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通道侗族自治縣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通道縣歷史悠久,據下鄉鄉「大荒遺址」考證,早在五千年以前已有人類活動。崇寧元年(1102)在今縣溪置羅蒙縣,翌年(1103)改為通道縣。

通道位於湖南省西南邊陲,懷化市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區)交界處,素有「南楚極地、北越襟喉」之稱。全縣總面積2239平方公里,縣境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區,四季分明,但夏天酷暑,冬少嚴寒。

通道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革命老區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生態示範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最佳休閒旅遊縣、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遊目的地、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縣、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縣域旅遊縣、湖南省旅遊強縣、湖南省特色縣域經濟(文化旅遊)重點縣。[1]

目錄

建制沿革

唐、虞、夏、商、周為荊州西南隅要服之地,春秋、戰國時期屬楚黔中地,秦為古鐔成地屬象郡。

漢、三國至兩晉為武陵郡鐔成縣地(漢高祖五年置)。

東晉至南朝宋、齊為武陵郡舞(潕)陽縣地(義熙年間撤鐔縣併入)。

南朝梁、陳至隋為沅陵郡龍檦縣地(由舞陽縣改)。

唐為敘州潭陽郡朗溪縣地(由龍標縣地分出)。

五代為誠州(原朗溪縣地)屬地。

宋元豐七年(1084)置羅蒙砦,(元祐三年廢,今縣溪),崇寧元年(1102)在今縣溪置羅蒙縣,翌年(1103)改為通道縣,屬靖州(原誠州,同年改)。

元屬靖州路(至元十二年由靖州改)。

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撤通道併入靖州,洪武十三年(1380)五月復置,屬靖州。

清沿明制,縣境範圍隸屬關係無變。

民國初期,通道縣隸辰沅道,民國11年(1922)廢道,縣直屬於湖南省。民國25年(1936年),湖南省實行行政督察制度,通道縣先後屬第四、第七、第十四區管轄。

解放初,先後隸會同專區(1949.10~1952.8)、芷江專區(1952.8~1952.11)。

1952年11月,芷江專區改稱黔陽專區,通道縣隨屬,縣治設原舊縣城(即羅蒙,今縣溪)。

1954年5月7日成立通道侗族自治縣,為湖南省成立最早的自治縣。

1958年10月,縣治遷雙江,1959年3月28日靖州、通道兩縣合併,縣治復遷縣溪,1961年7月,靖、通兩縣分治,縣治遷回雙江。

1981年6月30日黔陽地區改稱懷化地區,通道縣隨屬,1998年撤懷化地區,設地級懷化市,通道隨屬至今。

行政區劃

宋置通道縣時,所轄面積小,僅為今江口、縣溪、播陽、獨坡及牙屯堡大部一帶。

1951年後,隨着行政區劃的幾次調整,縣域面積不斷擴大。1951年8月,貴州黎平縣洪州區飛地牙屯堡、頭所、五所、黃柏、地了等村寨及插花地寨什、鄧團、池喇、地雍等村寨劃入通道管轄,縣域面積擴大約10.5平方公里;同年11月,綏寧縣八區劃入(原民國時期的石岩鄉、蓉江鄉、半里鄉),面積約1000餘平方公里。1954年10月,廣西三江縣八區高步、橫嶺兩鄉劃歸通道,劃入面積約285平方公里。1957年3月,原屬綏寧縣的溪口鄉和樂安鋪鄉的龍塘、杉木橋、聯團、小水等地劃歸通道,劃入面積295.5平放公里。至此,通道縣的管轄範圍基本定型,總面積無大的變化。全縣南北長68公里,東西寬58公里,總面積2225.4平方公里,折合3338035畝。

1950~1958年9月,縣以下設鄉。1958年10月-1983年,實行政社合一體制,設公社、大隊、生產隊。1984年,改革政社合一體制,恢復鄉村建制,公社改為鄉,生產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全縣設2鎮、20鄉、242村,1654個村民小組。是年7月7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復大高坪苗族鄉和傳素瑤族鄉,新建鍋沖苗族鄉。同年9月,縣溪鄉和縣溪鎮合併,成立新縣溪鎮。

