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寺镇
金陵寺镇位于商州城区西部、熊耳山脚下,商熊公路横穿而过,交通便利。金陵寺镇面积88.1平方千米,总人口20227人(2017)。辖18个行政村,109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杨口村,距市区18千米。辖区东西宽,南北狭窄,属中温二类地区。全镇耕地17584亩,零星植树77000株,畜牧业生产势头良好。耕地以山坡地和坡塬地居多,平地较少,因而农业生产机械化较低。2013年全年粮食产量5065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81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05元。[1]
目录
山东属地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金陵寺镇位于 峄城区南部,金陵寺乡辖27个自然村吴家坡、鲁庄、河湾、金陵寺、黄庄、西葛庄、毛山窝、东葛庄、赵村、罗山口、白庙、新赵庄、水牛张口、白山西、卜乐、尚庄、新庄、小南庄、丁庄、大南庄、章庄、朱庄、肖庄、东高皇庙、中高皇庙、西高皇庙、种庄。
陕西属地
金陵寺镇为商洛最古老的镇之一,原为"上秦川乡",因境内有"金陵寺"而于1958年改名金陵寺。 金陵寺镇旧址在今镇西1.5公里的刘家庙,为清道光十年(1830)设立,1967年始移于杨口村今址。明清属南秦二里,1924年设上秦乡,1951年属四区,1956年属杨峪河区,1958建超美公社,驻地金陵寺,辖谢塬、仁治、金陵寺、管家坪、土门庵,1962年属杨峪河区。1984年改金陵寺镇、管家坪乡。1996年,金陵寺镇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辖杨口村、全湾村、樵湾村、房店子村、下竹园村、上竹园村、上阎村、石灰窑、卢扒、北岭、西岭、孙塬、东窑、西窑、任圪劳、铁沟、西王塬、刘村、刘庙、胡山、石崄沟21个行政村;管家坪乡面积27平方千米,人口0.7万人,辖管家坪、崔巷、樵塬、郝庄、天山、鸡山、后山、边山8个行政村。1997年,撤销管家坪乡,并入金陵寺镇 。
地理位置
金陵寺镇位于商州城西17.2公里处,熊耳山脚下,区域面积88.1平方千米,全镇辖18个行政村,109个村民小组。
金陵寺集市农历双日逢集,远近闻名,是全区规模较大的集市之一。这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煤、石灰石、大理石等。
新农村发展
金陵寺镇新农村:2012年年底已建成上竹园村一组移民搬迁住房,共44户,位于芋园洼口。第二批项目铁钩村移民搬迁小区一期已经完工,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小城镇治理
2014年9月份,金陵寺镇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政府提出的"打造陕南强区,建设幸福商州"发展的主题,根据本镇实际情况制定小城镇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涉及到金陵寺镇房店子村和杨口村,其中房店子村四个村民小组,杨口村六个村民小组,区域内农业人口690户,2695人,驻镇单位13个,1380人,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
建设内容有房屋粉刷、涂白、美化,墙面粉刷5850平方米,涂料刷白43430平方米,栽植风景树250棵。公路两边水泥硬化7800平方米。公路两边改建厕所20个,清理堆石1600立方、清理堆土2400立方,改建1个公厕120平方米。建成一个垃圾填埋站,设箱式垃圾台10个,购置垃圾运送车1辆。为了彻底解决好金陵寺镇环境问题,镇上筹资16万元,在金陵寺河道修建便民桥一座,并修建拦砂坝,治理河道污染。在杨口村铺设污水管道,通过沉淀池沉淀,净化处理,改变了生活污水在街道乱排现象,使这个千年古镇终于换了新颜。
金陵寺党委、政府通过多方征求意见,最后决定由杨口村村委会和房店村村委会负责实施,采取投标方式,由镇政府具体对整个施工过程派专人监督,确保工程质量、进度、资金使用和安全正常运行。这项工程从投标到施工,只用了十五天时间。从施工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总体工程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质量监督人员与施工队形影不离,确保了工程质量。正如杨口村一名村民所说:这项工程质量没有说的,真正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结果。
