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論
內容簡介
慢火烹茶,解讀中國人骨子裡的 「忠」與「義」。
拾遺明清歷史、解讀市井文化、大話經典名著……郭德綱帶你品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觀榮辱紛爭、死走逃亡。
洞察人生,燭映世變,寓哲理於故事中,深入淺出。
老郭的智慧、熱血和真性情在此展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相聲演員,德雲班主。天津人,生於1973年,自幼酷愛各種民間藝術,八歲投身藝壇。1996年創辦北京德雲社,說相聲、講評書、唱戲、拍電影、拍電視劇、主持電視節目。
原文摘錄
人們總是習慣按照自己的所聞和理解去做出判別,而且每個人都很固執。他如果理解你,一開始就會理解你,他若是不理解你你說破天都沒用,倒不如省下辯解的時間,去實現自身更大的人生價值,正所謂「渡人就是渡己,渡己亦是渡人」,這句話值千金。 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掛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天別人搖扇我獨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書評
首先要聲明的是,對於郭德綱本人並沒有什麼異議,儘管這些年老郭忙着擴展商業版圖、捧新人、上綜藝、拍電影,真正投入到相聲創作的精力並不多,並且相聲也比不了京劇這種程式化很強的藝術形式,但是這些都並不妨礙觀眾對他的喜愛和追捧。我想,他應該是偉大的,至於他的偉大之處,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讓觀眾形成了聽相聲要買票的觀念;用孔慶東的話說,他是拯救了傳統文化的民族英雄。老郭那些年,靠着皈依主流起家,又靠對抗主流走紅,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他,似乎已經變得成熟練達起來,嘗試着與主流保持着微妙的距離,嫻熟地平衡着「名」與「利」的關係,比如上春晚。
再比如,寫本書。
這是郭德綱的第二本書。
其實,相比起第一本《過得剛好》,這本《郭論》多少是有進步的。可是很顯然,從「演員郭德綱」到「作家郭德綱」的轉型多少還欠點火候。《過得剛好》是一種自傳性的筆觸,從年少學藝到三進北京,各種酸甜苦辣盡在其中。但是一個40幾歲的人,再怎樣顛簸坎坷的前半生,恐怕也難以撐起一部自傳應有的篇幅,如果真的要把《過得剛好》中的幹活抽出來,篇幅恐怕是比較寒磣的,所以全書中的「注水」現場隨處可見,甚至還用上了「字不夠,照片湊」的流氓套路。的確,對於郭老闆本人,這種方式既是一種深入內心的自我總結,更是一種面向公眾的自我呈現,讓公眾看到一個迥然於舞台上插科打諢抖機靈的文人形象——在一定意義上,這也是一種「自我曝光」的公關行為。由於職業原因,郭老闆的文字水平比起一般藝人借槍手寫就的三流自傳還是很高的,但是《過得剛好》也只能界定為一本滿足粉絲好奇心的快餐讀物,比較適合睡前讀幾頁緩緩神。
《郭論》脫胎於郭德綱自己在喜馬拉雅的付費知識節目,這種出版模式源於梁冬、吳伯凡的《冬吳相對論》。《冬吳相對論》是國內起步較早且質量較高的知識對話類節目,如果當時的商業環境再成熟一點,在付費知識領域開風氣之先的可能就不是羅振宇和脫不花了。《冬吳相對論》在不長的開播時間裡一共出了2本書:《歡喜》《無畏》。由於這檔節目本身思想性很強,加上錄音稿的文字整理水平較高,可讀性是比較強的。如果把這兩本書作為一個標準,那麼《郭論》很顯然是不令人滿意的。
作為一名專業的相聲演員,郭老闆的確是一位底蘊十足的雜家,歷史、曲藝、民俗涉獵範圍極廣,漫道古往今來事,善斷痴男怨女情。也是因為如此,全書跳躍感很強,缺乏一本書應用的系統性:前章說歷史,後篇談民俗。也不知編輯是智商掉線還是特意為之,儘管這樣也不失為一種風格,但給人的閱讀體驗是雜亂失序的。
一部脫胎於音頻節目的書,最大的價值就在於文字轉化過程中的二次創作。儘管沒有經過研究考證,但聽書和讀書的用腦區域應該是有區別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全書創作的過程實在不應該簡單粗暴地把錄音轉化為文字稿,甚至連音頻節目中的口頭語、每章節開篇的開場都沒有經過必要的修飾凝練,實在缺乏對讀者的基本誠意。
總的來說,《郭論》是一本有咀嚼無品味的快餐讀物。寫民俗,不如易中天的《讀城記》《品人錄》的深度,寫歷史,不如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的精妙。或許《郭論》是一檔好的節目,但將它原原本本地轉化為一部文字稿,絕稱不上是一本好書。豆瓣8.6的得分,或許是有失偏頗的。
老郭說過很多話,是否身體力行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在「隔行不取利」這一點上,他是口是而心非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