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录
(宋代赵明诚所著《金石录》) 《金石录》(宋代赵明诚所著《金石录》),共三十卷,先由宋代赵明诚撰写大部分,其余部分由其妻李清照完成。《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金石录》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1]
目录
内容简介
《金石录》和《集古录》齐名,前人往往称金石学为“欧赵之学”:即指此《集古》、《金石》两录而言,近代则因有赵明诚妻李清照的后序而知名。赵氏夫妇收集金石拓本、书籍、古器以及最后逐次散失的经过已详记《后序》中。 此书的体例是仿照《集古录》,不过是把目和题跋合为一书。全书三十卷,前十卷是目录,一共著录二千卷,实际不到二千种,因为少数大碑是一碑分为二卷或多卷的,但已比《集古录目》的一千卷多出许多,这二千卷都按时代先后排列,比《集古录目》的不按时代也是后来居上。后二十卷是题跋,不是二千卷都题跋,只题跋了五百零二种,但已是很有用的历史文献。因为和《集古录》一样,这《金石录》所收所题跋的大部分原石及拓本都已不传,其中唐代的占有很大部分,靠这《金石录》把其中部分内容保存下来。 [4]
书籍目录
前言
- 序
- 卷第一 目录一三代秦汉
- 卷第二 目录二汉魏吴晋伪汉伪赵东魏梁
- 卷第三 目录三后魏梁北齐后周唐
- 卷第四 目录四唐伪周
- 卷第五 目录五伪周唐
- 卷第六 目录六唐
- 卷第七 目录七唐
- 卷第八 目录八唐
- 卷第九 目录九唐
- 卷第十 目录十唐五代国朝
- 卷第十一 跋尾一三代
- 卷第十二 跋尾二三代秦汉
- 卷第十三 跋尾三三代秦汉
- 卷第十四 跋尾四汉
- 卷第十五 跋尾五汉
- 卷第十六 跋尾六汉
- 卷第十七 跋尾七汉
- 卷第十八 跋尾八汉
- 卷第十九 跋尾九汉
- 卷第二十 跋尾十魏吴晋伪汉伪赵
- 卷第二十一 跋尾十一后魏东魏梁
- 卷第二十二 跋尾十二后魏北齐后周隋
- 卷第二十三 跋尾十三唐
- 卷第二十四 跋尾十四唐
- 卷第二十五 跋尾十五唐伪周
- 卷第二十六 跋尾十六[唐]
- 卷第二十七 跋尾十七[唐]
- 卷第二十八 跋尾十八唐
- 卷第二十九 跋尾十九唐
- 卷第三十 跋尾二十唐五代
- 后序 [3]
作者简介
赵明诚(1081—1129年),字德父(或作德甫、德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宋代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他一生除去为官,倾心执着于金石书画的搜集与研究。少为太学生,历官至知湖州军州事。与妻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平生酷爱金石书画,曾尽力收集资料,共同校订整理。赵明诚在著撰《金石录》期间,历仕南北,中经靖康之乱,与清照两地睽隔,流离坎坷,家藏古物奇器及书画碑文渐次丧失,但著述之志未衰。 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石录》已初具规模,明诚不幸罹疾身亡,清照寓居临安,花了两年时间对遗稿作最后的笔削整理,才得完成。 所撰巨著《金石录》,发扬了以金石证史的治学传统,在金石研究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对史学、考据学、文献整理和金石书法的研究,至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籍简介
体例
《金石录》体例仿照欧阳修的《集古录》,著录所藏金石拓本共二千种,上起三代,下迄隋唐五代。前十卷为铜器铭文和石刻的目录,共二十条。第一条到第十七条为铜器铭文,第十八条到二十条,是先秦至北宋的一千九百余种石刻的目录。较《集古录》的五百余种要多好几倍。
编排
以时间顺序为标准。每一目下注明碑文的撰写和书写人的姓名,以及立石的年月。后二十卷为辨证古器物二碑刻所撰,共计跋尾五百零二篇,汇集了作者多年研究的看法和心得。其价值和成就在于补正前贤的阙失,对成书于北宋中叶的《先秦古器图》、《考古图》和《集古录》的错误,包括年月、铭文内容,都一一作了考辨。尤其对欧阳修的《集古录》补正为最大。不仅如此,且“以器物碑铭验证前史”,考订典籍的讹舛之处6由于“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所以历代史书有关人物的岁月、理、官爵、世系等,其十有三四与金石相抵牾。此书则予以订正。 同时,还录存了不少重要的不见于史书的重要史料。主要有历代碑铭墓志所载人物的生平、履历、氏族世系,以及宋以前存世的古籍的摘引。
版本
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年间,《金石录》已有刻本行世,书末附有李清照《后序》。到明代已很少见。清人所知的宋刊本只有残存的十卷本。清顺治年间济南谢世箕刻本、乾隆年间卢见曾刻雅雨堂丛书本,都以明抄本为底本。1950年在南京发现三十卷宋刊本,行款版式与残存的十卷本全同,被认为即宋龙舒郡斋初刊本,为目前最好的本子。今藏北京博物馆。
四库提要
宋赵明诚撰。明诚字德父,密州诸城人。历官知湖州军州事。是书以所藏三代彝器及汉唐以来石刻,仿欧阳修《集古录》例,编排成帙。绍兴中,其妻李清照表上于朝。张端义《贵耳集》谓,清照亦笔削其间,理或然也。有明诚自序并清照后序。前十卷皆以时代为次,自第一至二千咸著于目。每题下注年月、撰书人名。后二十卷为辨证,凡跋尾五百二篇。中邢义、李证、义兴茶舍、般舟和尚四碑,目录中不列其名。或编次偶有疏舛,或所续得之本未及补入卷中欤?初锓版于龙舒。开禧元年,浚仪赵不谫又重刻之,其本今已罕传。故归有光、朱彝尊所见皆传抄之本,或遂指为未完之书。其实当时有所考证,乃为题识。故李清照跋称,二千卷中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原非卷卷有跋,未可以残阙疑也。清照跋,据洪迈《容斋四笔》,原为龙舒刻本所不载。迈于王顺伯家见原稿,乃撮述大概载之。此本所列,乃与迈所撮述者不同,则后人补入,非清照之全文矣。自明以来,转相抄录,各以意为更移。或删除其目内之次第,又或窜乱其目之年月。 第十一卷以下,或并削每卷之细目,或竟佚卷末之后序,沿讹踵谬,弥失其真。 顾炎武《日知录》载章邱刻本,至以后序“壮月朔”为“牡丹朔”,其书之舛谬,可以概见。据传,惟焦竑从秘府抄出本、文嘉从宋刻影抄本、昆山叶氏本、闽中徐氏本、济南谢氏重刻本,又有长洲何焯、钱塘丁敬诸校本,差为完善。今扬州刻本,皆为采录。又于注中以《隶释》、《隶续》诸书增附案语,较为详核。 别有范氏天一阁、惠氏红豆山房诸校本,皆稍不及。故今从扬州所刊著于录焉。 [5]
出版信息
- (1) 宋淳熙龙舒郡斋刻本
- (2) 光绪十九年醉六堂影印本
- (3) 清末民国初扫叶山房影印本
- (4) 1985年中国书店影印本。
- (5) 2009年齐鲁书社本。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