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那些琐碎事儿 十(居仁堂主)
作品欣赏
那些年的那些琐碎事儿 十
一九七九年以前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一切都是按计划办事。包括一人每年要吃多少粮食,吃多少油都要按计划。个子大和个子小的不分,饭量大的和饭量小的不分。一般居民每月都是二十六斤。男人多二斤。小孩子按岁数不断地增加粮食供应量。参加工作后,再按不同工种每月补三斤到二十斤不等的工种补助粮票。粮食做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控管得尤为严格。市场上是不能自由出售粮食。在湖北没有回老家时,每月供应的粮食不够吃,我们就会悄悄地找当地的农民们买高价粮。有的农民家里吃不完,悄悄地按高出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这些都是地下操作,如果让市管会抓住了,就会以投机倒把罪,加以重罚。我们家客人多,外爷,外婆,小舅,还有老乡,加上我们饭量大,粮食不够吃。每月都要买高价米。
我在窑厂干活,重体力,每餐吃得多,一天要吃三斤以上的米。从家里带出来的全国粮票马上没有了。我在窑厂吃饭全靠买高价米。
大舅一家都是做裁缝的。在湖北农村当裁缝很有意思。那时虽然布票少,但过年时,家家都要做新衣服。平时结婚娶媳妇也要做新衣服。文革时期,衣服都是自己做,商店里除了针织品外,少有成衣卖。
湖北的女人温柔干净可爱,但少有会做针线活的。在北方,冬天过去后,主妇们就把穿了一冬的棉衣拆成一片一片的进行洗浆,棉花是不用洗的。而湖北人则是把整个棉袄按在水里进行清洗。这样一是洗着艰难,二是棉花弄得磁实、硬板不暖和。所以湖北人冬天棉袄外面一定要穿罩衣,以减少棉袄的脏污。
李场方圆十里内的衣服都是大舅和小舅负责做。
湖北做衣服时,一家人集中起来一次做好。他们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来,管吃管住。谁家做衣服,清早就到大舅或小舅家,手里提着扁担来挑缝纫机。请裁缝的在前面扁担一头挂着裁纫机头,一头挂着机架子,一闪一闪走着,后面跟着大舅,大妗子和表姐抱着还小的表弟表妹们,基本上是全家出动。这种方式,湖北人叫做上工,即上门做工的意思吧。
由于做上工,大舅家里一年有半年在外面吃,家里的粮食就省下来了。
前些天,妈妈看见他们卖米给别的老乡,也算着该给我交米换饭票了。
妈妈找大舅说:“文俊现在快没有吃的了。你有没有多的米?有的话,卖给我点。人家啥价钱,我也给你啥价钱,现在文俊能吃得很。”
大舅没有吭声,大妗子接过话头,没好气地说“家里哪儿有米卖。家里事多,米还不够吃。”
妈妈没有再说什幺,扭头出了大舅的家。
儿子快没饭吃了,妈妈心里怎么能不急。等了两天,确实等不了了,妈妈对外婆说:“妈,前几天对瘦拍(大舅的小名)张姑娘(大妗子)说买米的事,他们不卖。我见他们前些天还卖给别人,现在轮着自己的亲外甥,不说他送点米,想找他买米也不中。你去对他说,就说是老乡要米,看他卖不卖?咱不管咋着,也得弄米给文俊送过去。”
当天中午,外婆拐着小脚出去找大舅,一会儿回来说:“中了。他们答应卖一百斤。”
妈妈问外婆:“你咋给张姑娘说的?”
外婆说:“我就说是老乡要米,没敢说是文俊要的。”
妈妈找个老乡当替身,拿着妈妈给的钱,到大舅家里扛米,妈妈嘱咐,一定记着在路上拐个弯,再到小舅家里,不让他大舅看见。曲线买米后,父亲再把米送到砖瓦窑厂。
原来还有这样的过程,我才知道那次饭票吃完了,借了两天的饭票,父亲才迟迟送米过来的原因。
后来,表妹与我们与聊天时说,那时候,她们家的米就吃不完。都喂猪了。听后,我苦笑了。我不是大舅的外甥,我连猪都不如。大妗子大舅宁肯把米喂猪,也不愿意帮姐姐一把,也不愿意卖给外甥。
我们掏钱啊。
妈妈每次说到大妗子总会骂她不是人,忘恩负义。还骂她一件事。 妈妈在湖北跑返城的事,曾和大舅说好,有时间时跟他们一起,帮她们做上工。妈妈会剪会做,做手工更是不在话下,订扣子,锁扣眼、熨烫衣服等都驾轻就熟。大舅看在一母同胞的份上,还真让妈妈跟着他们做了半个月上工。半个月下来,妈妈很感激大舅,不管怎样,到底是亲姐弟,吃饭问题等解决了,还可以挣到一份工钱。等到上工做完了分钱时,大妗子指头沾着口水点钱,然后把其中一部分钱递给妈妈:“这是你半个月的工钱。”话语中有些不耐烦的口吻。
妈妈接过钱数了数钱,发现不对,少了二元钱。便问“张姑娘,我跟你做了半月,咋钱有点不对?” 大妗子姓张,母亲按河南传统叫她张姑娘。
“咋不对?半月的钱,扣了两块钱的线钱,你再算算对不对?”
“哦,”妈妈有些惊愕地看着大妗子,扣线钱是妈妈没有想到的。
……
妈妈好伤心。
用现在市场经济和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此算法完全正确,没有异议。亲兄弟明算账,是经济往来中的规则。可妈妈在当时受不了。因为妈妈是从亲情和历史的角度上来看待此事的。
“我在湖北跑返城快一年,你大舅没有叫我吃过一顿饭,没有借给一分钱。在这十来个月里,给他们说明了,我全当是要饭。为的是你的外甥们以后有个好日子。我是他姐,平时见了,没问过一句事跑的咋样了?有啥难处没有?需不需要钱?你没有东西,有句话也中啊。过去,都怨你大妗子了,经过恁些事看,你大舅也不是个东西。你大舅一点体已钱也没有?你没有多了,三元二元中不中?你不当家,你吸烟喝酒都有钱,你攒点,帮帮我,她咋会知道?不全怨你大妗子。现在跟着他们做上工,还扣两元钱线钱。他们忘了你大是咋帮他们,忘了我是咋待他的,不是你大,他们咋会到这儿来……”妈妈越说越气,骂了起来。
看着妈妈因气愤而涨红的脸,想起大舅们一家来时,父母亲为他们的奔波劳累,费钱费神,为他们付出的努力,真替他们不值。我也很气愤。多年后,妈妈要和大舅断亲,我支持。没有经历过那些遭遇的人,很难体会到人在难处亲人有能力帮而不帮时的心情。“饥时一口,胜过饱时一斗,”是千真确的。国穷无外交,人穷无尊严。我深深地体会到了。
人说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得父子兵。但有些亲兄弟姐妹,真的不如外人。那段日子,我深深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作者简介
刘文俊。一九五六年生人,文学爱好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珠海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
- ↑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