1986年9月1日,經省民政廳批准,播陽鄉、臨口鄉改為建制鎮。

1996年5月,撤銷團頭鄉、牙屯堡鄉,成立牙屯堡鎮。

1997年1月,撤銷雙江鄉,併入雙江鎮;撤銷地陽平鄉,併入縣溪鎮。

2000年,菁蕪州鄉、溪口鄉改為建制鎮。

2002年,隴城鄉改鄉為鎮。

2010年末,全縣共設8鎮、13鄉。

2015年11月,湖南省民政廳反覆通道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調整後下轄3鄉8鎮。本輪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通道侗族自治縣共撤銷10個鄉級建制,現轄坪坦、獨坡2個鄉,大高坪1個苗族鄉共3個鄉,雙江、縣溪、萬佛山、溪口、菁蕪洲、牙屯堡、播陽、隴城8個鎮。

2016年,獨坡撤鄉建鎮,全縣共設9鎮、2鄉。[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通道位於湖南省西南邊陲,懷化市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區)交界處,素有「南楚極地、北越襟喉」之稱。全縣總面積223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通道縣境地處雲貴高原與南嶺西端的過渡地帶,東北為雪峰山余脈延伸地,西南有貴州苗嶺余脈,全境山多田少,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全縣地貌的大體輪廓是:以境內南部的八斗坡為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分水嶺以北,東、南、西三面較高,北部隆起,中部凹陷,地勢向中、向西北傾斜,山地夾丘陵、谷地,且具有明顯的帶狀分布規律,屬長江流域,占全縣總面積的93.8%;分水嶺以南,地勢由北向南急劇下降,地表切割深,地勢起伏大,山高谷深,形成獨特的山地地貌景觀,屬珠江流域,占全縣總面積的6.2%。

氣候環境

縣境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區,四季分明,但夏天酷暑,冬少嚴寒。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春溫回升遲,秋溫降得早。四季時段分配為:3月23日~6月11日為春季,為期81天;6月12日~9月12日為夏季,為期93天;9月13日~11月18日為秋季,為期67天;11月19日~3月22日為冬季,為期124天。

水文環境

境內溪河密布,有集雨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94條,每百平方公里有溪河4條,總長1455.88公里,分屬兩大水系。從八斗坡向南,有平等河、普頭河、恩科河、里溪河、洞雷河等5條,經廣西龍勝、三江等縣流入潯江,匯入融江,屬珠江水系,流域面積僅占全縣總面積的6.2%。其餘89條溪河匯集於渠水,經靖洲、會同、洪江等縣市,注入沅江,屬長江水系,流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3.8%。[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縣境總面積333.8萬畝,扣除水域、交通用地和居住區用地,實有土地324.15萬畝,其中,耕地26.11萬畝,人均1.14畝,園土3.06萬畝,人均0.13畝,林地277.64萬畝,人均12.07畝,牧草地2.95萬畝,人均0.13畝,未利用土地14.37萬畝,人均0.62畝。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41704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0544萬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126892萬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209605萬元,增長12.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9784元(現價),增長12.86%。

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19.3:30.4:50.3。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1%,比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第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9%、25.3%和66.8%,第三產業貢獻率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2.6%,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9998萬元,比上年增長11.01%,其中稅收收入32778萬元,稅占比為81.95%,比上年提高2.69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22607萬元,增長10%。其中稅收收入15389萬元,稅占比為68.07%,比上年提高1.77個百分點。全縣財政總支出21.26億元,增長3.51%。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63億元,增長10.43%;民生支出16.46億元,占財政支出77.42%。

全年物價平穩,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6%,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7%。

統籌發展社會事業,重點民生實事全面落實,完成民生投入16.29億元,占財政支出的76.1%,29項重點民生實事全面完成。全面小康實現程度提高到87.1%。

第一產業

第一產業中,農業實現產值6.21億元,比上年增長2.81%;林業產值3.44億元,增長8.18%;牧業產值3.75億元,增長2.81%;漁業產值0.39億元,增長2.63%。

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4.13千公頃,比上年增長0.07%;油料種植面積7.37千公頃,比上年增長3.08%;蔬菜種植面積3.61千公頃,增長1.12%。全年糧食、油料、蔬菜產量為8.35萬噸、0.99萬噸、5.74萬噸,分別比去年增長3.73%、3.13%、3.42%。

