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堂山

 

 

 

金堂山出自北宋的《太平寰宇記》。金堂山的名字究竟是怎麼來的? 最早見於文獻解釋的,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書中這樣說:「《華陽國志》云:新都縣『金台山,水通於巴漢』,以水出金沙,因以名山雲。」從這段記述看,前一句是引用《華陽國志》的話介紹「金台山」的位置,後一句是介紹「金台山」名字的由來——因為山下的河流出金沙,於是用「金」命山名。「金台山」名字的由來,沒有說出處。可見,出於作者的推論。繼樂史之後,持此看法者,有南宋王象之和明曹學佺。

王象之《輿地紀勝》中這樣說:「金堂山,《元和郡縣誌》『在金堂縣北二十餘里。』金台山,在金水縣北十五里。《華陽國志》云:『新都縣有金台山,水通巴漢。』以水出金沙,因以名山。」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這樣說:「《水經注》雲『新都縣有金台山,水通於巴漢。』以水出金沙因以名山。」

顯然,王、曹二人是襲用樂史的話。但王、曹二人又都出了錯誤。王將「金堂山」「金台山」並列介紹,實不知是一山異名。曹錯在把《華陽國志》里的話張冠李戴,頂在了《水經注》的頭上。

以上三說,實為一說。對此一說,我心存疑問頗久,而又有自己新的看法,故為此文,與大方之家商榷,以拋磚引玉。

「以水出金沙,因以名山雲。」「以水出金沙」,可以得出「金」字,那「堂」,因何而來呢?按樂史說,顯然「堂」或「台」成了無本之木。

「金堂山」的名字,最早出現在西漢學者,蜀郡成都人揚雄的《蜀都賦》里,賦中說:「銅梁金堂,火井龍湫。」後人均將「金堂」認定為現今金堂縣的金堂山。如宋·章樵《古文苑》將「金堂」注釋為「金堂山在新都縣,水通巴漢。」其時,宋朝已經有金堂縣了,但是,迂腐的章樵還是引用《華陽國志》里的話來作注。常璩寫《華陽國志》時,金堂山還屬於新都管轄,所以如是說。

揚雄、常璩都稱「金堂山」,而樂、王、曹,稱作「金台山」。有學者認為「堂」「台」音近而誤。我即認為誤者為後者。在兩千多年前,揚雄稱「金堂」,兩百八十年後的蜀郡(今崇州)人常璩亦記為「金堂」。呼山名水名,必出於土人。揚、常均是蜀人,家離金堂極近,發音亦同。樂為江西宜黃人,王為浙江金華人,曹為福建侯官縣人。所以因音近而誤聽誤記,後三人概率最大。所以此山真名,當為「金堂」,而非「金台」。

「金堂」是道教稱道士修行的廬舍,「精舍」「精廬」「靖廬」是其別稱。道教還把修行的石屋或山洞稱着「石室」「玉室」。後來,因道士多能修道成仙,「金堂」「金堂玉室」「玉室金堂」又衍生出新的意思:神仙居住的地方。北魏楊玄之《洛陽伽藍記》便這樣寫道「蓬萊山上,銀闕金堂,神仙聖人,並列其上。」

這座有着兩千多年歷史的金堂山,與道教、與神仙還真有着很深的聯繫。

《集仙錄》說:李八百在金堂山龍橋峰下搭建「金堂」,在此修道,蜀人歷代見他往來八百餘年,因此稱他「李八百」。初來之時是周穆王時代,他在此煉成九華仙丹,便去雲遊五嶽十洞。後來在海上遇見飛陽君,求得新的煉丹之術,又還歸此山煉丹,丹成,又去。數百年,或隱或顯,游於市朝,最後又回到龍橋峰做金鼎九丹,丹成,年已八百了。李八百將煉成的丹液塗抹於岩壁之上,頃刻之間,整堵山崖光彩瑩潤,遠遠看去金碧輝煌。這就是著名的「丹岩」。後人慾將掘取丹岩上的丹粉,一掘,便會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即使掘撮下來,瞬間也變成了石粉,而所掘之處依然光彩瑩潤,毫無損傷。《九域志仙居觀》說:「李八百於此上升。」

道教仙境學說中,把仙境概括為「洞天福地」,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洞天福地記》說:第「四十六福地,金堂山,在四川成都府金堂縣東南五十里。唐李八百仙人嘗游於此。」可見,在道家眼裡,金堂山屬於仙境之地了。

與金堂山一脈相承,緊鄰其左,有一座山叫三學山,便是李八百修道的另一處所。《華林山實錄》說:李八百在漢州金堂縣三學山白日升天成仙。其修道的石室在浮雲觀西一百步中峰下,寬一丈,高一丈,名叫「八百洞天」。東南角又有洞門,只容得一個人進出。往裡走數丈,漸漸高大,不知道究竟有多深。洞中煉丹的爐灶還保留了下來。唐朝時,著名篆字書法家,詩仙李白的叔父李陽冰在洞口寫了四個大字「龜隺齊壽」。這四個大字拓印在嘉慶《金堂縣誌》里,被保留了下來。另外,三學山還有一座石室,《太平寰宇記》說:昌利山(即三學山)有一石室三門,中可容九十人,今人呼為三龍門是也。正因為李八百三次在此山學道,所以後人把這山叫做「三學山」,又號為「棲賢山」。

修道的石洞、石室,稱作「玉室」,修道的廬舍稱作「金堂」,至此可見金堂、三學兩山,「金堂」「玉室」遙相呼應,道氣仙風氤氳其間。

筆者相信「三學山」因李八百三次修道於此而得其號,更認為「金堂山」因李八百於此搭建「金堂」而成其名。如仿樂史的話,可以成——「《華陽國志》云:新都縣『金堂山,水通於巴漢』,以山有『金堂』,因以名山雲。」大名鼎鼎的廬山,便是因有「神仙之廬」「人去廬存」而得名的。只是「玉室」堅固,流傳久遠,「金堂」易毀,杳然鶴去。但是,刻進古籍的歷史會忠實的向後人昭示他的前因。行文至尾,深有蘇子之嘆:「古之人不余欺也」!

到了唐·咸亨二年,從雒縣、新都、金水三縣割出一部分新建一縣,縣城設置在今趙鎮古城街。縣名叫什麼呢?《元和郡縣誌》說「以縣界連金堂山,故以為名。」 [1]

目錄

參考文獻

  1. 金堂山景區簡介,搜狗, 2017-06-29 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