该项目实施建成后能提高镇集市竞争力,成为一个居住、商贸汇集区,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改善人居环境,确保南秦河源头水质,将为"一江清水供京津"发挥更大作用。
2015年金陵寺镇以"早启动、早受益"的原则,抓机遇,建项目,为全镇2015年度重大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673万元项目已全面启动。
启动项目涉及上竹园村、房店子村、杨口村、铁沟村、刘村、崔巷村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共940万元,铁沟村、杨口村的中小河道治理项目共投资389万元,房店子村、铁沟村的太阳能路灯安装项目共投资25万元,房店子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资100万元,西窑村水泥路硬化项目投资160万元,西窑村樱桃与二花混栽建园项目投资20万元,熊耳山村水泥路硬化项目投资3万元。这些已启动的项目工程正在热火朝天的实施之中。
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金陵寺镇党委、政府成立了包抓领导小组,每一个项目都由一名副科级领导包抓,使项目到人,责任到人, 针对项目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确保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金陵寺河
金陵寺河发源于金陵寺镇天山山脉,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金陵寺镇,注入南秦水库。金陵寺河流域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为南秦河最大支流。金陵寺河哺育了金陵寺一代又一代人,金陵寺镇政府、金陵寺中学便坐落于金陵寺河北岸,河南岸便是国家著名的汉江防护林带。河流在即将混入南秦水库的两个全镇地势最低的村庄处,地下水量聚集,变形成了金陵寺镇著名的鱼米之村,目前该处已扩建成为全镇最大的鱼塘。[2]
金陵寺镇来源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南巡五次,其中有三次途经"上秦川"(即金陵寺),故有"先有金陵寺,后有商州城"之说。金陵寺作为商州最早的一座著名寺院,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据考古学家依据金陵寺镇杨口村一组墓葬群考证,金陵寺始建于东汉时期。
据《佛教史一斑》载:"金陵寺,又名护国寺,据传东汉光武帝刘秀落难在金陵得以逃生,刘秀登基后在此建皇都寺,四围山水来潮,龙脉如画,成为十方丛林道场,规模宏大,住持僧治寺管理有方,十方朝拜……延续到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明朝江山,大力扩展商州金陵寺,并命名为皇都寺,南有江苏金陵寺,北有商州金陵寺合为一体,意为护佑大明江山……"。
据《续修商县志稿》载:"金陵寺,在上秦川。相传明太祖之叔父在此庙为僧,及太祖建都金陵,迎养不允,乃遣使重修此庙,赠名'金陵寺'。由其叔父主持寺院,统管天下十方大小丛林道场。嘉靖五年重修,清康熙四十八年……嘉庆甲戌年叠次重修。庙产之丰为全县诸庙冠……"。原来,元末战乱,民不聊生,皇觉寺一苦僧到了商州上秦川,见一古庙,虽久经旷废,却场地俨然,遂披荆斩棘,除茅结寺,焚香洁戒,修举废坠,这位苦僧就是朱元璋的叔父慧明禅师。1985年,该寺被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金陵寺镇历史悠久,传说在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叔父在该镇建立寺庙,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找到了叔父所在的寺庙,便御赐寺庙名称为金陵寺,自此之后,该镇便叫金陵寺镇,该镇母亲河也命名为金陵寺河。镇内仍有古庙四进,每进三间,是清代人重修后的遗迹,属保护文物。
这里多项商州第一
提到金陵寺古镇的历史,金陵寺杨口村五组村民、年已78岁的退休教师杨家齐如数家珍:"金陵寺作为商洛古镇,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首创许多商州第一:商州寺庙金陵寺第一;商州第一次挖掘出西周青铜编钟,属国家级文物;商州1957年通车的通乡专用公路金陵寺第一;金陵寺熊耳山煤矿1957年购买的第一辆货运车为商州第一;商洛第一座广电转播塔修建于金陵寺熊耳山;商州第一个乡村公路养护队成立于金陵寺;商州在金陵寺造出第一令草纸、产出第一窑石灰、第一窑陶瓷和第一吨煤炭……"
发展思路