2017年全縣人工造林面積4.81千公頃,比上年增長132.37%。油茶籽產量為4000噸,較上年增長91.2%。木材採伐量22.8萬立方米,增長4.01%。

全年出欄或出售自宰的牲豬、牛、羊分別為10.3萬頭、1.02萬頭、1.57萬隻,家禽出籠155萬羽,均比上年有小幅增長。全年肉類總產量12244.7噸,其中,豬、牛、羊肉產量分別是7993噸、1165噸、268噸。豬、牛存欄分別為8.74、3.8萬頭。全年水產品產量2697噸,增長2.28%。

出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油茶產業獎扶政策。引進湖南金月雲公司投資發展油茶產業、浙江山茶之都公司投資建設茶花基地。建設蔬菜溫控大棚15個、標準化智能養殖大棚24個,農業科技園區獲批科技部「星創天地」科研平台。完成農村土地確權25.89萬畝,有序流轉農村土地3.6萬畝。新發展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示範專業合作社2家,新註冊家庭農場97家。「通道黑老虎」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第二產業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1.73億元,增長6.5%,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7.4%。規模工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19.3%。為扶持工業企業發展壯大,縣政府出台《通道侗族自治縣幫扶工業企業九條措施》,並落實扶持資金250多萬元。省委關於發展產業擴大就業的扶持政策,從財稅、金融、住房、用工等十個方面扶持實體經濟發展。出台了工業集中區發展扶持辦法,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1.37億元,新增規上企業6家。宏河硅業等12家企業完成技改,神華林化公司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臨口風電場第一期機組併網發電,三省坡風電場開工建設。

全縣建築業總產值2.34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建築業增加值0.98億元,增長15.5%。2017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3.92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1.55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5.95億元,其中住宅投資4.83億元。房地產開發企業全年房屋施工面積54.15萬平方米,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28.32萬平方米,本年房屋竣工面積20.41萬平方米。本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5.94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2.87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4.76億元,其中住宅銷售額3.69億元。

2017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76億元,比上年增長10.9%。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零售額10.2億元,增長11.1%;鄉村零售額4.57億元,增長10.3%。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2.21億元,增長10.5%;住宿和餐飲業收入額2.56億元,增長12.6%。完成商貿物流交易12.6億元、增長26%,完成電商交易2.16億元、增長20%,入列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全年接待遊客45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6.7億元,分別增長31.9%、43.6%。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8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7%。鐵路運輸總周轉量增長6.9%,公路運輸總周轉量增長9.7%。包茂高速隴城至桂林段開通,武靖高速月底通車,與桂林、柳州、長株潭城市群的空間距離大幅縮小。新開通縣城至皇都、縣城至高步2條公交線。[4]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大力實施科技引領和科技富民強縣工程,加強縣域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創經濟效益2800萬元。農業、畜牧新品種、新技術覆蓋率突破75%,科技對經濟貢獻率較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力支撐。全年共組織實施各類科技項目4項,帶動項目投資260萬元。縣級財政科技投入1500萬元,新增授權者專利3件。

教育事業

2017年,全縣共有初級中學(含九年一貫制學校)10所,小學105所(其中中心校22所、片完小4所、村小4所、教學點75個),普通高中1所,職業高中1所,各類幼兒園116所。全縣在校學生及幼兒37625人,其中普通高中生2331人、職業高中生1635人、初中生7282人、小學生17140人、在園幼兒9237人。教職工人數為:職業總校115人,中學854人,小學1076人。高中學業考試九科合格率92.86%,二本以上高考錄取率54.8%。累計投入教育資金3.1763億元,完成縣職業中專、禮雅小學建設,縣一中、四中學生宿舍樓建設進展順利,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得到緩解。完成18所合格學校、2所合格幼兒園建設,實施了農村薄弱學校改造項目78個,農村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落實「兩免一補」、學生營養改善、助學貸款等補助資金3471.866餘萬元,惠及困難學生14.02萬人次。啟動了城區學校提質改造,禮雅小學春季投入使用。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行劃片招生,有效化解縣城小學和初中「大班額」問題。建設了18所農村合格教學點、2所鄉鎮合格幼兒園、38所山村幼兒園,進一步緩解農村孩子就近入學、就近入園難題。職業中專擴招特色專業,一中高考本科錄取率56.2%,獲全市教育教學先進獎。

