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信
達信大帝[lower-alpha 1] ,即波隆羅闍四世 ,是泰國吞武里王朝建立者和唯一一位君主,1767年至1782年在位。原名信 ,又名鄭信、鄭新[lower-alpha 2]、鄭國華[lower-alpha 3]、鄭國英[lower-alpha 4],是中國、暹羅溷血兒,其父為廣東潮汕人。鄭信在對兩廣總督的呈文中自稱鄭昭[lower-alpha 5],中國文書稱之為「暹羅頭目」、「暹羅國長」[2]。
達信大帝 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ตากสินมหาราช | |
---|---|
波隆羅闍四世 | |
暹羅國王 | |
在位 | 1767年12月28日—1782年4月6日 |
加冕 | 1767年12月28日 |
前任 | 厄伽陀 |
副王 | 因他拉披他 |
繼任 | 拉瑪一世 |
出生 |
1734年4月17日 22x20px 暹羅阿瑜陀耶王朝阿瑜陀耶 |
逝世 |
1782年4月7日 22x20px 暹羅吞武里王朝吞武里鄭王宮 | (47歲)
配偶 | 巴博里乍 |
子嗣 | 21個兒子、9個女兒 |
朝代 | 吞武里王朝 |
父親 | 鄭鏞(原名鄭達) |
母親 | 諾央 |
鄭信原為暹羅大城王朝的一名將領。緬甸貢榜王朝吞併暹羅之後,鄭信起兵反抗緬甸的統治,最終驅逐了緬甸侵略者,平定各地割據勢力,於1769年建立吞武里王朝。在位期間,擊退了緬甸的再次入侵,征服了蘭納、萬象、琅勃拉邦、占巴塞,威脅真臘(今柬埔寨)。此外,還致力於推進泰國的教育和宗教學習,並積極同中國、英國與荷蘭展開貿易活動。晚年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引起官員及僧侶的不滿。1782年,在一次宮廷政變中被廢黜。將軍昭披耶卻克里自真臘歸國,平定叛亂之後處決了他,自立為王,建立曼谷王朝。
今日的泰國人對鄭信非常尊崇,尊稱他為達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lower-alpha 6] 。他也被泰國人認為是泰國歷史上的「五大帝」之一。
目錄
早年生活
年幼及受教育
鄭信於1734年4月17日出生在大城府。鄭信的父親名鄭鏞,是大城王朝稅官,[3]具有潮汕民系的血統,來自中國廣東澄海(今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4][5]鄭鏞原名鄭達,在雍正年間南渡暹羅,居大城府華富里,成為一位攤主,致富後改名為鏞。[6]鄭信的母親諾央(นกเอี้ยง)是一名出生貴族的暹羅女子,[7]這也是他後來受到擁戴的原因。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鄭信的母親也是華人。[8]
年幼時,大城王朝的首相默德(Mhud,爵位為Chao Phraya Chakri)即對他印象深刻,將其收為義子,給他取名為「信」(สิน),在泰語中意思是「財寶」。[9]7歲時,開始在一所上座部佛教僧院接受教育。[10]經過7年的學習後,得到義父的推薦,成為一名皇家侍從。他學習了潮州話、越南語以及數種印度的語言,並能流利地使用它們。
事業初期
此後,鄭信出家為僧三年,隨後,他侍奉國王厄伽陀。他被派往來興府擔任副府尹,守衛這片處在緬甸威脅之下的地區。後來,他被提拔為總督[11][12],授予披耶達[lower-alpha 7] 的頭銜,從此以後被稱為達信。
1764年,緬甸軍隊襲擊了暹羅南部地區。在瑪哈·瑙亞塔 的率領下,緬甸軍隊大獲全勝,直逼佛丕府。鄭信同另一位將軍Kosadhibodhi率軍防禦,將其擊退。翌年,達信成為甘烹碧府總督,被授予「披耶Vajiraprakarn」的頭銜。但他並未前去任職,因為緬甸軍隊攻打首都大城,他很快就被召回負責首都的防衛。暹羅與緬甸軍隊在大城激戰了一年多,在此期間,鄭信遭遇了不少挫敗,但卻越挫越勇。
抵抗和取得獨立
1766年1月3日,就在大城淪陷前不久,鄭信率領500名士兵衝出了城市。[13]這一行動從來沒有得到充分解釋,鄭信和他的追隨者如何衝出緬甸的包圍至今仍是一個謎。