南片兴林果,北片抓畜牧,沿川促工商",具体为:上竹园、房店、杨口重点发展工商企业,铁沟、刘村、崔巷、管坪、樵塬、郝庄、天山、鸡山重点发展经济林木种植(板栗、核桃),西窑、卢爬、任村、孙塬、边山、东窑重点发展猪、牛、羊养殖。到2008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5480万元,较上年增长5%;财政收入完成575百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08元,增长8%;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7598万元,增长5%;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8568万元,增长5%,人口自增率控制在3‰以内。
交通便利
金陵寺镇交通便利,商熊公路(X305)横穿而过,距离203省道10km、蓝商高速13km,2004年已全面修通柏油路,有公交3路直通市区,每天有往来于西安和金陵寺两地客车(金陵寺早上5:30、11:00发车,早上11:20、15:20从西安纺织城客运站发车)从该村经过,交通便利。有完全中学(含高中部、职教部、初中部)一所,师生1900余人;文化芬围浓厚,有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还有商州"八景十观"之一的"熊耳晚霞";有中心卫生院一所;有35KV变电站一座;能满足全镇人民的物质文化精神文明需要,也能满足外来客商投资兴业的需求。
农业产业园
金陵寺镇竹沁园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位于金陵寺镇房店子村,占地200亩,已建成日光温室42栋,150个设施蔬菜大棚已经完成改造。
文化文物
2013年8月10日,商州区金陵寺文化文物保护研究院成立,其业务范围将发掘、整理、研究、宣传、交流和弘扬商州乃至商洛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当代区域文化与经济工作。工作重点是弘扬金陵寺特色文化。同时,将筹集资金,维修金陵寺文物,并加强对相关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组织举办文化艺术展览、研讨及联谊活动;与文化产业和相关企业交流联系,促进文化与经济结合;与市外有关方面建立文化研究与交流关系,多渠道宣传商州,为商州的改革发展做出贡献。[3]
旅游资源
明末清初,"商州八景"问世。金陵寺镇的文人雅士纷纷效仿,编出了《金陵寺八景》一诗:四柏一井有神灵,庙后帅旗紫气腾;显神寨中碾金声,熊耳腹内闹天宫;鸡山雾洞报阴晴,银杏古树笼管坪;牛犁三天不回头,药王洞前楼半空。
"四柏一井有神灵"。元末战乱期间,一名苦僧化缘云游到商州金陵寺,见"古庙没于荒草,虽久经旷废,却场地俨然"。后经披荆斩棘,除茅结寺,焚香洁戒,修举废坠,古庙新颜。这个苦僧就是朱元璋叔父慧明禅师。慧明禅师所植的四颗柏树和挖的水井,供僧侣纳凉吃喝,在当地算一景。
"庙后帅旗紫气腾"。古刹金陵寺北坡形如一旌大旗,因为东山较高,北坡东侧较低,每当晨曦初露,北坡紫霞浮顶,苍霭横腮,紫气腾腾。帅旗下,刘秀、李自成、秦始皇等将领曾在此屯兵操马进行战斗。
"显神寨中碾金声"。距金陵寺西北6公里处,显神寨突兀而起,旧时建有寨棚,立有庙宇,传说古时寨庙曾显灵,故称显神寨。显神寨居高临下、巍峨壮观,向东北商州城尽收眼底,向西南远眺金陵寺风光跃跃愉目,佛晓之际,可观揽日出全景。显神寨的余脉北麓在上竹园河有一石门,门内有金媳妇、金牛、金豆、金碾子,马老鼠要盗宝,金牛就用犄角取钥匙将石门紧锁,夜深人静,还能听见碾金豆的咯吱声。
"熊耳腹内闹天宫"。金陵寺西北5公里处,有一座两耳对峙的山,其形如"熊耳",所以叫"熊耳山"。熊耳晚霞为"商州八景"之一。熊耳山发现煤炭并采掘利用已有千年历史,还带动了当地的陶瓷业发展。
"鸡山雾洞报阴晴"。金陵寺西15公里处,有一山如鸡冠状,故名鸡山。相传有一山洞与火神庙的八龙洞相通。若洞口白雾缭绕,飘飘渺渺必是雨天,民间有"鸡山戴帽,长工睡觉"之说。
"银杏古树笼管坪"。金陵寺西7.5公里处,管坪学校院内,一颗千年银杏树,高15米多,直径近3米,至今仍郁郁葱葱、枝叶茂盛。此树笼罩的管坪天山玉晶莹、细腻、质地上乘。"商州玉龙"重量近10吨,现存放在管坪玉龙厂院内。
"牛犁三天不回头"。金陵寺东北2.5公里处的土地岭,是商州盆地西北的最边沿,山势低矮和缓,状若浑圆的馒头,从坡下回环向上牛犁地,三天多不回头。 "药王洞前楼半空"。金陵寺西北5公里商熊专用线殿子岭对面的洞坡处,洞坡殿岭两山对峙,金陵寺河穿涧而过,每逢暴雨浊浪排空,危步临之,水声震耳,怒吼如雷,为大禹治水处。
一村一品
