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逸仙湖公園位於中山市石岐區繁華的中心商業地帶,公園東鄰湖濱路,南倚煙墩山[1]。公園的前身是一片農田和水塘。1959年,由中山當地的幹部群眾義務勞動開挖而成,所以又被稱為「人工湖公園」。1988年,市政府投資近300萬元對公園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造,為了紀念一代偉人孫中山,就把「人工湖公園」更名為逸仙湖公園。

中文名: 逸仙湖公園

地理位置: 中山市石岐區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原 名: 人工湖公園

目錄

逸仙湖公園由來及發展史

逸仙湖公園的形成有一個發展過程。昔日,員峰村耕地與大墩村耕地交界處曾做過幹部小農場。1959年反右傾政治運動中,縣鎮幹部晚上搞運動,白天勞動。上級向員峰征地300畝,幹部分段按施工員指導挖泥三、四米深,由於底層蚝殼多,割傷手腳速度慢,石岐廠企職工和縣屬駐岐單位人員也有分派任務。經過奮戰,終於挖了160畝湖,基面種了樹,也建了一些連湖小橋和小亭,名稱叫做人工湖,隸屬園林管理處,當時,按160畝水面面積交售塘魚任務,曾堯擔任養魚師傅,人工湖還兼營金魚、樹苗、盆景和花牌、花匾、花束、花圈;70年代,增建了漣漪酒家。雖是有些遊客,但卻是冷冷清清。

1988年,為了紀念偉人孫中山,人工湖改稱逸仙湖公園,增加了景點,完善了設施,始有生機,每年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

跨入90年代,中山的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算起來200多萬人,來中山旅遊的境外人士和回鄉探親訪友的人數大增,加上實行雙休日、長假期,更為主要的,市內旅遊景點紛紛開業並大做宣傳廣告,與旅遊團掛鈎,求生存、求發展,力爭分一杯羹。而逸仙湖公園相比之下日見殘舊,魅力驟減,風光不再了。市政府在「十五」計劃中下決心投入巨資對公園再來一次「大手術」,市民是非常擁護的。相信逸仙湖公園在不久的將來,可與孫西步行街中山公園岐江河一河兩岸景點協調得很好,成為中山一個亮麗的景點。

拆除圍牆還綠於民

2004年7月1日,逸仙湖公園開始免費為市民開放。改造後的逸仙湖公園,不但保留了免費開放的做法,而且開放的程度也更進一步———公園不再保留現有的圍牆,使整個公園與周圍的街區連成一體,景觀直接敞露在市民眼中,這個變身將使得逸仙湖公園即將成為老城區難得的一塊開敞式的城市景觀綠地。據介紹,拆圍牆的舉措更有利於公園的親和性,更利於社區環境的和諧。

在拆除圍牆的過程中,逸仙湖公園現有的牌樓將會保留,逸仙湖公園的牌樓作為公園的正門,是1988年對公園進行改造後修建的。據市建設局城市建設科科長馮國強介紹說,逸仙湖公園正門的牌樓在本次公園改造中,將會按原貌加以保留,同時進行必要的修葺,以便牌樓格調與改造後的公園環境更為協調。

重塑公園休閒功能

早在2001年,逸仙湖公園改造的前期準備工作就開始啟動。中山委託上海華匯。台灣境群景觀設計有限公司開展公園整體景觀改善規劃設計,並於2003年4月形成初步改造方案,經過多次討論、論證後,形成了全區景觀圖。逸仙湖公園改造共分四期進行,一期進行的工程有停車場、觀景休息區、地標廣場、文藝活動廣場、陽光草坪、入口景觀廣場和景觀休憩區;二期工程包括林下遊戲及運動休閒區、戲水天地、椰林休閒區、泊船區、社區性入口;三期工程包括社區生活花園、垂釣區、門球綠營、精緻花園和口袋公園等;四期工程就是建設整個逸仙湖公園的水系。

逸仙湖公園的第一期改造工程於2004年9月底正式動工。第一期改造工程位於逸仙湖的東南角,涉及到公園的東門及南門部分,改造面積約2.7萬平方米,工程總造價3000萬元。據主管逸仙湖公園改造工程的市建設局城市建設科科長馮國強介紹說,逸仙湖公園的改造重點放在了重塑公園休閒功能方面,出於這個考慮,公園在建築表現形式上會有所變化,原來的嶺南古典園林建築風格將有相當大的部分不再保留,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設計風格較為現代,改造後的公園主要以開闊的陽光草坪和林蔭活動廣場為主,以增大市民群體活動的空間和場所。

交通路線

所有途經華僑新村(逸仙湖公園)的線路

018路(中山汽車總站-城軌中山站)

018路(城軌中山站-中山汽車總站)

021路(城南客運站-港口醫院(總站))

021路(港口醫院(總站)-城南客運站)

032路(健康花城-城軌中山北站)

032路(城軌中山北站-健康花城)

035路(博覽中心(東門)-星晨花園總站)

035路(星晨花園總站-博覽中心(東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