文化事業

全縣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7個,文化館、圖書館各1個,博物館、紀念館共5個。實現鄉鎮文化站、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全年完成送戲下鄉85場。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16%、99.62%;有線電視用戶1.73萬戶。參於文化經營單位121家、從業人員587人、總資產4857.5萬元。

衛生事業

2017年末衛生醫療機構齊全。縣級醫療機構有縣直公立醫院2家、婦幼保健計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一家;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39人,註冊護士499人;醫療機構床位923張。農村醫療機構有鄉鎮衛生院21個,村級衛生室142個;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185人。與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懷化市中醫院組建了兩個「醫聯體」,在11個鄉鎮衛生院設立了遠程診療室,家庭醫生簽約7.26萬人,建立居民健康檔案17.21萬份。縣民族中醫醫院整體搬遷,獨坡等5個鄉鎮衛生院綜合樓竣工,合鄉並村後設置村衛生室105所、村醫療點37個,群眾就醫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適齡婦女「兩癌」免費篩查、出生缺陷綜合防控、全面「二孩」政策、出生人口性別比控制等工作有效落實,連續十四年榮獲全省計劃生育先進縣。

人民生活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2017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10207元,增長12.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76元,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87元,增長16.6%。

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410.5元,增長17.6%。其中,食品消費支出3006.4元,衣着消費支出492.9元,居住類支出1313.4元,這三類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57%,較上年下降3個百分點;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14%,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吃、穿、住」占比重逐步下降,「文、教、娛」消費支出占比加大。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積極開展技能培訓,培訓各類人員683人。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42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85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17%;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810人。2017年末參加機關社保養老保險6697人,征繳基金10306萬元;企業養老保險8469人,征繳基金2811萬元。城鎮職工醫保12350人,城鄉居民醫保21.27萬人,參保率99.27%,征繳基金分別為4671萬元、3729.48萬元。參加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為10806人、17373人、8130人,征繳基金分別為134.9萬元、765萬元、205萬元。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3.4萬人。改造農村危房1680戶,7400餘名群眾改善了居住條件;投資2600萬元改造城市棚戶區(貨幣安置)100戶。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7㎡,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6.2㎡。

環境保護

落實國家環保督察、國家林業檢查、國家土地督察整改要求,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1.07個問題、市級交辦的7個環境突出問題、3個環境信訪問題整改到位。國家林業局貴陽專員辦交辦的11個問題全部完成整改。國土資源部武漢督察局交辦的55個問題月底前整改基本到位。環境治理紮實有效。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取締黃標車156輛,整治一批涉礦企業,全年空氣優良率達93%以上,連續第四年入圍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推進水污染治理,取締曬口庫區和菁蕪洲河段養魚網箱,劃分了畜禽養殖「三區」,對禁養區畜禽養殖進行退養。落實縣鄉村三級河長227名,查處河道非法采砂12起。大力實施愛國衛生運動,加強衛生監督和防疫工作,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臨口河段完成小流域治理。完成農村土地綜合治理1.2萬畝,改造標準化農田0.42萬畝,農業抗旱減災能力得到加強。生態保護更加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927.09平方公里,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41.5%。區劃66.15萬畝天然林保護區。落實天然商品林停伐試點補助。嚴格執行森林禁伐減伐三年計劃,2017年減伐2.2萬立方米。玉帶河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辦法出台實施。生態修復2.5萬畝、侗寨綠化6.6萬株,飛機防治馬尾松松毛蟲11.5萬畝。實施公路景觀林相改造,萬佛山至龍底、雙江至縣溪、通坪公路馬家壩路段森林景觀工程完工,在高速公路沿線完成裸露山地生態修復239畝。[5]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歷史上南北經濟、文化交往大都通過通道縣城(今縣溪鎮)孔道。宋崇寧二年(1103),官吏王祖道從羅蒙(通道始建縣名)籌劃治理廣西,安撫平定侗鄉907峒,集結六萬四千壯丁,開通道路一千二百里,"自以為漢唐以來所不臣之地,皆入版圖"。從此溝通湘、桂、黔毗鄰地帶,因此改羅蒙縣為通道縣,通道縣名始此。

