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毓黻
金毓黻, (公元1887年7月19日-1962年8月3日), 原名毓璽,一名玉甫, 字謹庵(又字靜庵),別號千華山民, 室號靜晤, 中国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金石學家、文獻學家、考古學家、東北史研究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1]
目录
個人簡歷
金毓黻生於遼陽縣(今燈塔市單莊子鄉)後八家子村。1907年畢業於遼陽啟化學堂後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1913年秋,考入北京大學文科。1916年大學畢業後返東北,任奉天省立第一中學教員。其後任沈陽文學專門學校等校教員。
1925年,任奉天省議會秘書。1929年3月,任國民政府東北政務委員會秘書。1930年任遼寧省政府秘書長、東北大學史地教授;
1931年3月,受聘為沈陽東北大學大學委員會委員。5月,任遼寧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1931年底,即"九 一八"事變爆發後,為日軍拘捕。
1932年夏,為臧式毅保釋後,任偽滿奉天公署參事官。冬,改任偽滿奉天圖書館副館長。
1933年10月,任偽日滿文化協會理事,兼協會《滿洲學報》主編。
1934年秋,任偽奉天通志館總纂,兼東北大學史地系教授。
1935年1月,隨臧式毅赴日本。
1936年4月,復往日本。
1936年7月,化名乘輪返國赴上海。隨後靠蔡元培介紹,任南京中央大學史學系教授,兼任行政院參議。
1937年4月,任安徽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11月辭職赴重慶。
1938年春,任中央大學史學系教授兼主任。
1939年,在川北三台東北大學主持東北史地經濟研究室。
1941年秋,任東北大學史學教授兼文科研究所主任。
1943年春,與李濟、傅斯年發起組織中國史學會。秋,兼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授。
1944年4月,任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1945年9月,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仍任中央大學教職。
1946年夏,隨東北視察團前往東北,並兼教育部輔導委員會委員,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東北區代表,視察東北文物。
1947年1月,辭監察委員及中大教授職務,改任國史館纂修;4月教育部任為沈陽博物館籌備委員會主任;秋,前往北平任國史館北平辦事處主任,並兼沈陽東北大學史學系教授。
1949年1月,國史館駐平辦事處並入北京大學,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教授,並至輔仁大學兼課。
1952年9月,調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研究員。
1962年8月3日在北京逝世。葬于八寶山民公墓
著作
《渤海國志長編》、《遼海叢書總目提要》、《中國史》、《東北古印鉤沉》、《遼會要作法》、《東北通史》、《中國史學史》、《宋遼金史》、《明清內閣大庫史料》(第一輯明代)等。編有《文溯閣四庫全書書前提要》。
參考來源
- ↑ 生在瀋陽. 遼陽才子史壇名家——金毓黻大師. 每日頭條. 2019-01-09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