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邏輯實證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 又稱「邏輯經驗主義」。現代西方最有影響的哲學思潮之一。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包括以石里克、卡爾納普為代表的維也納學派,以萊欣巴赫為首的柏林學派,以塔斯基為代表的里沃夫—華沙學派以及艾耶爾等具有與維也納學派相似理論的哲學家。基本特徵是把數理邏輯方法與傳統的實證主義、經驗主義結合起來,主要目標是取消「形而上學」和建立一種科學哲學。邏輯實證主義認為有意義的命題只有兩類:一類是經驗科學命題,它可以由經驗證實;一類是形式科學(數學和邏輯)命題,它們可以通過邏輯演算檢驗。經驗證實原則是邏輯經驗主義的基石,它可表述為:除邏輯命題(分析命題)外,任何命題只有表述經驗、能被證實或證偽才有意義。「形而上學」問題,既不是分析命題,也不是經驗命題,因而是毫無意義可言的「虛假問題」,應當從科學中清洗出去。形而上學問題的產生是「亂用語言」所致,因此消除它的方法是語言邏輯分析方法。邏輯實證主義聲稱要把哲學從形而上學中解放出來,把提供一種語言邏輯分析的方法,闡明概念和命題、特別是科學命題的意義,作為自己哲學的任務。

目錄

內容簡介

邏輯實證主義是藉助現代邏輯對語言進行形式分析並試圖建立起一個形式化的人工語言以及系統理論,以便於更好地進行科學概念和科學陳述的重新構造。它是經驗主義的代表。

觀點

邏輯實證主義的基本觀點大體可概括:①把哲學的任務歸結為對知識進行邏輯分析,特別是對科學語言進行分析。②堅持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分,強調通過對語言的邏輯分析以消滅形而上學。③強調一切綜合命題都以經驗為基礎,提出可證實性或可檢驗性和可確認性原則。④主張物理語言是科學的普遍語言,試圖把一切經驗科學還原為物理科學,實現科學的統一。

邏輯實證主義的中心問題是意義問題以及通過意義劃分科學和形而上學的界限。他們的綱領:捍衛科學而拒絕形而上學。

邏輯實證主義,它是分析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奧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爾納普(Rudolf Carnap,1891~1970)為代表的維也納學派。該派的主要成員還有紐拉特、魏斯曼、費格爾、克拉夫特(前期)、弗蘭克以及英國的艾耶爾等。1929年卡爾納普等人的《維也納學派:科學的世界觀》的發表,標誌着該派的正式形成。邏輯實證主義是傳統的經驗主義和邏輯分析方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思想淵源於休謨哲學、實證主義、馬赫主義和邏輯原子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和邏輯經驗主義有很多聯繫和類似之處,最好不要將兩者簡單地混同起來。兩者發展歷程不同,代表人物不同。邏輯實證主義堅持反科學實在論、可證實性,主張用現象主義語言建立統一的科學,反對科學解釋。邏輯經驗主義堅持科學實在論、可檢驗性,主張用物理語言建立統一的科學,支持科學解釋。

發展和消亡

20世紀30年代末,隨着維也納學派的解體,作為一個學派的邏輯實證主義也就分化瓦解了,該派所倡導的邏輯實證主義精神仍繼續存在。二戰後,邏輯實證主義的中心轉到了美國,以蒯因為代表的邏輯實用主義就是在批判邏輯實證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的。

但是上個世紀70年代, 邏輯實證主義運動消亡了(「Logical positivism, then, is dead」, 見《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 [1] 第五章開始)。奎因的論文 [3] 被認為是邏輯實證主義失敗的標識。可證實原則的本身既不是分析命題,又不能被經驗證實;那根據可證實原則,它就是沒有意義的。邏輯實證主義的可證實原則是自我挫敗的[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