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邓牧 (1247年~1306年),中國宋末元初思想家。字牧心,自称三教外人,又号九锁山人,世称文行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家世贫寒,南宋亡,遍游名山大川,其身世史无详载。据《洞霄图志》中的《邓文行先生传》记载,邓牧少年时,喜读《庄子》、《列子》等先秦诸子典籍,崇尚古代学者。邓牧虽出身贫寒,但为人清高孤傲,不附权贵,淡泊名利。宋亡后,刚过而立之年的邓牧拒不入仕新朝,与当时的民族志士谢翱、周密等人相来往,同时和一些道士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元大德三年(1299年),邓牧到余杭大涤山中的洞霄宫隐居。大德九年,元廷鉴于邓牧的名声,派玄教大师吴全节亲至洞霄宫请其出山做官,被邓牧严词拒绝。

隐居期间,邓牧曾和冲霄观道士孟宗玉编辑了《洞霄图志》和《洞霄诗集》二书,详细记载了该地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及游览、酬答诗篇。又作传世名作《伯牙琴》。该书是邓牧的诗文集,原作一卷,有诗文六十余篇。在编《四库全书》时,仅存文三十一篇,诗十三首。邓牧在《君道》、《吏道》二篇政论文中,大胆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指出皇帝是最大的剥削者和掠夺者,在暴君与酷吏的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起来斗争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其思想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有较大影响,成为黄宗羲民主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

邓牧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作为批判黑暗社会的武器,从而发展了先秦道家"异端"思想的一面。他淡泊名利,遍游名山。终身不仕不娶。

邓牧
出生 (1246-04-27)1246年4月27日
浙江杭州
逝世 1306年11月3日(1306-11-03)(60歲)
国籍 中国
职业 思想家
知名作品 《伯牙琴》《洞霄图志》

目录

人物生平

邓牧(1246-1306),宋末元初道家学者。字牧心,号文行,又号九锁山人,世称"文行先生",南宋末年至元朝前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多仿古作。及壮,视名利薄之,遍游方外,历览名山。逢寓止,辄杜门危坐,昼夜唯一食。" 可见邓牧少年时,喜读 《庄子》、《列子》 等先秦道家诸子典籍,崇尚古代道家学者。他自己在《逆旅壁记》 中也说:"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虽不敢谓尽古人能解,然游公卿,莫不倒屣;行乡里,莫敢不下车(出自老子典故,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因其对理学、佛教、道教均持反对态度,故又自号"三教外人"。

宋亡,终身不仕、不娶,及壮,自号三教(儒教、佛教、道教)外人,又号九鉴山人,人称文行先生,淡泊名利,遍游名山。常闭门静坐,每日用饭一次。德佑元年(1275)至余杭洞霄宫,友人住山沈介石为建白鹿山房石室居住,匾曰空屋,旁植梅竹,和五松相间。平时不着布衣,以楮纸作服,常去超然馆静坐,有时竟数月不出,与里人叶林为至交。元元贞二年,王修竹延至山阴陶山书院。大德三年,入余杭洞霄,四方名胜多求其文。元大德九年(1305),朝廷派玄教大师吴全节请牧出山,断然拒绝。与南宋遗民谢翱、周密等友善,来往甚密,为翱作传,为密作《蜡屐集序》。十年卒,年六十。

主要作品

著有《洞霄宫志》、《洞霄图志》、《大涤洞天记》、《游山志》、《杂文稿》等传世。精于道家思想,生前尝自编诗文六十余篇为《伯牙琴》,滔滔清辨而不失修洁,非晚宋诸人所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伯牙琴》一卷补遗一卷,有清抄本、《知不足斋丛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标点本,1981年修订重印本。《全宋诗》卷三六八五录其诗十三首。事迹见《伯牙琴》卷首《邓文行先生传》。

后世影响

在自编诗文集《伯牙琴》的《君道》、《吏道》等篇中,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武器,猛烈抨击封建君主统治是"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夺人之所好,取人之所争"、"竭天下之财以自奉";认为战乱的原因在于:"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憧憬大同世界,以为"欲为尧舜,莫若使天下人无乐为君;欲为秦,莫若勿怪盗贼之争天下。"幻想出现"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君民间相安无事"的社会。这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对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有一定影响。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