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道托鎮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中部,總面積86.46平方公里,資源豐富,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形成了烤煙、桑蠶、林果、畜牧、藥材、蔬菜六大支柱產業。

目錄

沿革

相傳明朝中葉,相姓自相家莊遷此成村,後黃姓來居,村民臨道設店,取名道托店,民國初年簡稱道托。道托鎮原先為道托區,1985年撤區設鄉,將道托區改為道托鄉。

鄉鎮簡介

道托鄉位於沂水縣城以北8公里處,鎮政府駐地距縣城13公里。道托鎮東與莒縣相鄰,西南與沂城街道接壤,西與諸葛鎮相依,北與高橋鎮毗連。總面積86.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4萬畝,轄45個行政村,1.1萬戶,3.9萬口人。西部、東南部為丘陵,東部多為平原。沐河、住龍河、餘糧河、道托河四條主要河流流經鄉境,建小(一)型水庫1座(塔坡水庫),小(二)型水庫四座(胡家莊水庫、西道托水庫、橫嶺水庫、桌子石水庫)。東紅公路縱貫鄉境中部,與新拓寬的道莒路、道武路形成"十"字交通框架,戶戶通電,村村通路、通程控電話,6000戶安裝了有線電視。種植業以小麥、花生、黃煙、桑蠶、蔬菜、林果、藥材為主。礦產資源主要有黃金礦、赤礦、石榴籽石、石灰石、海綠石等。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黃金礦、赤鐵礦、石榴籽石、安山玢岩、石灰石、海綠石等,其中鐵礦石、角閃岩、安山玢岩、金礦等儲量達5000萬噸以上。

農產品資源

境內農產品資源豐富,現代農業已形成優質黃煙、畜牧養殖、楊樹豐產林、瓜菜、桑蠶、林果、中藥材等七大基地。

旅遊資源

牛心聖母山位於鄉駐地東南7公里處。因牛心村90%以上的群眾信奉天主教,為沂蒙地區最早、也是最大的天主教徒活動場所之一。有聖母堂、天主教堂和耶穌殉難"十四處"等,每年5月13日來自北京、天津、大連等全國各地的天主教徒都到此地教堂朝拜。

牛心聖母山

牛心官莊天主教會有着100多年的歷史。牛心官莊地處沂水城東北方向12公里處,交通便利,環境幽雅,1901年前後,德籍文神父到沂水城傳教,該村村民被天主教會慈善事業所吸引,領洗進教者不斷增多,後在會長侯蘭帶領下全村村民都領洗進教。起初的教堂是5間草房。後教會在村南1.5公里處的牛心山上修建了聖母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又在村中央修建了氣勢宏偉的天主堂、教堂及所屬房屋,開辦修女院,開設西醫藥房,講道學堂,修建廚房、宿舍等,興辦小學。光緒後期,牛心堂區已成為沂水縣繼王莊堂區之後的第二大堂區,先後有7名外籍神父主持教務。進入民國,連年戰亂,局勢緊張,外國神父相繼撤走,教務活動由中國神父負責。1958年,天主堂和聖母堂被毀,教務活動直到1978年才逐漸恢復。1988年,重建聖母堂3間。天主堂也得以重建,教堂8間,配房13間。1993年,教區又籌資重建了大型露天"十四處"。2004年5月重建了山頂聖母大殿,長24米、寬12米、高33米,配房5間。牛心村是臨沂教區遠近聞名的教友村,又是修女聖召的搖籃,修女們大都服務於江蘇、浙江、江西等省教會。天主教臨沂教區教會公墓就設在聖母山上。經過多年植樹種花,綠化了聖母山。如今一條蜿蜒盤旋的山路直通聖母堂,路兩旁大型"十四處"芳草點綴。

特產

布玩具工藝品為道托鎮的特色產品。該地婦女用絨布、花線等手工精心繡制而成的布玩具工藝品,主要品種有繡球、布老虎、香荷包、虎頭帽、花鞋墊及各類花卉、動物等。其形態各異,色彩鮮艷、鄉土味濃郁。在2005年12月首屆山東省民間手工藝製作大師評選中,道托鎮的解祥芳獲得布玩具類"民間手工藝製作藝術家"稱號。

文化

道托鎮民間文藝歷史悠久,民歌流傳很廣,內容豐富,著名的民歌有《沂蒙山小調》等,吹奏樂器主要有大喇叭、嗩吶、笛子、配有小鑼、小鼓、小釵。舞蹈種類較多,主要有秧歌、踩高蹺、獅子舞,以春節期間最為活躍。

