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郭正堂,1964年4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應縣,新生代地質與古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 。 1983年郭正堂從北京大學畢業;1984年前往法國波爾多第一大學第四紀學院學習;1985年碩士畢業後前往巴黎第六大學攻讀土壤學博士學位;1990年獲得巴黎第六大學博士學位;1991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之後留所工作,先後擔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9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2年至2006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4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 ;2018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郭正堂主要從事新生代地質與古氣候學研究,在風塵堆積地層學、古土壤與古環境等方面取得系統的研究成果

郭正堂
國籍 中國
別名 Zhengtang Guo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8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目錄

人物經歷

1964年4月8日,郭正堂出生於山西省應縣杏寨鄉大西頭村 。 1979年9月,郭正堂進入北京大學地理系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專業學習。 1983年6月,郭正堂獲得北京大學學士學位。 1984年7月,郭正堂前往法國波爾多第一大學第四紀學院學習。 1985年9月,郭正堂研究生畢業 ,獲得波爾多第一大學碩士學位,同年10月,前往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環境地質系攻讀土壤學博士學位。 1990年6月,郭正堂獲得巴黎第六大學博士學位 。 1991年,郭正堂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之後留所工作,先後擔任副研究員(1993年晉升)、研究員(1996年晉升)。 1997年,郭正堂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02年,郭正堂擔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至2006年)。 2013年12月,郭正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4年3月,郭正堂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 。 2015年3月,以郭正堂為負責人的「新生代地質與環境創新團隊」入選「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 2018年1月,郭正堂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1月,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獎)。

主要成就

郭正堂把陸地風成堆積序列從800萬年拓展到2200萬年;厘定了亞洲季風環境和內陸荒漠的起源時代,重建了早期演化歷史,提出青藏高原在2000多萬年以前的隆升即已導致大氣環流的重組;發現了第四紀東亞季風極盛期與大洋碳同位素變化的耦合關係,揭示出冰期-間冰期旋迴中兩極冰蓋存在不對稱演化行為,提出更新世大氣甲烷濃度變化的兩半球季風和全球冰量交替控制解釋 [2] 。 學術論著 截至2018年5月,郭正堂以第一作者或通訊聯繫人在學術期刊NATURE、PNAS等刊物上發表了SCI收錄學術論文數十篇 [13] ,代表性論文如下: Guo Z T, Ruddiman W F, Hao Q Z, Wu H B, Qiao Y S, Zhu R X, Peng S Z, Wei J J, Yuan B Y, Liu T S. 2002, Onset of Asian desertification by 22 Myr ago inferred from loess deposits in China. Nature, 416: 159-163. Hao Q Z, Wang L, Oldfield F, Peng S Z, Qin L, Song Y, Xu B, Qiao, Y S, Bloemendal J, Guo Z T. 2012. Delayed build-up of Arctic ice sheets during 400,000-year minima in insolation variability. Nature, 490: 393-396. Wu H B, Guiot J, Brewer S, Guo Z T, Peng C H. 2007, Dominant factors controlling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variations in the treeline elevation in tropical Africa. PNAS, 104: 9720-9724. 承擔項目

南方紅土記錄的古氣候演化及南北氣候對比 國家九五重大基金項目二級課題 晚新生代風化成壤過程反映的環境時空演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青藏高原隆升對周邊地區環境的影響 國家重點基礎科研規劃(973)項目專題 科研成果獎勵

2014年 晚新生代風化成壤作用與東亞環境演化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1998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人才培養 教學改革 郭正堂希望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在現有(2014年)的構架基礎上,更加注重質量的優化與完善,加強追求卓越的教學文化建設,讓學生真正崇尚知識、崇尚科學,培養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性格的人才以滿足國家的發展需求 [15] 。他用4句話概括了之後研究生教學改革的目標:建立一支最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開出一批其他大學開不出來的課程,編寫出一批數量較大的高質量的精品教材為全國使用,讓優質教學資源在中國科學院全院乃至全國共享 。 教授課程 郭正堂主要講授《近代第四紀地質與環境》、《古氣候學》等課程 。 榮譽表彰

2018年11月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獎) 2008年 首屆葉篤正全球變化科學獎 2004年 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 2004年 第四屆第四紀研究青年科學家獎 2004年 青藏高原研究青年科技獎 1999年 第七屆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一等獎) 1993年 第四屆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

社會任職

1993年—1998年 第四屆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常務委員 1999年—2003年 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副秘書長 2003年—2009年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2004年—2011年 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第六、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2012年—2015年 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第八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2015年—2019年 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INQUA)副主席 2016年—2019年 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長 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INQUA)古氣候委員會副主席 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古全球變化(PAGES)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環球環境大斷面(PEP-II)」國際項目共同負責人 全球變化中國委員會古全球變化工作組組長 《科學通報》、《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副主編

人物評價

郭正堂的突出成果之一,就是通過磁性地層學研究,結合小哺乳動物化石,把中國風塵堆積序列從8.35 百萬年延長到22百萬年,提出亞洲內陸荒漠和季風主控環境至少形成於2200萬年前,據此重建了2200萬年來亞洲內陸乾旱化歷史的時間序列。這個工作於2002年在NATURE上發表後,在新生代亞洲乾旱-季風環境、構造-氣候關係等研究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郭正堂的突出成果還包括對黃土中古土壤及其環境意義的系統深入研究、古黃土在國際幾類土壤分類系統中的位置研究、建立古風化強度序列作為黃土m氣候學的替代指標以及開創黃土與大洋碳同位素記錄的對比研究等 。(2008年度葉篤正全球變化科學獎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