金陵寺,商州城西南,山青水秀春无限, 商熊公路十八盘,一直盘到熊耳山。 熊耳山,美名传,形似熊耳多矿产, 十里黑金藏腹内,一条玉带绕腰间。 春溢花香清泉畔,夏避酷暑熊耳巅, 秋狩猎物约酒仙,冬赏飞雪携红颜。 朝望熊耳金辉灿,暮观晚霞落日圆, 东越群山览鹤城,西穿秦岭望长安。 熊耳山下看金陵,人人笑脸乐盈盈, 公路边上绿树林,河中水清鱼儿肥。 东窖的矿,西窖的煤,石灰水泥换金银, 鸡山的杏,边山的桃,后山牛羊满坡跑。 天山玉石美名扬,玉枕伴你入梦乡, 天然氧吧在郝庄,休闲度假好地方。 樵塬商芝拌香椿,小蒜辣子就锅盔, 管坪干年银杏树,仙果飘香百病除。 崔巷有条樱桃沟,馋得人口水往外流, 刘村家家有核桃,个大皮簿仁子饱。 任村座在半山腰,如游仙境乐逍遥, 铁沟建起新农村,一幢幢高楼定乾坤。 杨口村,是中心,经济文化底蕴深, 有集镇,有学校,五花八门真热闹。 闫村有个水泥厂,从来不见机器响,石灰窖村没石灰,一窝窝兔子长的肥。 房店人爱跳广场舞,下竹园娱乐党支部, 樵湾大棚种蔬菜,绿色食品无公害。 全湾水深养鱼虾,荷塘垂钓到农家, 鱼戏莲叶惊鼾梦,人游太虚迷画境。 金陵的水,金陵的山,金陵名胜说不完, 一脚踏进金陵川,贪山恋水不思还。
矿产资源
陵寺镇矿产资源比较丰富,"黑(煤炭)白(白灰)黄(耐火土)"闻名于商州。出产的煤炭、白灰销售于商州及临近个县。
精神文明建设
勤劳
该镇地处秦岭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邑民养成质朴、勤劳的性格。"男务耕猎,女事蚕桑"是传统的生活方式。农忙时节,男女老幼全家出动,披星戴月,劳作不息。农闲时节,积肥整地,饲养猪牛,少有空闲。年逾古稀者下地耕作屡见不鲜。年少的割草拾柴,放牧牛羊,帮做家务习以为常。农妇尤为辛苦,做饭洗浆,喂养猪羊,下田劳动,终年不息。民众对游手好闲和不务正业者多有微词,说"不知他是个弄啥的"。这种勤劳的传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该镇人,成为人们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精神力量。
节俭
该镇因自然条件较差,长期以来民众虽勤劳不息,但生活仍难获温饱,故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节俭,从不浪费钱物,养成了节俭的风尚。在饮食上农忙时吃稠些,农闲时吃稀些,一些可食用的植物采集加工和粮食搭配食用。在衣着上平时穿旧的差的,节日走亲或赶集才穿好些,破了的衣服补好再穿,大孩子不穿了的衣服改裁后给小的穿。花钱上精打细算,有用才买,不花冤枉钱。八十年代以来,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多数家庭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节俭的风尚犹存。
互助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该镇人为克服天灾人祸和生产生活中一家一户难以克服的困难,养成了团结互助的好传统。民国时期,农民为摆脱高利贷的盘剥,不少人自愿组织"纳钱会",推举会首主持会务。会员中谁有大事要办但资金困难时,由会首主持会员按股纳钱,共同出资帮其解决困难,全体会员轮流过完即告结束。类似此种性质的还有"孝义会"、"渠会"等。在日常生活中,准家有婚丧大事,基建盖房,打墙安磨等,只要主家打个招呼,邻里都会不计报酬热情相帮。新中国成立后,旧有的民间组织虽是不再存在,但该镇人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仍流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尊老爱幼
该镇人尊老爱幼风气浓厚,多数家庭虽不富裕,但老幼之间相处和睦,生活和谐。青年人多能体谅老年人辛苦一生不易,对父母怀有感激之情。在生活上尽量给以照顾,好吃的好穿的先让老人,做事说话注意分寸,不惹老年人生气。谁虐待父母必会受到众人指责,也难在社会生活中和大家交往相处。群众中流传着一名俗语:"少连那连他大(父母)都不认的人来往"。老年人也能体谅青年人的难处,儿子结婚时多将最好的房子作新房,而自己却住差些的房子。宁可自己穿旧些,也要给儿女 穿好些。有好吃的饭菜时不忘给儿孙留一些。在社会生活中青年人对老年人多称"老者",以示尊敬。老年人和青年人交谈时开口常说"好娃哩",以示亲切。青年人和老年人发生争执时,劝说的人对青年人常说,"人家是老者嘛,你倒犟啥哩"。又对中年人和老年人说,"你是老者嘛,倒连娃们争啥哩,你承让些。"一场风波也就很快平息了。
重情守法
该镇人诚实厚道,仗义宽谅,看重人情。亲朋好友中不论哪家有婚丧大事或人情酬酢,只要知道必行礼仪,即使自己不能前去,也要托人行情。在社会生活中不论对当地人或外来人,在交往中重感情,讲义气,多诚实,少欺诈,朋友有难,能尽力相帮,故多能与人友好相处,关系融洽。信奉"仁义值千金"的古训。该镇人在重情的同时还重视守法。旧志载"邑民安分守己",如有纷争"一经官断,无不允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互相告诫"犯法的事可不敢干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制建设,群众学法守法之风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