1767年4月7日,大城受到大量緬甸軍隊的包圍。大城被毀,暹羅王厄伽陀死去。暹羅全國分裂為六個部分,鄭信控制着東海岸。鄭信聲稱收到了神諭,決定要襲擊並占領春武里府。[14]他先與總督和談,要求開城投降,但遭到了斷然拒絕。隨後,他趁夜發動突襲,於1767年6月15日占領了這座城市。[15]春武里府和桐艾府並未遭到緬甸人的屠殺,因而被鄭信選為反抗緬甸侵略的根據地。人們紛紛前來投奔,鄭信的隊伍迅速壯大。[16][17]隨後,鄭信來到了泰國灣東海岸的羅勇府,在那裡他被擁戴為大公。[18]
緬甸軍隊徹底洗劫大城之後,對占領這座暹羅的都城並未抱有太大興趣,留下了蘇基(Suki)將軍率領少量部隊占據這座殘破的城市。緬甸人將兵鋒轉向了北方,對中國發起進攻。1767年11月6日,鄭信組織了一支5,000人的軍隊,在激勵下,沿昭披耶河乘船而上,成功地擊退了緬甸軍隊,占領了吞武里,處決了緬甸任命的暹邏人總督東英(Thong-in)。[19]隨後,他大膽地襲擊了駐紮Phosamton(在大城附近)的緬甸軍隊主力,迅速擊敗了他們。[20]緬甸人戰敗潰逃,鄭信在大城失陷的七個月後收復了這座城市。[17]隨後,在通鑾(爵位為「昭披耶卻克里」)的幫助下,打敗了他的對手,統一了全國。[21]
建立首都
統治
即位
1767年12月28日,鄭信在吞武里的吞武里宮 即位為暹羅國王,[22]取波隆羅闍四世(Boromraja IV)和帕西訕佩(Phra Sri Sanphet)為王號,然而卻以達信大帝之名為泰國人所知。鄭信之所以沒有回到大城而是選擇了吞武里,是因為吞武里距離大海僅僅二十公里,適宜發展對外貿易。然而終其在位,他一直在鎮壓內亂、抵禦外敵和擴張領土,沒有時間將其建設為大城市。[23][24]
五個分離勢力國家
大城陷落之後,暹羅不再中央集權,陷入了分裂。除了鄭信之外,波隆摩閣 的兒子貼披碧(Teppipit)占據着東南一帶的呵叻府。彭世洛府總督鑾(Ruang)宣布獨立,他的領地延伸到了北欖坡。在彭世洛以北的程逸府,僧侶枋(Ruan)自稱親王。暹羅南部直到春蓬府的各府由那空是貪瑪叻的總督Pra Palad控制,Pra Palad也自稱親王。[25]
在鞏固了自己在吞武里的統治之後,鄭信決定剿滅這些割據勢力。他親自征討彭世洛,卻遭到挫敗,[26]鄭信決定集中力量攻打最弱的一個。1768年,呵叻的貼披碧被鎮壓並處決,[27]鄭信的侄子Chao Narasuriyawongse被任命為總督。Pra Palad被擊敗,被北大年總督逮捕。[28]鄭信赦免了他,將他囚禁在吞武里。
戰爭與叛亂
20px | 此章節未有任何內容。 (2018年4月6日) |
緬甸入侵
對外擴張
1769年,柬埔寨陷入動盪,烏迭二世(Narairaja)與安農二世(Ramraja)爭奪王位。烏迭在越南人的支持下擊敗了安農。安農自稱國王,並向暹羅請求庇護。這給了鄭信重建暹羅對柬埔寨宗主權的機會。他派遣一支軍隊協助安農歸國掌權,但沒有成功。[29][30]
占巴塞被吞併間接促使鄭信派遣軍隊對抗萬象。1777年,占巴塞國王支持娘隆 總督反抗暹羅王室的統治。鄭信派昭披耶卻克里前去征討,逮捕並處決了娘隆總督。在索拉·辛哈那的援軍的幫助下,卻克里追擊到了占巴塞,將國王Chao O及其攝政逮捕並立即斬首。占巴塞被併入了暹羅,鄭信對卻克里的戰勝非常高興,封他為「Somdej Chao Phraya Mahakasatsuek Piluekmahima Tuknakara Ra-adet」(สมเด็จเจ้าพระยามหากษัตริย์ศึก พิลึกมหึมาทุกนคราระอาเดช),意思是「鎮壓者昭披耶,權力引人注目、令所有城市畏懼的偉大戰士之王」,為有史以來最高的貴族頭銜。
1770年,鄭信發起戰爭,對抗越南阮主在柬埔寨的統治。在經歷過幾場小敗仗之後,暹羅柬埔寨聯軍於1771年和1772年擊敗了阮軍。這些戰敗激起了越南國內的叛亂,隨後叛亂的西山起義軍迅速推翻了阮主政權。1773年,阮主同鄭信達成和解,將他們控制的一些柬埔寨領地歸還給了暹羅。[31]
1771年,暹羅軍隊將安農二世推上王位,烏迭退往柬埔寨東部。兩位王子達成妥協,安農擔任國王,烏迭擔任副王,由Tam王子擔任攝政。然而這一妥協卻是不如人意的,Tam王子被謀殺,副王烏迭突然死亡。不少重要官員認為是安農製造了他們的死,在Talaha (Mu)王子的率領下發動叛亂,1780年將安農抓獲,投入河中溺死。Talaha立烏迭年僅四歲的兒子安英為國王,並自封攝政。這與鄭信的政策發生對立。鄭信派20000人,由卻克里率領入侵柬埔寨,欲立自己的兒子因他拉披他為新的柬埔寨王。Talana在越南軍隊的幫助下在金邊抵抗暹羅軍隊。然而就在戰爭開始之前,暹羅國內發生重大騷亂,卻克里決定率軍回國,將指揮權交給了索拉·辛哈那。[32]
