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遵義市播州區第十四小學

來自 花瓣網 的圖片

遵義市播州區第十四小學秀美黔北遵義有一小鎮,名曰龍坑。小鎮跨遵南通衢之大道,扼杭瑞樞紐之要津,山川毓秀,人文深厚。小鎮有一石牌坊,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題額鐫刻着「樂善好施」四個大字。集人文和藝術價值於一身的石牌坊激勵着龍坑人世代相傳,以此為訓。

目錄

學校簡介

石牌坊不遠處,有一所百年歷史的村級小學——龍坑小學。據史料記載:龍坑小學創建於1908年,校址在石碼(現大土村),舊稱學堂。1912年在共產黨人張進賢和張開中兩位同志的組織下,學堂遷到龍坑街上。1933年張進賢校長帶領鄉里和教師將福元寺廟木料拆建成12間教室的教學樓,就讀學生達到200多人,取名龍坑鄉國民小學。解放後,更名為龍坑小學。1989年國家撥款3.8萬元,龍坑鄉民集資13萬元,新建二樓一底的磚混教學樓一棟,建築面積950平方米,能容納學生400多人。

教育教學

宋明懷、譙大炎、陳世權、塗傳德等歷代龍坑教育人,為了學生成人成才,他們甘於清貧,耐住寂寞,和學生一起和諧共進,以「勤勉創新,百年樹人」來率先垂範。紮根課堂,不斷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提煉先進辦學思想。培養了劉榮典、譙立東、塗佳明、張德軍、陳祖賢、蔡永亮等一代代龍坑人走出去,為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在教育教學上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各種活動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家長的認可。一塊塊金燦燦的獎牌,見證了每一位龍坑教育人辛勤的汗水,也展示了一個不斷開拓進取的龍坑小學!

習近平新時代,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全面實施教育均衡發展的春風吹遍全國,南部新區管委會積極響應,2017年3月選址遵南大道龍五路修建龍坑小學。

一年半的時間,紅色外牆,暗灰色屋頂,融合遵義會議會址紅色文化元素,彰顯遵義地域文化特色,中式傳統建築風味十足的校園展示在世人眼前。

育人環境

學校總投資約九千萬元,占地32畝,總建築面積19524平方米,教學樓、綜合樓、食堂、運動場、地下車庫等配套設施完善。現代化教學設施:計算機教室、舞蹈教室、儀器室、實驗室、圖書室、音美教室、錄播教室、會議室等一應俱全,可滿足24個班級,1000餘名學生入學。

2018年8月,龍坑小學遷入新校園開始辦學,共開設17個教學班,近800學生,大大緩解了區域適齡兒童入學的困難。

2019年1月,南部新區撤併建,我們又回到播州區的懷抱,並更名為播州區第十四小學。

育人理念

播州區第十四小學聚底蘊於傳承,融積澱促發展。學校以「喚醒師生向善向上的內在力量」為育人理念,以「為兒童未來發展負責」為辦學宗旨。崇尚「樂善好義、積善成德」的校訓為激勵,引導師生以「善言善行,見義善為」校風[1]為行動指南,營造文雅有序,積極向上的校園風氣。

徜徉校園,正如穿行在書林與畫卷中。每一個清晨,與太陽和共和國的旗幟一同升起的是每一個人心中的神聖與莊嚴。打開校園的每一扇門,學子們走進的是一座座寶庫,一座座殿堂。每一處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每一處都承載着龍坑人怡情、養性、厚德的良好願望。在這裡,生活的學子是幸福的,在這裡,學習的孩子是自豪的,滴滴雨露綻開滿園春色,校園這邊獨好!

一百多年的光榮與夢想,一百多年的奮鬥與追求。這是一片湘川培英的沃土,新生中孕育着無限的希望,憧憬着美好的未來;這是一座凝重厚實的學苑,成長時傳承着人類的文明,撒播着科學的精神;這是一處產生思想的殿堂,希望里綻放着生命的光芒,高揚着人文的旗幟!這裡是一方大地,撒滿陽光,把希望的種子播撒;這是一首奮進的歌,朝氣蓬勃,欣欣向榮;這是一艘啟錨揚帆的航船,滿載莘莘學子,駛向知識的海洋。

教育是民生之本,承擔着家庭對孩子的期望,更體現着國家對人才的培養。如今的龍坑小學,正以嶄新的發展思路,通過極具人文情懷的管理方式,科學務實的教育理念,傳承與創新的發展思維,積極向上的精神引領和務實有效的教育教學[2]實踐活動,不斷激勵師生走向自我的完美,希望讓校園成為師生健康幸福、共同成長樂園。

正如校歌《我心向善》所述:給每一片綠葉燦爛的笑臉,給每一縷陽光真誠的諾言,讓更多的龍坑學子在多彩校園裡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 校風建設主要是靠自我約束,搜狐博客,2010-03-13
  2. 環境教育教學內容設計,搜狐,20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