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龙
郑健龙,男,1954年5月生,湖南省邵东市人,中共党员,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特聘学术顾问[1] 。2015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2] ,为我国道路交通领域仅有的两位院士之一。
郑健龙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54年5月 湖南邵阳邵东县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交通部跨世纪重点学科带头人,国际沥青路面专家协会高级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道路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Structural Durability & Health Monitoring》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编委,"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中国人(2009)年度人物","交通青年科技英才",曾获交通部首批"交通教育贡献奖"、湖南省"光召科技奖"、交通运输部"十一五"十大"交通科技杰出成就奖"。
目录
人物经历
1982年1月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本部)固体力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6年6月湖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3-1994年比利时道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研究员,
2001年毕业于长安大学,获得道路与铁道工程工学博士学位。
1995年起,先后担任长沙交通学院路桥系副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代院长和院长职务,
2003年任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
主要成就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4]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0 )
"科学中国人( 2009 )年度人物"
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 ( 2009 )
交通部首批"交通教育贡献奖" 交通部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人(排名第一)( 2008 )
2009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人(排名第一)( 200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 2010 )
湖南省第七届"光召科技奖"获得者 ( 排名第一 ) ( 2011 )
交通运输部"十一五"十大"交通科技杰出成就奖( 2010 )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2)[5]
2014年3月郑健龙同志不再担任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职务。
2015年12月,正式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08年,中国公路交通科技特等奖获得者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2009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入选者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获得者
2010年,交通部"十一五"交通科技杰出成就奖获得者
2011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1年,湖南省第七届光召科技奖获得者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5年,正式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年12月,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委会副主席。
研究领域
郑健龙校长长期从事道路工程与工程力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我国道路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其科研成果丰硕,发明了膨胀土边坡柔性支护综合处治技术,开发了膨胀土直接填筑路基的物理处治技术,攻克了膨胀土地区筑路的关键技术难题,成果在我国10省区、26条高速公路得到成功应用,使我国公路膨胀土工程技术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建立了沥青路面破坏状态设计法,创新了新建及改扩建沥青路面的设计指标与标准,首次提出了与设计标准相协调的沥青路面竣工验收标准与方法,成果纳入行业技术规范,并一直沿用至今,指导了我国90%以上沥青路面的设计与施工。开发了省级路网路况数据采集、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与预测的新方法,实现了路面养护管理与维修决策的智能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创新并发展了沥青混合料非线性疲劳损伤理论及路面抗裂技术,指导了国内多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养护维修。
先后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著1部,参编交通部行业规范2部,以第一、第二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主持完成的"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另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5项,主持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
学术贡献
长期从事特殊土路基稳定与加固、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沥青混合料力学特性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公路膨胀土工程》等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国家专利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6项,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同行业享有很高的声誉:
(1)主持完成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提出了膨胀土的平衡含水率理论、开发了膨胀土路堑边坡柔性支护综合处治技术和路堤物理处治技术,发展了公路膨胀土工程理论与技术。
(2)首次提出了沥青路面路表弯沉衰变的演化模型和沥青路面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法,提出了以设计弯沉为指标的沥青路面设计标准与方法以及沥青路面大中修补强设计新方法, 完善了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均被纳入行业规范。
(3)在国内外率先开展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损伤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以损伤力学中的真实应力确定疲劳试验中应力水平的新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疲劳方程,创建了沥青混合料非线性疲劳损伤理论与分析方法,为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修订奠定了基础。
