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仁龍
鄭仁龍,字順海,號舞墨堂,1946年生,上海市人,祖籍浙江省餘姚。1960年入伍到總政歌舞團,歷任演員、舞蹈隊隊長、副團長等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舞團原副團長(大校),中國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書畫家聯誼會理事、新華通訊社新華書畫院特聘書畫家,ISQ9000A藝術體系資質認證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 現任北京世界華人文化院研究員。 音樂造詣參加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等演出。 在許多大型文藝、電視晚會中擔任藝術總監、演出總監和總導演。
目錄
書法風格
鄭仁龍書法功力深厚,擅長行草、隸書創作,他的字線條剛勁、氣勢渾厚、氣韻生動、結體緊湊、用筆大膽、收放有度。從墨的神韻到字的結體,既承接前人的血脈,博採眾家之長,又將舞蹈的精氣神,千變萬化的作用於書法,流暢和諧、奔騰激盪、洋洋灑灑、酣暢淋漓,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獲獎作品
1、1999年《解放軍報》舉辦的「豪門杯」20世紀軍人書畫大賽中獲金星獎;
2、1999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99澳門回歸祖國百名知名書畫家書畫優秀作品展」作品入選展出,被收入《中國百名知名書畫家精品集》; 3、2001年與畫家徐復生合作的《大江東去》、《滿江紅》等作品赴台灣台北國父紀念館及泰國展出,並獲典藏; 4、2002年韓國濟州舉辦「國際美術交流大展」榮獲銀獎;
5、2003年BESETO美術節北京展中榮獲銀獎; 6、2004「燕趙都市報杯」全國首屆書畫藝術分科選評展榮獲當代書壇行書國手獎;
出版載入
1、出版《舞墨集》;
2、1998年書法作品載入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的《詩書畫緣》畫冊; 3、載入《中國當代青年名人大詞典》; 4、載入《世界華人著名書畫家經典》; 5、載入《 世界優秀人才大典》; 6、載入《 華人》特刊《大愛無疆----百位著名書畫家捐書助教典籍》 7、載入《中國專家大詞典》; 8、載入《 北京世界華人文化院書畫家精英團隊》
捐贈活動
1、2010-09-03廣西賑災捐贈; 2、向首都抗擊非典一線人員捐贈書畫作品; 3、與世華院院長 劉戰英、副院長 許寧、 張培林、 孫貴春、 趙仲三,秘書長 王紅玫等共同參加 北京世界華人文化院在張家口舉辦的捐書助教活動;
文化活動
1、由國之韻書畫藝術館主辦的書畫鑑賞交流座談會在國之韻書畫藝術館 舉行,特邀全國著名書畫家李世英和鄭仁龍參加; 2、 參加1999年中國美術館舉辦「99澳門回歸祖國百名知名書畫家書畫優秀作品展」作品入選展出,收入《中國百名知名書畫家精品集》;
3、2001年赴台灣台北國父紀念館及泰國展出活動 ,與畫家徐復生合作的《大江東去》、《滿江紅》等作品獲典藏;
4、 參加2011年5月中國書畫名人堂藏畫展活動;
5、2012年7月參加紀念啟功先生百年誕辰名家書畫邀請展活動; 6、2013年9月,參與房山區「畫」說「美麗鄉村」筆會活動;
題詞活動
1、為電視劇《飛天舞》題詞;喜歡茶文化,題寫「仁義禮智信」
名家點評
具有幾十年舞蹈生涯的鄭仁龍,書法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既有舞蹈演員肌體極具彈性的力度美 ,又有騰挪行止的動態美。其行草,如行雲流水,雲捲雲舒,充滿優美的旋律;其隸書,拙樸敦厚,筆健墨實,似虬龍鷹爪,頗具陽剛之風骨
——選自 《子夜集》
動與靜交感 墨與舞結緣
讀鄭仁龍先生的書法,有如登高山仰觀風舒雲卷,臨滄海遙望白浪生煙;你擁我偎欲前又止,此推彼讓欲 駐又旋,一種牽風系雨波瀾不絕的闊達之氣,讓你頓生視野不盡,心域無邊之感。尤其當我沉湎於他那最為擅長的行草――無論是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還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更覺得他的筆墨氣勢,絕不囿於 一尺一幅、一方一帖的狹小天地,而能激活你境外有境、天外有天的飛騰想像。我喜歡這樣的筆墨,正如我喜歡一切好的藝術作品都能給我由近及遠,由小及大任思緒騁游的空間一樣。而他的隸書則如其人的性情,溫文敦厚,拙樸成熟,筆健墨實,含而不露,似一種被壓縮、被緊湊了的力度美盡蘊其中,令人窺不勝窺,賞不勝賞。
