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匱要略方論

金匱要略方論》,一名《金匱要略》,中醫內科奠基性著作,臨床醫學之經典。東漢張機(見「傷寒論」)撰於公元3世紀初。張氏原撰《傷寒雜病論》,經魏晉時王叔和編集整理後,其古傳本之一名《金匱玉函要略方》,共3卷。北宋治平二年(1065)校正醫書局孫奇、林億等根據宋仁宗時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的蠹簡中發現此書,遂重予編校整理,取其中以雜病為主的內容,仍厘定為3卷,改名《金匱要略方論》。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元刻本,另有《醫統正脈》本、《仲景全書》本(明代趙開美校刻)等明刊本及多種清刻本、日刻本、《四部叢刊》本等,20世紀先後刊行多種排印本和影印本。自元迄今,此書之注本、譯本及研究性著作約有一百幾十種(包括日本等國的有關注本、專著)。1987年已有英譯本。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迭經後人整理,改編本中附有東漢以後臨床醫著中的一些方治內容。全書約8萬字。以論述內科病證為主,自「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至「果實菜谷禁忌並治」共25篇。《金匱要略》論、方並重,首篇介紹有關論述診治、總論性內容。第2—22篇,闡論具體病證證治,包括痙、濕、暍,百合病,狐惑,瘧病,中風、歷節,血痹、虛勞,肺痿、肺癰,咳嗽上氣,奔豚氣,胸痹、心痛、短氣、腹滿,寒疝、宿食,痰飲,消渴,小便利淋,水氣(水腫),黃疸,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嘔吐噦、下利,轉筋,蛔蟲等40餘種內科病證。兼及外科、皮科之瘡癰、腸癰、浸淫瘡、狐疝、刀斧傷等病證;婦科之多種雜病,產科之妊娠病、產後病等。最後3篇為雜療方、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等內容。《金匱要略》總結了東漢以前豐富的診療經驗,當時對多種疾病的病因認識綜合為3大類,並將體虛感受外邪、從經絡傳入臟腑(所謂「內所因」)列於發病之首位。在診斷方面,重視四診(望、聞、問、切)合參,辨證則以臟腑、經絡為重點,結合營衛氣血、陰陽五行等學術理論;在論治方面,重視預防及早期治療,明確提出「上工治未病」(見本書第1篇),並強調在治病時,必須照顧整體,調整臟腑功能。書中論病部分,以辨析脈證為要點,施治注意博採眾方,體現了中國醫學早期形成有關辨證論治(也結合辨病論治)和整體觀念的鮮明特色,也為後學者提供了方藥配伍的基本原則。

《金匱要略》編次的特點是將類似證候或病位相近的病證合編為1篇,便於讀者分析比較。所論每種病證之不同症型和不同發病階段的治療,以及「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醫療實踐,啟發後世業醫者在臨證過程中必須善于思考,辨證精細,並須掌握治療中的圓機活法。全書計有262方(包括校正醫書局編校整理該書時所附入之方),方劑的特點,大致同於《傷寒論》方。具有藥味精煉、配伍嚴密、主治明確、效驗卓著等方治特色,後世尊之為「經方」,譽為「眾方之祖」。書中收載之名方很多,如防已黃芪湯、鱉甲煎丸、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建中湯、射干麻黃湯、栝蔞薤白湯、苓桂術甘湯、十棗湯、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黃土湯、白頭翁湯、大黃牡丹湯、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溫經湯、腎氣丸等,臨床應用確有較高的療效。這些方劑成為後世方劑學變化與發展的重要依據。

從全書內容尚可看出張氏是善於運用多種治療手段治療不同病證的臨床家,除內服諸種劑型外,還有針灸及多種外治法。此外還記載了若干急救「卒死」的治法,為搶救「自縊」,採用人工呼吸配合按摩等綜合治療措施,操作規程符合科學性。書中另有臟腑經絡病脈、攝生養慎以及飲食衛生、飲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論述,內容相當豐富。本書為中醫學的主要經典之一。已被譯成多種外文版本,並有多種研究專著,反映本書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金匱要略方論 相關視頻

01《金匱要略方論》性質與沿革
王雪華講金匱要略-01《金匱要略方論》性質與沿革

參考文獻

  1.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2.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