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釵之年

中文名 金釵之年

定義類型 古代年齡稱謂

稱謂類型 12歲

稱謂來源 《河中之水歌

金釵之年,是古代的一個年齡稱謂,指女子十二歲的年齡。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目錄

年齡稱謂簡介

年齡稱謂是古代代指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年齡稱謂來源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

另外,我們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金釵之年」釋義

金釵之年是指古代女子12歲,古代女孩到了12歲要帶釵,金釵就是作為代稱。

金釵之年是什麼意思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髫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孩童。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蔠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女子出嫁稱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鼠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