較之他人,鄭仁龍進入書法之門着實經歷了一番漫長之路。他雖出生於古老文化與現代文化交匯的上海,但家境清苦,從小並未享有筆墨薰陶之幸運。剛讀初中二年便被總政歌舞團赴上海招生的舞蹈教師看中,從而進入該團習舞。從舞蹈學員到舞蹈演員,他的活動天地就是練功廳和舞台,鍥而不捨的目標就是跟自己的四肢做鬥爭,讓筋骨變得柔韌,讓肌肉變得既有力又具彈性;時時揣摩各種舞蹈不同的神韻和技巧,用肢體演繹出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他先後在《野營路上》、《大刀進行曲》、《練兵場上》、《士兵 進行曲》以及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等數十個大、中、小型舞作中扮演角色。演出足跡遍布祖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以及前蘇聯、加拿大、新加坡等歐洲、北美、亞洲及港澳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期間他還身兼舞蹈隊長、歌舞團副團長等要職,為總政歌舞團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別看他最好的青春和年華,一向是以龍騰虎躍的動態形象在舞台上向觀眾奉獻着美的信息,但他性格沉穩,思維細膩,從小就喜讀文學作品,美術和 書法更是他與生俱來的天然樂趣。故而在上學的時候就曾於上海少年宮學習素描和書法,這更為他埋伏下對書法和繪畫斷猶難斷,了猶未了的不解之緣。在全國上下處於一片癱瘓的十年動亂期間,總政歌舞團也未能倖免。大家都知道他字寫得好,便紛紛求他抄寫大字報,這倒是個不錯的天賜良機,藉以練筆是也。同時,促使他發生了兩個轉折:其一是日復一日地抄寫大字報讓他淡遠了繪畫;其二是有暇讓他思考更遠的問題,那就是在上海少年宮學的那點書法知識,基礎極為薄弱,如不在根基上下功 夫,終究難成大器。於是他認認真真地研讀書法理論,認認真真地臨摹碑帖。先臨顏真卿的《顏勤禮碑》,再臨柳公權的《玄秘塔》,王氏父子的墨跡也是他樂此不疲的臨寫對象。隸書則臨「史晨」、「禮器」、「曹全」、「張遷」等碑帖。而行草則更鐘情於孫過庭、米芾和祝允明等。就這樣,由楷及隸、由隸及行,由行及草,終於使自己用墨有規,運筆有矩,徹底告別僅憑興趣而根基薄弱的隨意階段。 與此同時,讀帖也是他一大愛好。這不僅能讓他從臨摹中走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前人的風骨美韻,還能廣泛博取領悟諸家之長。加之他廣交當代書畫名流,虛懷若谷,聆聽教誨和點撥,從而很快便開始了自己的創作。 細品鄭仁龍的書法,從墨的神韻到字的結體,從字與字之間的處理關係到整幅作品的謀篇布局,既承接前人的血脈,又有他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這恐怕得益於他的舞蹈出身,並將舞蹈美質有意無意地轉移於書法之中的緣故。如舞蹈講究精氣神,講究行止騰挪環節之間的圓潤,講究流暢與和諧,講究動作之中含蓄與誇張、放開與收攏,講究舞蹈畫面和隊形的平衡與打破平衡,對襯與打破對襯,整齊與打破整齊,將動作的「原生態」演化 為似是而非的「變生態」,以及本原於自然界的「老鷹展翅」「燕子穿林」「烏龍絞柱」等等的動作和舞姿,還有那些飛旋流轉、奔騰激盪的旋律與節奏上的千變萬化,都不知不覺地作用着他的書法。故而孤立地看他的字,有着堅挺的骨骼,俊美的輪廓,和豐滿的品貌;通篇的 看,洋洋灑灑,酣暢淋漓,有疏密,有揖讓,有動勢,有迭盪,如翩翩舞姿,串串音符,能見其態,能聞其聲。 時光荏苒,已過知天命之年的鄭仁龍先生,已進入到人生轉折的時刻,人到此時常常產生離落心緒,他則截然相反,將這一人生轉折視作第二次藝術青春僅僅開始,據此他還為自己刻了個閒章,曰「天放我」。如今他仍為社會上的舞事活動忙碌,經常應邀出席書畫筆會,在全軍、全國及國際的書畫大展中獲大獎。現今,在他面前正展現着一片更新、更廣、更博大、更有作為的藝術綠野,任他舒張才志,縱筆馳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