侗族文化

通道風情濃郁,民風淳樸。侗族語言、服飾、歌舞、飲食等13個方面習俗,保存十分完整,獨具特色,魅力迷人。全縣有侗族蘆笙、侗錦織造技藝、侗戲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3項,有侗族大歌、喉路歌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5項,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國家級傳承人3人、省市級傳承人34人,有獲得「田漢新劇目獎」的全國首台大型侗族原創歌舞《哆嘎哆吔》,有遠赴海外演出的原生態舞蹈《咯囉打打》。通道縣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國唯一的侗錦織造技藝國家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通道侗族村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堪稱和諧社會「原始版本」。

侗族習俗:通道侗族文化獨特。獨特的侗族文化主要表現在建築、服飾、飲食、歌舞、體育、合款、祭薩、習俗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民族建築方面,以鼓樓、寨門、風雨橋最為出色,堪稱侗族建築的「三寶」;在民族服飾方面,以侗錦、侗帕、侗帶最負盛名,其工藝之精湛,色彩之艷麗,圖案花紋之美觀,可謂巧奪天工;在民族飲食方面,侗家的醃肉魚、醃碎骨、醃菜、油茶、苦酒等,都別具風味;在民族歌舞方面,侗鄉一向被譽為「歌舞之鄉」,民間無日不歌無不舞,流傳至今的樂器多達數十種。歌和舞蹈以侗戲、琵琶歌、哆耶、蘆笙舞最受人喜愛,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獨特的多聲部合韻,曾震撼法國巴黎、名揚世界;在民族體育方面,侗鄉又稱為「民族體育之鄉」,傳統的搶花炮、射弩、高腳馬、哆毽、盪鞦韆等已被列入國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比賽項目;在祭薩講款、為也等民間習俗方面,源遠流長,迄今為止許多侗族村寨在舉行祭祀或慶典紀念活動中,仍然保留了祭薩、講款、為也等習俗。

蘆笙

民族工藝:通道侗族人民的民族工藝,主要有侗錦、侗布、銀飾、竹木工藝品等。製作的蘆笙、葫蘆、侗錦袋是很好的紀念品。

飲食特點:通道侗族飲食極具民族特點。侗族人民嗜酸,故侗族菜餚以醃菜為主料,侗族也善於充分利用當地產的山珍,如蜂蛹、岩蛙、竹鼠、竹筍為自己飲食的菜餚。另外,侗族的油茶、苦酒、侗粑也獨具豐味。在重大節日和貴客來臨,各家各戶都拿出飯菜擺成長席吃「合攏席」,民族風情濃郁。

侗族服飾

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女子上着大襟、無領、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女裙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繡,侗錦、侗布、挑花、刺繡等手工藝極富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繡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下着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髮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繡,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繡花圍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繡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着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繡飾。

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繡品,其造型古老、繡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女裙不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着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着管褲、衣鑲托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着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着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着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繡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着漢裝者。一般都喜歡戴銀飾。[6]

風景名勝

萬佛山景區

萬佛山是萬佛山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她南與將軍山相接,北與紫雲山相連,面積28.04平方公里,是通道面積最大的一個景區。主要景點有「天生鵲橋」、「金龜覓食」、「神州海螺」、「仙人居」、「望夫岩」,「三十六灣森林迷宮」等自然奇觀。

萬佛山是該區的主峰,海拔635米。登臨山頂,俯視山下,近千座山峰,在雲霧纏繞中拔地而起。千峰萬壑在這飄遙雲海之中,時隱時現,恍若置身於蓬萊仙境之中。浩瀚的林海,無邊的楓葉,磅礴的雲濤,給萬佛山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皇都侗文化村

皇都侗文化村距縣城10公里,由頭寨、尾寨、盤寨、新寨等4個純侗族村寨組成。1995年開始對外經營,是集侗民俗文化、體驗、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型旅遊度假區。這裡山美,水美,人更美,是通道的「美人窩」。這裡的人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是湖南省首批命名的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這裡的攔門酒、合攏宴妙趣橫生,普修橋、鼓樓工藝精湛,被列為中國八個經典村落景觀之一。這裡民風淳樸,生活安康有序,素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美譽,是和諧社會的原始版本,被無數文人墨客稱為和諧美麗的世外桃源。

