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邓晓华(厦大教授)

邓晓华
图片来自福建工程学校网

邓晓华,男,出生于1957年2月,福建连城人。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师从著名语言学家严学宭教授。

厦门大学语言学学科、民族学学科、考古学科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1987年起在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任教,其间曾历任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人类博物馆副馆长。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邓晓华

民 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连城

出生日期:1957年2月

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学历:博士

职 业:人类学家、语言学家

国 籍:中国

人物介绍

邓晓华,出生于1957年2月,福建连城人。厦门大学教授,博士,中国人类学学会秘书长,福建省文化名家(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

厦门大学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厦门大学语言学学科、民族学学科、考古学科博士生导师。

福建工程学院“苍霞杰出学者”特聘教授。

教育经历

  1. 1978. 05-1880.02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77级中文专业;
  2. 1987年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语言学家严学宭教授。
  3. 后于华中科技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74年至1977年,上山下乡知青。1980年任福建省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今龙岩学院)讲师, 1987年起在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任教,其间历任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1994-2004),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副馆长(2000-2006)。2017年9月27日,受聘担任福建工程学院“苍霞杰出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领域

比较语言学、汉语方言学、人类学、族群关系与族群理论、文化遗产研究、博物馆学。

国外工作经历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教授 (2000.8 - 2001.9)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1.10 - 2003.9)

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系访问学者(2007.1 - 2007.3)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系访问教授(2009.1-2009.4)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教授(2011.12-2012.6)

学术兼职

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

中国民族学会理事,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汉民族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1]

科研项目

《多学科视角下的南岛语族的起源与形成研究》,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华南方民族的起源及形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5-2009,因项目成果突出,获国家社科规划办免于鉴定结项),首席专家。

台湾原住民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1-2016)。项目负责人。在研。

“汉藏语系谱系分类及其时间深度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0-2013)。项目负责人。在研。

“汉语方言与语言接触理论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基于汉藏语同源词数据库的语言数理分类及语言年代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汉语方言研究与语言演变理论的建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土楼客家人的生存技术专题虚拟博物馆”(科技部项目)。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人类学数字博物馆”(教育部项目)。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海峡西岸河口区域城乡开发与海洋永续利用的模式研究”(福建省软科学重点项目)。项目主持人,在研。

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福建省社科重大项目)。项目主持人,在研。

“福建族群关系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方言的分类研究”(福建省教育厅)。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中国南方濒危语言研究”(香港政府CERG)。王士元院士主持,本人为重要成员。已结项。

“汉语在亚洲语言中的地位”(香港政府CERG)。王士元院士主持,本人为重要成员。已结项。

“中国人的来源”(台湾中央研究院主题研究计划)。王士元、王明珂先生主持,本人为重要成员。已结项。

国际研究项目

1989~1995年参加美国斯坦福大学Arthur P.Wolf和台湾中研院庄英章主持“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比较研究”

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三尾裕子“福建民间信仰研究”

东京都立大学佐佐木宏干的“福建民间宗教研究”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横山广子主持“中国周边民族及国家的人类学”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田村克己教授合作研究课题“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族群关系的研究——以东南中国的民族关系为例”。

代表性成果

论文发表

  1. COGNITIVE MODELS OBTAINED BY STUDYING BODY-PART NAMES OF HAKKA AND SHE,《JOURA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2013年06月
  2. 论壮侗语和南岛语的发生学关系,《语言研究》,2011年10月
  3. 对中国南部地区的濒危语言的消亡时间、速度和方向的模仿预测,《文化认同与语言焦虑》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2009年10月
  4. 壮侗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时间深度,《中国语文》,2007年11月
  5. 客家的来源---兼论客畲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2006年07月
  6. 闽客方言一些核心词的“本字”的来源,《语言研究》,2006,第一期,2006年03月
  7. 《论客家话》,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主编《语言暨语言学》专刊2005(3),2005年12月
  8. 中国境内的语言关系与语言分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全国社科规划办主编,2005年11月
  9. Lineage Society and Folk Religion ,Asian Studies Reports Series,No.5,2005年03月
  10. 客家话跟畲语、苗瑶语和壮侗语的关系,《人类学论丛,第2辑》,黄山书社出版,2004年10月
  11. 福建族群关系的比较研究,周大鸣编〈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12. 苗瑶语族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中国语文》2003,3期,福建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003年07月
  13. 藏缅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分析,《民族语文》,福建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003年06月
  14. 古闽客方言的来源及其历史层次问题,《古汉语研究》,2003年06月
  15. 《试论南中国汉人及汉语的来源》,《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调查报告》26卷,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主办。国际权威刊物。,2001年06月

专著发表

  1. 《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中华书局,2009年07月,学术专著
  2. 《汉语方言研究与语言演变理论的建构》,香港霭明出版社,2004年12月,学术专著
  3. 《中国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08月,学术专著
  4. 《语言、族群与演化——语言人类学的传统与超越》,商务印书馆,2019年01月。

获奖专利发明

  1. 《藏缅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分析》,省部级科研奖,2005年11月,福建省政府,等级:3
  2. 《中国数字科技馆-客家土楼》,国家级科研奖,2007年12月,获联合国2007世界信息峰会大奖,等级:1
  3. 藏缅语族语言的分类及形成,省部级科研奖,2006年10月,国家民委,等级:3
  4. 《苗瑶语族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省部级科研奖,2005年11月,福建省政府,等级:2
  5. 《壮侗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时间深度》,省部级科研奖,2009年11月,福建省政府,等级:2
  6. 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省部级科研奖,2011年10月,福建省政府社科优秀,等级:3
  7. 《壮侗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时间深度》《中国语文》2007,6期,国家级科研奖,2009年08月,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级: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