此外,郑健龙教授在路基变性控制技术、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沥青路面的抗裂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改性技术、路面养护管理技术、复合材料板壳的非线性理论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
攻克"公路癌症"膨胀土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所普通地方性院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在湖南,还是第一次。
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长沙理工大学校长郑健龙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15年来,郑健龙教授领着全国25家单位的380多名科技人员,针对在公路修建中遇到膨胀土"逢堑必滑,有堤必塌"这一"工程中的癌症",联合艰辛攻关,终于"治愈"这一国内外专家长期以来久治未愈的"顽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11.75亿元。
"癌症"肆虐,每年损失超过150亿美元
"膨胀土是一种富含膨胀性黏土矿物,在环境干湿交替作用下发生体积明显胀缩和强度急剧衰减的特殊土。"郑健龙教授解释称,膨胀土遇水膨胀,天晴干裂,是修建公路的最大克星。全世界有46个国家、我国有26个省区大量存在着这种特殊土,修公路遇到这种土,多会发生边坡滑坍、路基沉陷、道路损毁、构造物垮塌等现象,而且破坏具有多次重复性。此外,对铁路、房屋建筑、水利设施等浅表层轻型结构也有极大危害。中加合作研究表明,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以往多采用化学改良、弃土换填和刚性支护的办法,不仅造价高、工期长,施工困难,而且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怎么办?早在1992年,在原长沙交通学院任教的郑健龙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1993年他申请到比利时的一个博士后基金,到比利时道路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开始系统性地思考和研究这个课题。那些年里,膨胀土几乎成为郑健龙天天想着念着的字眼。
放弃"刚性治理"选择"以柔治胀"
治理公路膨胀土,主要难题其实就是一个:如何让这种看似普通的泥土在任何天气情况下,既不膨胀也不开裂,从而不坍塌或下沉。为此,郑健龙和同事杨和平教授,领着学生在实验室、在工地现场做了无数次的测试、试验,创造性地提出边坡治理"以柔治胀"的新理念。
什么意思?就是放弃"刚性治理"加固围挡的办法,而是给膨胀土"消能""排水""穿衣",再用阔叶植被稳定表土层。1995年,他和同事尝试着在云南的楚大高速公路上采用这项技术,小获成功。
2002年,交通部西部建设重大科技项目之一--"膨胀土地区公路建筑成套技术研究"面向全国招标,对公路膨胀土已进行了10年研究的郑健龙联合相关单位,一举成功中标。
此后几年里,郑健龙联合多家施工单位,对公路膨胀土的性质及其治理方式再度进行深入研究。为了研究膨胀土与土工合成材料相互作用机理,郑健龙与课题组成员演示了几十次,又和设备生产厂家反复讨论10余次,终于研制成国内最大、性能最好的数控拉拔试验系统;为了真实评价膨胀土填料的路用性能,课题组修改设备方案10多次,成功发明出改进CBR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为了证明膨胀土直接用作路堤填料的可行性,他不仅进行了大量室内试验,而且亲自带领课题组成员,不论寒暑、昼夜,无数次在施工现场收集数据,经年跟踪考察。
新技术贵在应用。修路都是项目经理责任制,有严格的经费预算和时间规定,之前花大量金钱和时间都难以攻克的"癌症",究竟是怎么治的?记者在实验室看到,除了在内部做排水通道和外部种植阔叶植被外,最重要的是郑健龙给膨胀土穿上了一件可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伸缩的"衣服"--特制的塑料格栅。每50公分厚的膨胀土,穿上这样一件特制的衣服,就像一个时瘦时胖的人穿上有弹性的毛衣一样。这样一来,无论天气如何,膨胀土都不会因"时胖时瘦"的幅度太大而造成坍塌。
对公路回填,也就是膨胀土的填埋,郑健龙和他的同事们则采取的是另一种办法:"包裹",即用其他的土包裹膨胀土,给膨胀土穿上"保温防渗"的外衣,"刀枪不入"。
科学探索孜孜以求,集体攻关终获成功
记者获悉,该项新技术先后在10个省区23条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工程中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重大工程建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75亿元,节约建设用地16202.5亩,减少油耗3640.6万升,降低废气排放1.66万吨,被交通运输部列为重点推广技术。课题组也因此衍生出12项国家专利、4部行业规范、3部专著、213篇论文,从而构建了集理论、方法及勘察、设计、施工技术于一体的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使我国公路建设从惧怕膨胀土、绕避膨胀土转变为充分掌握和利用膨胀土,从地质灾害频发、环境恶化发展为百姓安居乐业、节能环保,为促进公路交通事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任何大项目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采访中,已从事30多年公路建设科研的郑健龙反复强调这一点,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杨和平教授,长年驻扎在施工第一线。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为了保证试验段的施工质量,杨教授和刘龙武副教授领着两个学生,在广西南友路施工工地一住就是一年,中途仅仅是为了研究生答辩和学校事务就回长沙几次。杨教授和研究生们一起吃住,一起早出晚归。他在现场指导施工人员进行膨胀土路堤加筋时,看到民工土工格栅铺设方法不对,自己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回到学校,又一头扎进实验室研究各项试验数据。正因为有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杨教授先后发表项目研究论文7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近20篇。
负责实体工程修筑与数值模拟计算的韦秉旭副教授在广西南友路工地期间,一年时间瘦了20斤。还有"80后"的张锐博士,读硕士时选择的就是这个课题,此后读博士5年,一直围绕这个课题进行实验,就在记者采访时,他还领着研究生们为慕名找到课题组的"北京西南六环"项目组做实验,看着他和研究生们一铲一铲地铲土,记者感叹:这哪里是博士啊,分明是一群民工!
"2020年以前,我国将新增数万公里高速公路,百万公里普通公路。膨胀土的治理,应用前景极其广阔。"
这,也许就是郑健龙的动力所在。
媒体关注
《中国教育报》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攻克公路工程的"癌症"
《湖南工人报》郑健龙:攻克公路癌症
《科学中国人》郑健龙:畅行天下不是梦
《湖南日报》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郑健龙和他的研究团队
《潇湘晨报》 郑健龙"以柔克刚"驾驭膨胀土
视频
湖南新院士:郑健龙——克服“世界工程癌症”膨胀土难题 午间新闻
参考来源
- ↑ 湖南大学聘任5位校友院士顾问助力学科发展 ,知网空间
- ↑ 郑健龙 ,中国工程院
- ↑ 热烈祝贺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校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浪网,2010-01-13
- ↑ 郑健龙的主要成就 ,百度
- ↑ 人物简介 ,宁夏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