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州行寄友人
《鄆州行寄友人》 |
作品名稱: 《鄆州行寄友人》 創作年代:,明朝 文學體裁: 詩 作 者:歸有光 |
歸有光反對擬古,多從形式着眼,並未達到內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為主,其中有些作品表現了對當時政治的不滿,有些作品表現出對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內容空洞,思想陳腐。
王世貞最初因為文學觀點與歸有光相左而討厭他,後來卻又不得不佩服他,認為歸有光可與韓愈、歐陽修相提並論。值得一提的是,王世貞晚年時文風亦有轉變,主張「文必秦漢」的他甚至沉迷閱讀蘇軾的文章。[2]
目錄
詩詞正文
“ | <去年河溢徐房間,至今填閼之土高屋顛。
齊魯千里何蕭然,流冗紛紛滿道邊。 牽挽小車載家具,穴地野燒留處處。 丈夫好女乞丐不羞恥,五歲小兒皆能嫻跪起。 賣男賣女休論錢,同床之愛忍棄捐。 相攜送至古河邊,回身號哭向青天。 原田一望如落鴉,環坐蹣跚掘草芽。 草芽掘盡樹頭髡,歸家食人如食豚。 今年不雨已四月,二麥無種官儲竭。 近聞沂泗多嘯聚,鄆州太守調兵食愁無計。 烏鴉群飛啄人腦,生者猶恨死不早。 自古天下之亂多在山東, 況今中扼二京控引江淮委輸灌注於其中。 王會所圖,禹貢所供, 三吳百粵四海之會同, 若人咽喉不可以一息而不通。 使君宣力佐天子憂民恫, 深謀遠慮宜一知其所終, 無令竹帛專美前人功。 > |
” |
— <《鄆州行寄友人》>,<古詩詞網> |
作者簡介
歸有光[3](1506~1571)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為嘉靖三大家。由于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歸有光初娶魏氏,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魏氏去世,歸有光續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歸有光長子歸子孝於1548年染病而亡,年僅16歲,歸有光為他作了《思子亭記》以表哀思。歸有光另有子歸子祜、歸子寧,參與整理歸氏遺文。五子歸子慕為萬曆十九年(1591年)舉人,兩次被逐,隱居江村,死後贈翰林待詔。孫歸昌世,歸莊之父,為著名篆刻家、書畫家、文學家,與李流芳、王志堅合稱崑山三才子。曾孫歸莊,為明末書畫名家,明亡後曾於崑山起兵抗清,事敗隱居,拒不事清,晚年致力整理歸有光全集。[4]
隆慶四年(1570年),歸有光到北京朝賀萬壽節。同年,受大學士高拱、趙貞吉推薦,升為南京太僕寺寺丞。後來又被首輔李春芳留在內閣,掌內閣制敕房,纂修《世宗實錄》,身列文學侍從之位。歸有光仕途晚達,十分興奮,期望自己能藉機閱讀許多內府秘藏,在學術上獲得更深的造詣。但終因勞累過度,在敕房任職僅一年,便身染重病,終於隆慶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年2月7日)抱恨而逝,時年六十六歲。葬於崑山城東南門內金潼里(今郵電局附近)。
歸有光墓位於江蘇省崑山市金潼里,墓地方圓5畝多,墓有多冢,東冢為其高祖南隱公暨配俞氏之墓;西冢為歸有光暨配魏氏、王氏之墓,曾孫歸莊墓附葬在西冢之次。原墓門在東,乾隆六年(1741年)縣令丁元正封筑後,移至冢之前。1934年重加修尊,將墓門改建,篆額「歸震川先生墓」,墓穴用水泥澆成圓頂,並立「明太僕寺丞歸震川先生墓碑」;墓左建御倭亭,紀念歸有光嘉靖年間(1522—1566)入城御倭的功績。[5]
視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