經濟建設

道托鎮特色農業風情

農業結構調整方面,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培植起了烤煙、桑蠶、林果、畜牧養殖四大支柱產業,烤煙面積每年穩定在5000畝以上,年收購中上等煙葉120萬斤以上,桑園面積達3000畝,年收購鮮繭10萬公斤;桃、梨、蘋果、葡萄等林果面積達8000多畝;畜牧養殖以養豬、肉食雞及大牲畜為主,每年可出欄生豬3萬頭,出欄肉食雞80萬隻。新發展起了大棚蔬菜、大棚花卉、中藥材種植等高效農業。

道托鎮圍繞建設農工結合型特色鄉鎮這一目標,大力推進"生態立鄉,工業強鄉"戰略,積極發揮勞動力資源和農產品資源豐富、閒置場地多的優勢,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把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結合起來,採取資源招商、以商招商等辦法,引進能夠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鄉財政收入的項目,先後引進了液壓機械、鋼管加工、精密鑄造、中藥材加工、畜禽加工、假髮加工、食品、製鞋、製革、化工、建築材料、環保材料、加油站等13個項目。2005年,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6800萬元,全鄉投資過1000萬元的企業3家,過500萬的企業6家,過300萬的企業6家,個體工商戶發展到500多戶,初步形成了鎮駐地東紅公路兩側以加工業為主的"工業長廊"。

道托鎮林下食用菌培植主要分布在後官莊和石嶺兩個村,後官莊培植點由該村村民王偉創辦,位於餘糧河後官莊段兩側,主要栽培香菇和木耳,已發展香菇4畝,木耳5畝;石嶺培植點由該村村民張在京投資30餘萬元創辦,主要栽培木耳,培植面積達到25畝。兩處培植點充分利用速生楊樹林地較為穩定、風速小且相對溫度低於林外的小氣候,在林地上整畦,建立食用菌示範點。所培植的木耳每畝產量能達到800餘斤,市場價格穩定在30元∕斤,畝收入可達2.4萬元。香菇每畝產量可達1萬斤,市場批發價為3.5元∕斤,畝收入可達3.5萬元。

香菇屬於低溫和變溫結實性菌類,生長期為4-10月份, 5℃-28℃為生長溫度,最適宜溫度為24℃。正常投入產出可達1:3-5,相對於其他作物,周期更短,見效更快,市場供不應求。該香菇培植操作過程簡單,可以在1戶之內獨立完成,出菇棚可直接利用樹木行距,在樹行內建造寬1米、長不超過50米、高不超過1米的地上拱棚,為香菇栽培提供生長空間和陰涼潮濕的栽培環境。與其它露地栽培作物相比,更容易進行溫室調控和避免自然災害的危害,栽培利用的原料也是鋸末、麥麩等農產品下腳料,價格低廉且來源廣泛。

林菌結合型林下經濟模式不但能充分利用林間閒置土地資源使林地增值,而且菌類栽培料又作為林地肥料,增加了林地肥力,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探索出的一條新路,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

招商引資

「三引一促」釋放新活力。圍繞產業轉調升級,突出抓好招大、引強、選優,重點推進續建項目個,新引進項目個,其中過億元項目個,實際到位資金億元,引進項目總體呈現規模大、動能新、模式好、綠色化等特點。全年引進A類創業人才1人,B類創業、B類創新人才4人,與淮海工學校、山東科技大學等眾多高校開展人才交流合作洽談會。

傳統動能實現新提升。按照「優二進三」的總體思路,分類提升機械、化工、建材、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加快企業「二次創業」,實施重點技改項目7個,完成技改投資3.6億元,新增規模以上企業3家。

現代服務業呈現新格局。在韓家曲一帶打造現代物流綜合產業園區,現已入駐物流企業8家,掛靠車輛800餘輛,全年新增車輛150輛,完成噸位數1800噸,重點推進盛坤連鎖項目,列為省「司機之家」建設試點項目之一。鄉村旅遊穩步推進,確立了「農文旅」結合的發展思路,全力打造石門山生態旅遊項目,重點引進投資過億元的鳴作連鎖中餐廳,怡情城市菜園新增有機草莓採摘大棚9個,全年培植個人電子商務店鋪155家,新報服務業項目14個。

城鎮建設

以「美麗發展」為核心理念,積極爭創省級衛生鄉鎮,改善人居環境。圍繞「生產美」,完成礦區復墾1600畝,突出抓好尾礦砂綜合利用,清理取締「小散亂污」企業6家,對於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堅決執行「兩斷三清」。圍繞「生態美」,突出抓好環保突出問題治理攻堅和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狠抓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全面落實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工作。圍繞「生活美」,完成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30,重點打造美麗鄉村示範樣板村5個,申報省級示範村1個;全力啟動道托棚戶區改造工程,以及下村社區拆建項目;完成農村無害化廁所改造戶,全鎮農戶改廁率達到以上,硬化戶戶通道路萬平方米,硬化率達到。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事業不斷完善,設有衛生院一處,實行了村級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設有中學1處,小學15處;投資150萬元建成了花園式的敬老院;全鄉計劃生育率達到99.6%,2002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鄉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納入制度化、規範化管理,自1995年起連續7年被市委評為"先進單位"。