在萬象,大臣Pra Woh反叛萬象的親王,隨後逃到占巴塞境內,駐紮在烏汶附近的Donmotdang。Pra Woh向暹羅人投降,但暹羅軍隊撤離之後,Pra Woh遭到萬象軍隊的襲擊,被捕處決。此事件立刻被鄭信當作是對對自己的巨大侮辱,1778年,令卻克里率20000人入侵萬象。對萬象充滿敵意的琅勃拉邦親王為求自保向暹羅屈服,派兵追隨卻克里圍攻萬象。[33]
在圍城四個月之後,暹羅人占領了萬象,將翡翠玉佛 和勃拉邦佛劫掠到了吞武里,萬象親王成功逃脫並開始逃亡生涯。萬象和琅勃拉邦成為了暹羅的附庸國。[34]
經濟、文化和宗教
晚年
泰國歷史學家指出,血統的問題給鄭信不利影響,鄭信開始成為一名宗教狂熱分子。從1781年開始,鄭信逐漸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他認為自己是一尊未來的佛,期望把自己的血液從紅色變為白色。他開始實踐冥想,甚至向僧侶發表演講。更嚴重地,他要求僧侶授予自己須陀洹的位階,激起了暹羅佛教的教派分裂。[35]拒絕屈服並尊他為佛的僧侶們都遭到降級,拒絕尊崇他的許多人遭到鞭打,罰作卑賤的苦力。[34]
因為戰爭造成的經濟緊張非常嚴重。饑荒、搶劫和犯罪蔓延各地。官場上充斥着腐敗,發生許多官逼民反的事件。鄭信因而用嚴峻的刑罰處罰他們,酷刑拷打並處決高級官員,導致官員們對他普遍不滿。
1782年,披耶·訕卡(Phraya San)發動宮廷政變,將鄭信罷黜,[36]強迫他出家為僧。吞武里陷入大規模騷亂,全城充斥着殺戮和劫掠。政變發生後,得知消息的昭披耶卻克里自柬埔寨前線返回,通過逮捕、偵查和懲罰的手段,迅速平定了叛亂。
根據《皇家泰國編年史》,卻克里決定判處鄭信死刑。該編年史稱,鄭信被押到處決地點時,要求見卻克里將軍一面,但被將軍拒絕了。1782年4月10日,鄭信在吞武里宮旁的Wichai Prasit要塞前被斬首,其屍體被埋葬於Wat Bang Yi Ruea Tai。卻克里將軍隨後掌握了政權,自封為國王,稱拉瑪一世,建立卻克里王朝。[37]
而越南史料《大南實錄》則記載,卻克里下令在黎明寺前按照處死皇室成員的傳統方法 處決了鄭信,即將他裝入天鵝絨制的麻袋中,用檀香木棍子活活打死。[38]而另有史料稱被打死於宮中的是鄭信的替身,其本人被秘密送往那空是貪瑪叻山中,直到1825年才逝世。[39]
與中國的關係
鄭信在緬甸入侵的時候同中國清朝建立關係,共抗緬甸。他也派使臣前往清朝,成為清朝的藩屬。
拉瑪一世奪取皇位後,為繼續維持與清朝的宗藩關係,冒認鄭信的兒子,自稱鄭華。
紀念與傳說
紀念
鄭信是泰國人心目中的五大帝之一(五大帝分別為:蘭甘亨大帝、納黎萱大帝、達信大帝、馬古大帝、朱拉隆功大帝;他們因其愛民、仁德之心,為後世所懷念。又或者將蘭甘亨、納黎萱、拉瑪五世為三大帝;或者將蘭甘亨、納黎萱、那萊王、鄭信、拉瑪一世、拉瑪五世、拉瑪九世為七大帝。)
根據泰國史料記載,鄭信於12月28日加冕。自1955年,泰國政府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鄭王節。
傳說
- 泰國華人中流傳着這樣一段傳說:某日暹羅國財政大臣路過鄭信的搖籃邊,看見搖籃盤着一條七錦大蟒蛇,他認為這孩子必為異人,於是收為養子。
家族
鄭信有21個兒子和9個女兒:[44]
|
|
此外,拉瑪一世的長女Template:Link-th是鄭信的王妃,不過在1779年先於丈夫過世。
注釋
參考文獻
- ↑ 武世營《河仙鎮葉鎮鄚氏家譜》,收錄於《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239頁。
- ↑ 《高宗實錄》卷一千三十六至一千一百四十,乾隆四十二年七月乙亥至四十六年九月辛丑
- ↑ Parkes, p. 770
- ↑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Lintner, p. 11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 ↑ Woodside 1971, p. 8.
