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酬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酬金即你讓一個人做一件事所需要付出金錢或者是與金錢等價物品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酬金 [1]

外文名稱 remuneration

拼音 chóu jīn [2]

基本解釋 付給代辦人或受僱者的費用

典故 呂氏春秋·察微

評價 賜失之矣

淵源 魯國之法

解釋 勞動報酬

詞語

基本信息

詞目:酬金

拼音:chóu jīn

基本解釋

[remuneration] 付給代辦人或受僱者的費用

詳細解釋

酬勞的錢。如:他替這個富商的父親寫了篇傳,只得到酬金五十元。

典故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這是《呂氏春秋·察微》中記載的一個典故,大體意思說的是:魯國的法律規定,魯國人在別的諸侯國家做奴隸,如果有人能幫助他們贖身,可以回來從國庫領取酬金。這條法律讓許多魯人得以重返故鄉。

孔子的學生子貢從別的諸侯國贖回了一個魯人,但是回來後卻辭讓,不肯領取政府的酬金。孔子對他說:"端木賜(就是子貢)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從今以後,魯人不再會贖人了。領取國庫的金錢並不會損害一個人的品行,但是不領取酬金就不再會贖人了。"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路救了一個落水的人,那個人用一頭牛來答謝他,子路接受了。孔子說:"魯人以後都會勇於搭救落水者了。"

從表面上看,兩人都做了好事,但是子貢卻不求回報,似乎更加接近我們傳統教育中的無私奉獻精神;相比而下,子路就遜色了很多,一頭牛在農耕社會的春秋時期可算是價值不菲的一筆饋贈,接受如此貴重的回報離我們所頌揚的雷鋒精神自然相去甚遠。然而,孔子對他們的行為的評價則是恰恰相反,他認為子貢的行為是"不對"的,據說還因此要將子貢逐出師門;他對於子路的行為則非常認可,並且給予了鼓勵。

孔夫子這樣評價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子貢的行為雖然看上去十分高尚和灑脫,但是他私自抬高了"仁"的標準。在他這裡"仁"就不僅僅是解救同胞了,而且必須加上不求回報。子貢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領取的酬金相對於他的萬貫家財來說不算什麼,可是對其他人來講,反贈的酬金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在現實的生活面前,大多數人無法像他這樣"灑脫",畢竟"灑脫"是需要資本的。

於是很多人會在子貢的高大形象目前選擇退卻,也就是向孔子斷言的那樣"魯人不贖人矣"。如果子貢是為了成就自己的名聲,我們可以認為他是自私的,甚至其中還不乏一種炫耀的成分;如果子貢純粹是仗義疏財,那麼至少他並不那麼聰明,總之,孔夫子的評價是對的--"賜失之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