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那个教我识字的人走了(邓贵环)

那个教我识字的人走了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那个教我识字的人走了》中国当代作家邓贵环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那个教我识字的人走了

中秋节前一天晚上,正吃着饭,突然收到一条信息:邓老师,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龙坪河的张老师去世了!这是我的一个老乡发给我的信息。

我的心一紧,张老师才六十多岁,平时身体挺好。今年春节期间,我还见到过。那时老师还是那么高大魁梧,气色红润。从来没听说生过病,怎么突然就没了呢?

张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我的心中,老师的形象,就该是他那个样子。

张老师身材高大,也很挺拔,像个军人。平时衣服穿得整整齐齐,一件白衬衫,往裤子里一扎,十分英武洒脱。两排白而整齐的牙齿,也格外引人注目。我小时候,常常跟着姐姐们去学校玩,张老师并不把我当不懂事的小孩,他和我说话,逗我玩,很亲切,但我却很怕他,躲得远远的。我小小的心里,在想,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的。

在我们乡下,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联系,并不紧密。一年到头,老师很难正式地见到学生的父母一次。没有老师与家长的约谈,也没有家长会。每到开学的时候,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是自己带着父母给的几元钱的学费,去报名上学。

老师与家长的见面,最大的可能,是半道上的遇见。张老师家是“半边户”,家里很多的重体力活,都要他放学了回去做。学校到家的这一段路,便会经常与学生的父母不期而遇。也许是村子太小,无论见到哪位学生的父母,张老师都能准确地说出他们孩子的名字。学生的父母,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农民,泥点子沾在身上,一辈子不会脱落。他们与老师的交谈,一开始都会紧张不安,因为张老师穿戴太整齐,衣服洗得太干净,牙齿太过白净。但这种不安很快就被张老师真诚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赶跑了。他们有时甚至还坐下来交谈一会儿。

记忆中,我的父亲就是在半道遇见张老师的。

那一次,我跟父亲去村里的小卖部卖木瓜,遇到放学正往家赶的张老师。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读书。张老师亲切地和我的父亲打着招呼,又看着我笑了一笑。我的父亲站在老师的面前,像个小学生一样,极不自然,也不敢抬眼来看。张老师问一句,我父亲尴尬地答一句。简单地交谈几句之后,张老师拍拍父亲的肩膀,叮嘱他注意路滑,慢点走。那时候,我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幕,老师的神情,老师的态度,我至今记得。我小小的心里,在想,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的。

我认识的第一个汉字,是张老师教给我的。我八岁了还没上学。每天跟着姐姐们去学校,她们进教室读书,我就在外面玩。其实我也没闲着,我两只手抓住教室的木头窗棂往里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教学生数学题,也看学生们读书写字做数学题。老师边教学生,偶尔也往窗户这边看一眼。他看到了正伸长脖子往里瞅的我。老师笑了,露出白白的牙齿。此时,老师读书讲解的声音更大了一点,那是要我听得更加真切的吧!我记得他写在黑板上的是:上 中 下 人 口 手。他在教室里一遍一遍地教,我在窗外跟着一遍一遍地读;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我在窗外用手指头在墙上一笔一划地写。里面的孩子学会了,外面的我也学会了。

我的作文得到的第一面“红旗”,是张老师给我的。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张老师让我们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说到母亲,就仿佛触到了我心中最柔软最疼痛的那一部分。我的母亲因为只生了一个儿子,而生了三个女儿,在我们那个三代单传的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她白天给生产队喂十几头猪,晚上回家还要和父亲一起推磨,磨全家人吃的玉米面。那是一副沉重的石磨,每次磨完一簸箕玉米,我的父母就累得脸色惨白。而我们几姊妹又还年幼,帮不上什么忙。尽管如此,还要看奶奶的脸色。我们娘儿四个还曾经被赶了出去,在外婆家附近的养猪场里住过一段时间。每每想到母亲遭受的这些苦难,我就想哭。

那时候,老师叫我写自己的母亲,就好比为我压抑太久的情感找到了一个倾泻的出口。我有好多的话要说给老师听;我有好多的爱,要向我的母亲倾吐。

那天,我那支笨拙的笔突然变得灵巧,我很快就写了好几百字,题目就是“我的妈妈”。

第二天,作文本发下来了。我在那篇作文的末尾,赫然看到红墨水笔画的一面大大的红旗。

这是优秀作文的标志。老师告诉过我们,他会给每次习作中最好的一篇,画上这样的一面红旗。

我的心狂跳起来:我拿到优秀作文了!