教育事業

加大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實施了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先後投資89萬元,新建校舍80間,維修校舍15間,改造面積2208平方米。救助貧困學生166人,發放救助金5.5萬元。2005年,全鄉共有初級中學1處,小學7處,共有在校生3887人,有公辦教師268人,小學無輟學兒童,初中輟學率控制在1.29%以內。中小學入學率和鞏固率一直保持在100%。

設衛生院一處,一體化衛生室16處,鄉醫45人,鄉衛生院在完成醫院改貌後,自1996年以來配備了大量現代化醫療設備,達到了國家一級乙等水平。2005年全院有專業人員22人,年就診病人10萬人次,業務收入161萬元。

計生工作

計劃生育完善了依法管理機制,村民自治機制,宣傳教育機制,優質服務機制,突出重點,完善了計劃生育協會。組織育齡婦女健康查體15000人次,對573名人口計劃人員建立了優生保健檔案,孕期保健率達95%以上,對442對夫婦進行了優生培訓。2005年全鄉計劃生育率99.1%,人口自然增長率5.87‰,女性初婚晚婚率為94.2%.

生活條件

充分發揮鎮駐地近城優勢,大力盤活閒置場地和存量土地,加快小城鎮開發建設,完成了鎮駐地東紅公路兩側2萬平方米的工商業項目開發和小遊園建設,提升了小城鎮建設檔次水平,進一步完善了小城鎮建設管理制度。積極爭取實施了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完成了天台嶺4300畝和黃旺嶺2900畝的土地整理工程,治理小流域面積4.4平方公里。開工水利工程230處,改善灌溉面積8000畝。完成了橫嶺、中道托、大黃旺3個村的人畜飲水解困工程。共完成道路硬化41.6公里,完善了維護管理措施,使36個村實現了"村村通"硬化路,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為民服務

2005年按照縣委縣政府構建縣、鎮、村三級為民服務網絡的要求,黨委政府進一步強化為民服務機制,結合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將各職能部門的為民服務事項進行統合,在全縣率先建立了為民服務大廳。

鎮黨委政府成立了由政府鎮長任組長的為民服務大廳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10人組成的專職工作人員隊伍,制定了《道托鄉為民服務工作制度》、《為民服務工作指南》和《代辦員職責》,規範了《為民服務工作程序》和《文明服務用語》。投資5萬元完善了服務大廳的辦公設施,安排民政、土地、鄉建、農業、經貿、計生、經管、勞動等11個部門進駐辦公,並設立了辦事窗口,遵循"快捷高效、陽光服務"的原則,為群眾提供民政優撫、土地管理、村鎮建設、農業諮詢、招商引資、計生服務、公章管理、勞動保障等方面的服務,對受理事項實行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務。通過層層召開會議、包村幹部下村宣講、印發宣傳單等形式,將為民服務大廳工作的內容、項目、程序以及服務範圍、聯繫電話等進行了公開宣傳。同時,在43個行政村建立了為民服務室,配齊了43名服務大廳服務代理員,接受村民對綜合事務、農業技術、市場信息等方面的諮詢,群眾需要到鎮辦理的黨團組織關係轉接、戶口遷移、婚育證明、建房審批、困難補助申請等事項,可由村代理員全程代為辦理,形成了完善的便民網絡。為暢通村情民意反映渠道,使各項工作置於群眾的評判之下,在全鎮實行了"兩卡一箱一熱線"制度。"兩卡"即民情信息反饋卡、村務管理群眾評判卡。反饋卡由村在年初向每家每戶發放一次,群眾可隨時填寫、投送。評判卡每半年發放一次,由鎮裡結合半年、全年考核組織評判;"一箱"即民情反饋箱,每村設立一個,由工作片黨建助理員負責管理,鎮黨委設立一個,由黨委辦公室負責管理,用於收集群眾的社情民意調查卡和其它反映民情的資料;"一熱線"即民情反饋熱線,鎮黨委政府向社會公開熱線電話2331108,方便群眾及時快捷的反映社情民意。確定每月的6日、16日、26日為全鄉統一"議政日"、"公開日"、"解答日",接受群眾的監督和質詢,集中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並對各村財務實行了委託代理制,做到帳目、資金、合同、公章"四代理",財務制度、票據審核、財務公開、財務建檔"四統一",加大對村務、財務的公開力度和監管力度,切實保障農民的知情權、監督權,真正達到了親民便民利民的目的,促進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的開展,搭建了為民辦事的農村發展新平台。

