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郑杭生
原图链接

郑杭生193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进修社会学和现代西方哲学。1984年受命创建人大社会学研究所、1987年建立社会学系。

目录

生平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社会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社会学系第一任系主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评审组成员和召集人。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部委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等。2004年开始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教材编写纰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等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及曰家级教材数十部,发表学术论文约300篇。著重研究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迄今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有: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等。1991年10月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根据2007年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在社会学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作者中位居第三。入选“2007(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505名学者名单。2009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50名之一。 [1] 2014年11月9日九时左右,郑杭生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8岁。

童潇-中国社会学的一面旗帜

郑杭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中国社会学的一面旗帜。郑杭生教授研究社会学,有一种不同于一般学者的研究范式。先生不仅在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方向耕耘卓越,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概念,还著眼于创立创新学术研究的思想体系。先生对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及其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其理论体系因以其完整性和“自觉性”必将在学术史上留下重要一章。

黄家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从教50馀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书育人工作的第一线,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他还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颇有价值的育人思想,生动诠释了古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这些育人思想是郑老师留给教育界的宝贵遗产。

书摘-《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所谓“理论自觉”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改变话语权状况的必要条件,是指“理论自觉”能使我们增强学术的主体性、反思性,从而使我们觉悟到,适合西方社会概括出来的那些话语,并不都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根据中国的情况,概括、创造出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学术话语,从而打破、改变学术话语权一直为西方社会学垄断的状况。如果连这种想法都没有,如何谈得上改变学术话语权一直为西方社会学垄断的状况! 所谓“理论自觉”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增强自主创新力的必具前提,是指“理论自觉”能使我们增强学术的主体性、反思性,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学界也同样担负著理论创新的责任,同样有可能是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外国理论的贩卖者或掮客。 上述三个必由之路、必要条件、必具前提,充分说明“理论自觉”是提高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理论地位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随著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力的增强,外国社会学者已经对我国社会学界刮目相看,过去那些很难见到、很难请到的外国大牌学者,现在已经相对来说容易见到、容易请到了,这是因为他们现在也渴望进一步了解中国,深入研究中国,他们的心态改变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自己不提高主体陛、反思性,不拿出真正有水平的东西来,最终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 其次,我们还要认识到,“理论自觉”是提升中国社会学理论内涵的内在要求,因为只有“理论自觉”才能实现中国社会学的元理论的转向、实现本理论的创新、实现分理论的开拓。 在中国社会学的元理论回归或转向上,我想向大家推荐王道勇博士提供给这次会议的文章--《元理论意义上的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创新--郑杭生学术思想研究》。这篇文章指出: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社会学元理论问题研究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在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过程中,郑杭生通过论证社会学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对社会学元问题进行全面探究,以及对社会学发展进程进行社会学研究,对社会学元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性的积极回应,为社会学赢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再次,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理论自觉”还是形成社会学中国理论学派的巨大动力,因为只有“理论自觉”,才能推动学派核心理念的提炼,促进核心团队的凝聚,推进学派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