这时候,张老师一手托着书本,一手拿着一盒粉笔,进了教室。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念一篇作文,请大家听完后讨论一下,这篇作文好在哪里。”老师说完,就开始念。

“妈妈,你太苦了!在我们这个家,除了我们几姊妹,好像没有别人心疼你。你每天起那么早,睡那么晚,总有干不完的活在等着你。你那么累,奶奶却还要给你脸色看,这是为什么?……”

听到这里,我的眼窝一热,眼泪滚落下来。

生活里很苦的妈妈,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里,苦难似乎又增加了一层。我的心又刺痛起来。

老师念完,同学们也被打动了,教室里一片默然,我也沉浸在自己写到的那些情景里。过了一会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像说了很多话。老师最后总结说,这篇作文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小作者通过具体的事表达了她对妈妈深切的爱和同情,在于她通过写妈妈的遭遇,来表达她心中的困惑:妈妈这么累,为何还不能得到奶奶的喜爱?这就使这篇作文,具有了不一般的意义。老师说,评价一篇作文的好坏,要看它有没有真情实感,还要看它有没有传达深刻的东西。

在这一节课上,我知道了,原来,语言文字的作用有这么大!它可以表达心声,可以传递感情,可以跟其他的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喜欢上了语言文字,喜欢上了作文,开始逐步认识到,文字走进人们内心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真情,只有真情,才能动人;好的作文,要挖掘出深刻的东西。

那一天,我又一次地想,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的。

张老师是我所知道的在职教师却兼任村主任的唯一一人。当时我们村学校共有五个年级,每个年级大约一二十个人。学校把五个年级的学生,分成两个复式班教学。整个学校只有两位老师,张老师是其中一个。

张老师是教师,也是校长;他担任全学科的教学,也承担炊事员的工作;他与学生一起打扫学校的操场和教室,也为学校维修灯泡和其他教学用具。学校所有的事情,都由这两位老师全包了。尽管如此,张老师也依然把我们的每一节课,上得生趣盎然。

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老师在一节语文课上,给我们讲蒋介石被毛主席打败,狼狈退守台湾的故事。他在黑板上边画战争形势图,边神采飞扬地讲解。讲到激动之处,甚至满脸通红地在教室里手舞足蹈起来。被老师的情绪感染,我们心中对共产党、对毛主席的崇敬热爱之情,像烈火一样,一下被点燃了。

也许是因为张老师把学校管理得太好,书又教得出色,这样的人,还应该再增加点担子吧,上级领导除了让他当校长、继续教书之外,又任命他担任了村主任一职。

那时候,不知道老师村主任工作做得怎样,我只知道,老师把我们这一届送到初中之后,他就被调到供销社当主任去了。从此,老师告别了教师生涯,不再教书。八十年代末的供销社,是人人向往的单位。张老师在主任的位子上依然干得跟他教书一样好,不久又被调到其他的乡镇,继续担任供销社主任的工作。

没有想到,仅仅几年的时间,供销社的形势便急转直下,并很快解体,单位职工纷纷下岗,就连做主任的张老师也没能幸免。

张老师,这位校长、教师做得风生水起,村主任做得有声有色、供销社领导业绩突出的风云人物,最后却丢了饭碗。

境遇一落千丈的张老师,一度到了潦倒的境地。好在,他很快振作起来,在老家发展酿酒事业。如今,他们家酿的酒在县内外开了数家门店。张老师在集镇的一家店里,亲自做销售。看到勇敢迎接命运挑战的张老师,我又一次在心里想,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的!

可谁又能料到,平日里感冒就极少发生的张老师,会在一个无人知晓的时间,倒下了呢!

唉!惟愿我的老师一路走好。我相信,我的老师即使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开启一段精彩的人生![1]

作者简介

邓贵环,湖北秭归屈原故里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