廉政建設

認真抓好了黨員先進性教育和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了"三級聯創"和"千村幫扶"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2005年,全鎮43個農村黨支部全部達到"五個好黨組織",23個鄉鎮站所全部達到"群眾滿意的鄉鎮站所"。43個村全部配備了農村黨員遠程教育設備,進一步提高了基層黨組織領導新時期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服務群眾的能力。並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站點的宣傳作用,開展了基層幹部教育培訓工作,積極推進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農村"兩委"班子凝聚力、戰鬥力進一步增強。

平安建設

2004年在全縣率先建立了在黨委統一領導下,整合現有資源,將有關部門的職能進行綜合發揮,協調各部門密切配合,多方聯動,主動出擊,形成的集打、防、管、控為一體的平安鄉鎮建設指揮中心。

平安鄉鎮建設指揮中心實行黨委書記牽頭,分管副書記具體負責,鄉紀委、武裝部、綜治辦、派出所、安全辦、信訪辦、法庭、司法所等部門組成聯合辦事機構,在各工作片設立治安責任區,在各村設立平安創建辦公室,形成了鄉、工作片、村莊三級創安組織網絡。並成立了30人的民兵應急分隊和15人的專職治安巡邏隊,增強了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調解中心由司法所、信訪辦、經管站、計生辦、土地鄉建辦、地稅分局、國稅分局、工商所、派出所、法庭等職能部門聯合組成,服從鄉平安建設指揮中心的統一領導,分管書記任主任,分管副鎮長、綜治辦主任、司法所長任副主任。在村莊建立了以村治保調解主任為聯絡員、村民小組長和村計生專職主任為信息員的三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組織網絡。兩個中心建立專門辦公區,專人24小時晝夜值班,辦公設施齊全,各職能部門實行聯合辦公。

建立健全了以站崗巡邏為主的治安防範、以不安定因素排查調處為主的監督控制和以指揮調度為主的協調處置三個網絡,完善了嚴打整治、管控、排調、督查四項工作機制。同時,在工作中實行了"四集中、兩統一、一流程"。"四集中",就是信息集中處理、人員集中調度、設施集中整合、一條龍集中辦公。"兩統一",就是由指揮中心統一進行任務分流及指揮處警,統一協調各職能部門解決問題。"一流程",就是中心各項工作及任務實行一個門口受理、一個流程處結,形成了"信息篩選確定-----領導簽批處置意見-----發出指令-----相關職能部門行動-----結果處置反饋-----記錄存檔"環環相扣的一個系統,並於每月的1日、10日、20日實行零報告制度。建立了內部聯網的平安建設網站,搭建了平安創建信息處理平台,加強了對不穩定因素、重點人物和各類案件的信息監控處理,確保了黨委政府對有關職能部門的指揮協調,使"兩個中心"充分發揮了維護社會治安、化解矛盾糾紛、處置突發事件和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四種作用,在全鎮建立起了矛盾糾紛預警機制和調解機制,打牢了基層創安聯防工作根基,"兩個中心"成立以來,解決群眾的求助、投訴、舉報等160件,調處案件120起,調處成功率100%,達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信息提前獲知,矛盾提前化解"的目的,實現了"以發展保穩定,以穩定促發展"的工作目標。

精神文明

制定和完善了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規劃;健全組織,成立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設立文明辦;健全了工作目標、檢查考核等規章制度。狠抓貫徹落實,大力開展了"文明一條街"和"文明小城鎮"創建活動,強化了以"文明村""美在農家""十星級文明戶"為重點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

貧困救助

建立了"兩個保障機制、一個保險機制"。建立了貧困學生救助機制,對考上大學的特困生,給予1000-3000元的救助;對特困中小學生免費義務教育;建立了90歲以上老人長壽補貼和建國前老黨員補助機制,對全鎮73名90歲以上老人每年補助240元,每年對100名建國前老黨員發放補助32480元,百歲以上老人每月補助120元;建立完善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機制,2005年參保率達到90%。按時足額發放優撫金、優待金、救濟資金、老年人長壽補貼等77.7326萬元。搞好農村底保、社會困難戶及殘疾人的調查摸底,全鎮共有230人享受低保待遇,社會困難戶248戶、365人,殘疾人共335人,分散供養五保老人124人,集中供養五保老人30人,為3名殘疾兒童申請助學基金9000元,為6名白內障患者實行免費手術,為2名下肢傷殘者爭取了兵工鞋2雙。圓滿完成了敬老院的擴建改造及59名革命傷殘軍人的證件換發工作。

獲得榮譽

2005年先後榮獲省級"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基層單位",市級"平安臨沂建設先進鄉鎮(街道)"、"全市離休退休幹部先進集體"、"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鄉鎮(街道)"、"全市安全生產先進單位"、"臨沂市團建先進鄉鎮",縣級"平安沂水建設先進鄉鎮"、"信訪工作先進鄉鎮"、"精神文明工作先進鄉鎮"、"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責任考核一等獎"、"招商引資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