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近代建築群
重慶大學近代建築群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重慶大學內,含工學院、理學院、文字齋、寅初亭等,文物遺址年代為1933年、1935年、1941年,2009年12月15日列為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1]。
重慶大學早期建築分為三個時期修建,第一批為1933年由菜園壩遷入沙坪壩時修建,包括理學院樓,文字齋,工學院樓等。第二批建築為1937年國立中央大學內遷重慶時為幫助國立中央大學辦學而修建,目前僅存七七抗戰大禮堂。第三批建築為人民共和國初期,蘇聯專家來華時修建,主要包括蘇聯專家公寓區,第五教學樓等。
目錄
歷史沿革
重慶大學近代建築群中理學院樓、工學院樓、寅初亭、文字齋為重慶市二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餘部分入選重慶市近代優秀建築。2017年12月2日,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發布暨池州生態文明研究院成立儀式在安徽池州市舉辦[2],重慶大學近代建築群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
其中,工學院建於1935年,整棟建築古樸大方,用條石砌築,仿西方古典建築風格的建築物,為重慶同時期建築中少見。理學院建於1930-1933年,該建築由沈懋德設計,「工」字形平面,中軸對稱,建築外立面遵循中國古典建築樣式,翹角飛檐,是民國時期中國建築師探索中式建築風格的典型例證。抗戰時期,理學院樓見證了沙磁文化區諸多重要事件,1938年2月6日重慶沙坪文化區自治委員會成立大會正是在理學院召開。
理學院樓
重慶大學理學院樓位於重大A區校園內,為重慶市二級保護文物單位。抗戰時期,見證了抗戰時期諸多重大事件。建成於1933年。「中國式」建築風格,修建於1930年-1933年。重慶市最典型的中國式建築,由重慶大學的創建人之一沈懋德先生設計。工字型平面,中軸對稱。建築主體部分為雙層帶閣樓,屋頂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較陡,開老虎窗與與重慶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相鄰,與文字齋相伴,正門入口前面對重慶大學團結廣場,後入口為重大沿江道路—臨江路,可以眺望嘉陵江。
重大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1938年2月6日,沙坪壩區自治委員會成立大會在理學院二樓教員休息室舉行,宣告沙磁文化區成立。1939年3月,重慶大學、中央大學和四川省立教育學院的女同學聯合邀請鄧穎超來理學院演講。同年9月18日,國民參政會議第一屆第四次大會在理學院召開,蔣介石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會議通過《聲討汪逆兆銘案》。
建於1930至1933年的理學院,屬於中國式建築風格。工字形平面,中軸對稱,總體為雙層帶閣樓,層次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較陡,建築外立面遵循中國古典建築樣式,翹角飛檐,內部結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它是民國時期中國建築師探索中式建築風格的典型例證,為研究民國時期建築風格的演變及民族風格建築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作為重慶大學第一座教學樓,也具有重要紀念意義。」重慶大學相關負責人說。
工學院樓
工學院樓始建於1935年,由留法學者刁泰乾設計。這一幢並不真正久遠的歐式建築靜靜矗立在臨江路的盡頭,也在細細看着重大的歲月變遷。工學院樓帶着濃厚的歐式風味又具本土色彩。牆體全部用條石砌築,開創了重慶石建築的先例,而樓內各層屋架均用杉木製做。建築成L型布局,入口處的六邊形塔樓最為出彩,各層屋架均用杉木製做。抗日戰爭時期,重慶曾歷經過持續5年之久的日軍飛機大轟炸。如今,每年的6月5日重慶市響起的防空警報聲就是為悼念當年的罹難同胞。1939年9月、1940年5月和7月,工學院曾在日寇戰機的轟炸中三次遭到破壞,傷痕累累,房屋多處被破壞。雖已修復,但是在新舊材質的契合線上仍有着當年血與火的灼痛。75周年校慶的時候,校友們捐款在工學院大樓後身,捐建了大轟炸紀念碑,這是一塊用殘垣斷牆壘築的石碑,石碑用陰刻的紅色大字記錄了重大那段烽火中的故事。
視頻
重慶大學近代建築群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祝賀!重慶大學早期建築入榜「國保」 ,搜狐,2019-10-23
- ↑ 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發布暨池州生態文明研究院成立儀式舉行 ,搜狐,201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