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野青茅
ye qing mao

中文學名:野青茅

拉丁學名:D.Arundinacea (L.) Beauv.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屬:野青茅屬

野青茅(拉丁文名:Deyeuxia arundinacea (L.) Beauv.)禾本科、野青茅屬 多年生。稈直立,其節膝曲,叢生,基部具被鱗片的芽,平滑。葉鞘疏鬆裹莖,長於或上部者短於節間,無毛或鞘頸具柔毛;葉舌膜質,頂端常撕裂;葉片扁平或邊緣內卷,兩面粗糙,帶灰白色。圓錐花序緊縮似穗狀,直立貼生,與小穗柄均粗糙;草黃色或帶紫色;穎片披針形,先端尖,稍粗糙,稍粗糙,頂端具微齒裂,近中部膝曲,芒柱扭轉;內稃近等長或稍短於外稃;花果期6-9月。

目錄

生長習性

野青茅為溫帶和暖溫帶山區分布較多的一種暖溫性中生禾本科上繁草。生于山坡草地、林緣、灌叢山谷溪旁;河灘草叢海拔360-4200米。植株中等高大,粗壯。在東北、華北多生於濕潤的中山與亞高山之間的林緣、林間草地、緩坡、雛谷等地。一般多在海拔1400-1900m的山地,土壤多為山地棕壤及部分灰褐上。如在五台山1900m以上就很少見。在暖溫帶或部分亞熱帶主要是在高海拔、溫度低的山地出現。野青茅為這些地區建群植物之一,常大片成群生長于山地。總蓋度很大,可達95%。

分布範圍

大量分布於產東北、華北、華中及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諸省區。歐亞大陸的溫帶地區均有分布。為大片群落的優勢種。南方貴州、雲南等地的高寒山地也有大量出現,根據各方面資料分析,野青茅群落多為森林破壞後的次生草本植被,環境濕潤的緩坡尤為普遍。

形態特徵

多年生。稈直立,其節膝曲,叢生,基部具被鱗片的芽,高50-60厘米,平滑。葉鞘疏鬆裹莖,長於或上部者短於節間,無毛或鞘頸具柔毛;葉舌膜質,長2-5毫米,頂端常撕裂;葉片扁平或邊緣內卷,長5-25厘米,寬2-7毫米,無毛,兩面粗糙,帶灰白色。圓錐花序緊縮似穗狀,長6-10厘米,寬1-2厘米,分枝3或數枚簇生,長1-2厘米,直立貼生,與小穗柄均粗糙;小穗長5-6毫米,草黃色或帶紫色;穎片披針形,先端尖,稍粗糙,兩穎近等長或第一穎較第二穎長約1毫米,具1脈,第二穎具3脈;外稃長4-5毫米,稍粗糙,頂端具微齒裂,基盤兩側的柔毛長為稃體之1/5-1/3,芒自外稃近基部或下部1/5處伸出,長7-8毫米,近中部膝曲,芒柱扭轉;內稃近等長或稍短於外稃;延伸小穗軸長1.5-2毫米,與其所被柔毛共長3-4毫米;花葯長2-3毫米。花果期6-9月。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宜選低山坡或平地,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不宜在低洼地栽種。

繁殖方式

用種子和根莖繁殖。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9~10月,選當年已開花的母株,刨開四周泥土,從葉鞘內採下果實,搓出種子,洗淨後,混在稍濕潤的細沙里貯藏備用。3~4月育苗,在苗床上按行距30cm開溝條播,用細土覆蓋,厚約1cm。每1hm2用種量30kg。幼苗出土後,及時除草、排水,定期追肥。培育2年後,在春季未出苗前按行株距25cm×20cm開穴栽種,每穴栽苗3~4株。根莖繁殖:把根莖切成2cm長的小段,在苗床栽插時不宜倒植。培育1~2年即可移栽。

田間管理

出苗後及時追施淡人畜糞水或少量氮肥,以後中耕除草3~4次。越冬前中耕除草後,追肥1次。第2年春、夏季需中耕除草及追肥。

主要價值

​野青茅的適口性中等,如華北山地野青茅草場中放牧家畜,常多採食藍花棘豆、苔草、披鹼草等,而野青茅遺留很多放血量小時,在冬季常見覆蓋很厚一層野青茅和硬質早熟禾等的枯葉層,尤其利用作為放牧羊群更是這樣。一般家畜也採食,以馬匹採食率最高,牛次之,綿羊和山羊採食率低,尤其在秋季更低。但再生草質量較高,各種家畜均喜食,刈割青貯或調製乾草則各種家畜更喜採食,有機物質消化率在60%以上而本草又系上繁草,故宜於刈割利用。野青茅雖然也有大量的分櫱,但草質稍粗糙,養分含量在中等以上,粗蛋白質稍低,野青茅的化學成分及各種成分的消化率如表。野青茅種子較小,着生長芒,能附着動物體上藉以傳播繁殖。野青茅適口性中等,宜於大家畜採食。其地上部產量結構,0-20c層內產量很低,而且莖的比例大,70%以上的產草量均在20cm以上部位,故宜於明草利用。

在野青茅群落中產量高的每畝可達300-400kg青草,莖葉比為1:12.1。山地野青茅草甸群與地下部植物量之比為1:3.64,而且細根量為落的莖葉比為1:1.78。根據在五台山測定的野青茅群落草地下部植物量結構及野青茅草的地上結構。按月測定的產草量表明,不論是野青茅群落還是野青茅本身,均以7月份為最高。群落產草量高達每畝789.5kg,野草量達z64kg;月增長量及月增長率均以5月份為最高,這是其生長關鍵的月份因此,應嚴格控制5月份的放牧利用率以達到草地高產不衰。野青茅為山區冬草的主要來源之一,應重視提高調製手段以增加其飼用價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