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瓜
野地瓜又叫地瓜泡,是一種桑科、榕屬植物,它是落葉性匍匐地上的木質藤本,有白色乳汁,分枝多,生長快,攀附力強,多分布在貴州、四川等地。
野地瓜是集食用、藥用、綠化、觀賞於一體的多用途植物。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野地瓜 | 拉丁學名 | Ficus tikoua Bur. | 別稱 | 地果、地瓜泡 |
界 | 植物界 | 目 | 蕁麻目 | 科 | 桑科 |
屬 | 榕屬 | 分布區域 | 四川、貴州、雲南 | 英文名 | Ficus tikoua Bur |
目錄
形態特徵
為匍匐木質藤本,有乳汁。
莖棕褐色,節略膨大,觸地生細長的不定根,葉堅紙質 。
倒卵狀橢圓型,長約1.6~6厘米,寬約1~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型或淺心型,邊緣有細或波狀的鋸齒 。
具三出脈,側脈3~4對,上面被短毛;葉柄長1~2厘米花序托具短梗 。
蔟生於無葉的短枝上,埋於土內,球型或卵球型,直徑4-50毫米 。
熟時紫紅色(分可食和不可食兩種,可食的果肉多汁,不可食的內部明顯無水分 。
可食稱之為母地果,不可食稱為公地果,熟過頭的地果裡面或有果蛆);基生苞片3 。
雄花生於花托的口部,花被片2~6,雄蕊1~3,雌花生於另一花序托內。
分枝多,生長快,攀附力強,春季扦插的枝條,至當年冬季即可覆蓋約2平方米的地面。
野地瓜的莖蔓柔軟而堅韌,一年生的莖蔓可承受30~40公斤的拉力,是編織筐簍及藤製工藝品的好原料。
葉長2~6厘米,寬2~4厘米,翠綠色,經冬不落,是草食動物的好飼料,尤其是兔子、羊、鵝等視之為冬季的美味佳肴。
花單性,簇生或單生於葉腋或分枝處。野地瓜果實球形,直徑1.5~2.5厘米,幼果青綠色,成熟淡紅色,芳香四溢,甜香如蜜。
生長環境
野地瓜具有耐寒、耐旱、耐蔭、耐貧瘠、耐水濕等特性,即使植於寸草不生的砂石或石板縫隙里,也會枝繁葉茂,綠意盎然 。
無論是赤日炎炎的夏季還是冰天雪地的冬日,全年一樣蔓延似錦,綠葉如蔭 。
無論是生長在烈日曝曬的山崗上或是長在古森林之下,葉色總是青翠碧綠,生機蓬勃;無論是窪地,還是乾旱的山嶺,均能隨遇而安,四時常青。
野地瓜在果實成熟時期(6~10月)端午後,進行採摘,即使距離野地瓜20餘米外,也覺濃香撲鼻,馥郁可人,故又稱為滿地香。
主要價值
野地瓜適宜於公園或易遭遊人踐踏的場所綠化,可承受眾多遊人踐踏。
野地瓜因為這種堅韌而繁茂的莖蔓總是縱橫交錯地生長着 。
這樣就會自然的"織"成一張"巨型漁網",能將表面鬆土、沙土牢牢地"網住",再加上有茂密的葉子長年"封面",酷似加蓋了一張永久性的綠色地毯 。
這種防沙固土的特殊功效是其它地被植物所不能及的,堪稱防沙固土的極品。
野地瓜還可作水果栽培,適合套栽在果園裡,使傳統的單季果園成為雙季果園。
亦可作觀果、觀葉吊掛盆景,柔韌翠綠的莖蔓瀟灑飄逸,具有"萬條垂下綠絲絛"的美景。綜上所述,野地瓜是集食用、藥用、綠化、觀賞於一體的多用途植物。
藥用功能
祛風濕、通經絡、止白帶。[1]
慢性支氣管炎、風濕筋骨疼痛、腹瀉、痢疾、乳腺炎、水腫、月經不調、產後血氣痛、便血、流鼻血、瘰癧、接骨、跌打損傷、刀傷、瘋狗咬傷、癰腫、膿皰瘡、毒蛇咬傷。
繁殖方式:有性繁殖:種子,無性繁殖:莖。
目前野地瓜能快育苗栽培的方法是無性繁殖 。
初春將一年生的莖蔓切成10~15cm的小段,兩端用石灰水消毒待用,苗床開溝深5~10cm,將莖蔓放入溝內填土,澆水,1月後可生根發芽。
視頻---四川資陽安岳,路邊草叢裡發現很多野地瓜,太激動了撿都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