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鄭僑(1132年 —1202年),字惠叔 ,號回溪, 史學家鄭樵之侄,汪應辰之婿,興化縣興泰里龜嶺(今仙遊縣象溪鄉菜溪村北溪自然村)人 。 幼時聰慧,勤奮好學。乾道五年(1169年)殿試狀元,官至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贈太師、封郇國公,諡忠惠,祀鄉賢祠。善行草,着書衡,作有《書史會要》。   官至參知政事,贈太師,封郇國公。諡忠惠。善行草,着書衡。作有《書史會要》。因受家族傳統和文化氛圍的影響,鄭僑自小就有雄心大志,他勤奮好學,先後在縣學、軍學、國子監學習。宋乾道五年(1169),他在京城臨安考中進士。殿試時,孝宗欽點他為狀元,他的名字一下子譽滿京城,也傳遍家鄉。   他被孝宗委任為鎮南軍節度判官,協助知軍治理地方。其時鎮南因收成不好鬧饑荒,他便提出十多項救荒措施,後來被定為法令,從而幫助百姓度過了荒年災月。乾道八年(1172),他被孝宗任命為校書郎,又轉著作佐郎兼國史實錄院官吏部司封。過了不久,他向孝宗上疏,要求到地方任職,孝宗准奏,提舉他為江南西路常平茶鹽。   淳熙八年(1181),淮浙一帶饑荒嚴重,孝宗思忖:若派一員「常平官」前去恐怕無濟於事,必須選擇一位能幹的要員去賑災。孝宗想來想去,認為只有鄭僑能擔當此任。這時鄭僑還在家鄉守喪,接到孝宗的詔令時,剛好服除,他立即趕回臨安。見了孝宗,他首先勸皇上要「責躬求言」,然後請求調撥四萬石大米賑濟饑民。賑災糧食運抵淮浙後,這一帶饑民才賴以存活,且沒有成為流民。   在當時,「淮鹽賦入甲天下」,但年久積弊,竟虧負數十萬緡。鄭僑對鹽賦進行了整頓,只一年時間便扭虧為盈,積累了三百九十萬緡。此外,他還發動百姓疏通漕渠五百餘里,為民辦了一件好事。孝宗獲悉鄭僑的政績後,龍顏大悅,欲召他為言官,可適逢鄭僑喪妻。不久,孝宗詔他入京城為禮部郎中兼太子侍講,淳熙十一年(1184),又遷他為中書舍人。   淳熙十四年十月,高宗崩於德壽殿。按古制,孝宗當衰服三年,但他想終止喪制,鄭僑就參稽古今,力求至當。當時孝宗在德壽宮,百官五上疏表請孝宗還內聽政,但鄭僑說:喪不離次,這是禮,今雖不能如古,豈能以此請第聽政為詞?他奏請孝宗追復古制,縞素三年,而吊者不易服。孝宗很是偏愛鄭僑,讓他留為左庶子兼權給事中。   鄭僑不但正直敢言,而且不避權貴。當時孝宗要為宮中婉容陳氏父升官,下詔書讓鄭僑起草,鄭僑認為這是仗勢遷官與用人唯親,斷然封還孝宗的親筆詔書,不予辦理。但他為孝宗所寫的詔書,訓辭有體,天下誦之。   淳熙十五年(1188),孝宗派鄭僑為金國賀正使。鄭僑到了金國,正值金主臥病在床,金國宣徽使為了侮辱宋國,就叫鄭僑從東面閣門投書,鄭僑持書站立於大門前說:「東上閣門,那是臣僚上章之所,我奉大宋皇帝書來,須從此門投進,辱命之罪,死不足贖。」爭論一直到下午,金國臣僚知他志不可奪,便令歸館,及暮,又遣吏威脅,鄭僑始終不屈服。金主無奈,只好以禮待他。不久他被召回,行至中山,便聞金主喪命的消息。   他回到宋國時,孝宗已禪位給光宗。光宗對鄭僑說:「卿守節不屈,舉措得宜。」並授他為侍講,修撰實錄,不久又升任為吏部尚書兼侍讀。他常向光宗進諫,要「進德,孝敬,問學,親君子,遠小人,廣言路,惜名器,修政重令,愛民節用」。   紹熙三年(1192),鄭僑以顯謨閣學士知建寧府。他「平決無滯」,減輕賦稅,很受光宗稱讚,接着移知福州,他又「簡靜致理,罷義倉和糶之需,減古田偏重之賦」。不久被調任建康知府。時建康久旱,糧食歉收,他「蠲賦招商,公私融變」,百姓被救活了很多。之後他進龍圖閣學士。   紹熙五年(1194),寧宗即位後又召鄭僑為吏部尚書,不久進同知樞密院事,慶元元年(1195),又進參知政事。他登二府,「愈益感奮」,「不市恩,不干舉,不立黨,不私好惡」,以「清靜和平輔天子恭默之治」。慶元二年(1196),進知樞密院事,為收復失地,他積極選將練兵,參與軍務討論。慶元三年,他上疏寧宗懇請辭位,寧宗手詔留他,授資政殿大學士,復知福州。上任前,他向寧宗辭別,並奏請寧宗「平國論而無偏聽,嚴邊防而無輕信」,言辭極其懇切。寧宗十分器重他,後來要他再任建康知府,但他力辭不就,仍然請求致仕還故里,寧宗只得以原官提舉洞霄宮。鄭僑還故里後,再次上疏告老,於是以觀文閣學士致仕。   嘉泰二年(1202),鄭僑卒於故里,終年70歲,寧宗追贈他為太師,諡忠惠。他一生孝友端重,簡淡無欲,所為皆有常度,故受知三朝,深見倚重。其父宋禧贈太師祁國公,兄萬卿同舉禮部,弟偶亦貢於鄉。鄭僑善草書,著有《書衡》三篇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