- ↑ 朗葦吉懷根. 《暹邏王鄭昭傳》. 由許雲樵翻譯 . 商務印書館. : 五.
- ↑ David K. Wyatt. Thailand: A Short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40. ISBN 0300035829.
- ↑ Are we them? The Chinese in 20th-century Thai literature and history, pp. 189
- ↑ RID 1999. RIT. [19 Ma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3).
Select สิ and enter สิน
- ↑ Wat Choeng Thar's official website. Watchoengthar.igetweb.com. [2010-03-29].
- ↑ Anthony Webster. Gentleman Capitalists: British Imperialism in Southeast Asia 1770-1890. I.B. Tauris. : 156. ISBN 1860641717.
- ↑ King Taksin the Great. Wangderm Palace. 2003 [2008-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08-10).
- ↑ John Bowman. Columbia Chronologies of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514. ISBN 0231110049.
- ↑ King Taksin's shrine. Navy.mi.th. [2010-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2).
- ↑ Damrong Rajanubhab, p. 385
- ↑ Art&Culture ,100. Crma.ac.th. [2010-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2) (泰語).
- ↑ 17.0 17.1 W.A.R.Wood, p. 253
- ↑ Eoseewong, p. 126
- ↑ Damrong Rajanubhab, pp. 401–402
- ↑ Damrong Rajanubhab, pp. 403
- ↑ Eoseewong, p. 98
- ↑ "Palaces in Bangkok". Mybangkokholiday.com.'.' Retrieved September 25, 2009.
- ↑ Wyatt, p.141
- ↑ Syamananda, p. 94
- ↑ Wood, p. 254
- ↑ Damrong Rajanubhab, pp. 414–415
- ↑ Damrong Rajanubhab, pp. 418–419
- ↑ Damrong Rajanubhab, pp. 423–424
- ↑ Wood, pp. 257–258
- ↑ Damrong Rajanubhab, p. 427
- ↑ Barnes, p. 74
- ↑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Wood, pp. 263-264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 ↑ Wood, p. 268
- ↑ 34.0 34.1 Wyatt, p. 143
- ↑ Craig J. Reynolds (1920). The Buddhist Monkhood in Nineteenth Century Thailand. Cornel University., p. 33
- ↑ Rough Guides. The Rough Guide to Southeast Asia. Rough Guides. : 823. ISBN 1-85828-553-4.
- ↑ Nidhi Eoseewong. (1986). Thai politics in the reign of the King of Thon Buri. Bangkok : Arts &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 pp. 575.
- ↑ Prida Sichalalai. (1982, December). "The last year of King Taksin the Great". Arts & Culture Magazine, (3, 2).
- ↑ Wyatt, p. 145; Siamese/Thai history and culture–Part 4 Template:Wayback
- ↑ พระราชวรวงศ์เธอ กรมหมื่นพิทยาลงกรณ์. สามกรุง. Bangkok: สำนักพิมพ์คลังวิทยา. : 54–58 (泰語).
- ↑ 《暹羅王鄭昭傳》第六頁
- ↑ 泰國吞武里王朝開國皇帝鄭信
- ↑ 老泰王去世,誰知200年前華裔泰王曾留下血咒「九世而亡!」. 每日頭條. 2016-10-14 [2002-10-11].
- ↑ ธำรงศักดิ์ อายุวัฒนะ. ราชสกุลจักรีวงศ์ และราชสกุล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ตากสินมหาราช. Bangkok: สำนักพิมพ์บรรณกิจ. : 490. ISBN 974-222-648-2 (泰語).
外部連結
- 泰國皇帝和他的澄海故里
- King Taksin the Great—Saviour of the Thai Nation
- Royal Thai Navy Headquarters, Phra Racha Wang Derm
- phrachaokrungthon.com
- KING TAKSIN DAY[失效連結] Ministry of Culture, Thailand.
- King Taksin rides again
鄭信 吞武里王朝 出生於:1734年4月17日逝世於:1782年4月7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厄伽陀 (大城王朝) |
暹羅國王 1767年–1782年 |
繼任: 拉瑪一世 (卻克里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