关于我们>关于我们 台北: 台北金马奖执行委员会. [2018年4月18日].
- ↑ 幼狮社讯. 〈奖励国语影片办法 今年起有重大改变 对剧情片及纪录片不给奖金 另设置金马奖作为最高荣誉〉. 《联合报》. 台北. 1962年1月22日. 第8版.
- ↑ 行政院新闻局令. 〈公布“51年奖励国语影片办法”〉. 《总统府公报》. 台北. 1962年5月25日.
- ↑ 沈剑虹. 〈五年新闻局长的回忆〉. 《传记文学》. 台北. 1987年3月.
- ↑ 王介中. 〈公营不如民营 金马、金钟、金曲奖新闻局决定移交〉. 《民生报》. 台北. 1990年4月15日. 第1版.
- ↑ 9.0 9.1 胡幼凤. 〈辅导金预算有望提高 电影文化政策亟待确立 电影联合会闭幕赢得立委支持〉. 《民生报》. 台北. 1990年5月17日. 第10版.
- ↑ 黄仁、王唯 编著. 《台湾电影百年史话》(下). 台北: 中华影评人协会. 2004年, 页381.
- ↑ 台湾电影网>电影查询浏览>电影事业>财团法人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 文化部影视及流行音乐产业局. [2010年11月23日].
- ↑ 12.0 12.1 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关于金马奖>奖项沿革. 台北: 台北金马奖执行委员会. [2018年4月18日].
- ↑ 项贻斐. 〈金马奖坦承疏失 吴清源又可参赛〉. 《联合报》. 台北. 2006年10月22日.
- ↑ 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竞赛>竞赛规章. 台北: 台北金马奖执行委员会. [2018年4月18日].
- ↑ 张士达. 金马奖想当年 配合诞辰祝寿蒋公. 《中国时报》. 台北. 2013年10月7日.
外部连结
- 金马奖官方网站
- 金马影展 TGHFF的Facebook专页
- goldenhorsefilmfestival的Instagram帐户
- YouTube上的TGHFF频道
- Taipei Golden Horse的Twitter帐户Template:WikidataCh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