芋頭古侗寨

芋頭古侗寨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至今有640多年歷史,清順治年間遭火災,復建後形成以芋頭溪流為軸線向兩邊分叉布置的7個聚居群。清乾隆四十二年建芋頭廻龍橋、牙上鼓樓、龍氏鼓樓,清道光、光緒年間分別修建蘆笙古樓、龍門,維修古驛道等。古侗寨因山就勢,建築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風格,鼓樓、門樓、蘆笙場、涼亭、古井、薩歲壇、吊腳樓等一應俱全,且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歷史、人文和藝術價值,被專家稱為侗族建築的「實物博物館」,有侗鄉的「小布達拉宮」之美譽,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底生態漂流景區

龍底生態漂流景區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離縣城39公里,龍底河源於城步南山,高山流水,清澈見底,兩岸植被原始、古樸自然,風景四季迷人,有「天然的礦泉水漂流」之稱。也是難得的神奇生態大氧吧,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9萬個/立方米。漂流河段10公里,落差百餘米,水流大小適中,漂流時間3—4小時,共有深淺急灘50餘處。漂流中,遊人自操船槳、追波逐浪、衝刺激流。驚險刺激、浪漫自由、回歸自然、自助遊樂是龍底漂流的顯著特色。龍底漂流的20多處知名險灘拼搏衝浪,其中洞上天河以遊人騰雲漂,紅船天上落「被稱為南國第一漂」,是湖南百佳景點、湖南休閒新八景之一。

神仙洞景區

神仙洞景區位於通道縣萬佛山鎮江寨村,距縣城30公里。神仙洞景區東南緊鄰七星山景區,西北與將軍山景區相接。景區整體以幽深、險峻為特色,景區內以神仙洞峰、大寨岩為主體的丹霞群峰陡峭壯麗,是丹霞地貌發育較為完美的地帶。神仙洞峰海拔近600米,以該峰為中心,周圍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約25座,海拔459-500米的山峰30餘座。神仙洞峰北面的大寨岩海拔657.8米,是整個景區內丹霞地貌的最高峰。

神仙洞天然出露于山體之中,洞口出露於崖壁中間,洞口高約25米,寬約35米,洞深23米,它是在數億年風化流水作用下形成的丹霞洞穴地貌,在丹霞地貌中洞穴地貌比較常見,但像神仙洞這麼大規模的洞穴能得以保存是非常罕見的。

神仙洞景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景區內峰林狀丹霞地貌類型豐富,其地質構造和地層關係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風景區內極為罕見、奇妙無比的峰、崖、谷、洞為主體的丹霞地貌,遍布奇景異觀,極具美學觀賞價值;景區內保持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是國內同類地質類型不可多得的生物研究基地;同時神仙洞景區內宗教文化濃厚,是民間廣為流傳的祈福聖地。

玉帶河千水灘旅遊度假區

玉帶河千水灘旅遊度假區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萬佛山鎮杏花村,占地面積3000畝,距縣城10公里,距包茂高速公路萬佛山出口2.5公里。該景區以玫瑰、蘭花產業為基礎,集種植、培育、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同時結合園區特有資源和民族風情延伸出旅遊、休閒、娛樂、體驗、養生、養老、觀光,以及玉帶河遊船、千水灘逍遙漂流、百畝草坪、民族文化風情體驗等。

通道轉兵紀念館

通道轉兵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由通道轉兵紀念館和紅軍長征通道會議舊址----恭城書院兩部分組成。

通道轉兵紀念館占地面積35畝,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館內由序廳等5個展廳組成,陳展面積1600平方米。通過採用現代聲、光、電等手段,以大量的圖片、雕塑、繪畫、實物資料、珍貴文物等來展示中央紅軍長征時在通道召開的中共中央負責人緊急會議和通道會議促成的通道轉兵歷史史實,以及1930年12月--1934年12月的4年間,紅七軍、紅六軍團、中央紅軍三路紅軍過通道時發生的一些鮮為人知的人和事,為廣大幹部群眾、青少年學生和部隊官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良好的場所。恭城書院始建於宋崇寧四年(1105年),原稱「羅蒙書院」,後毀於火災。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原址重建,更名「恭城書院」。書院建築面積1860平方米,由門樓、齋舍、講堂、通廊四部分組成一個完整有序的建築群,並沿縱軸排列於一線,是少數民族地區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學館。

1934年12月12日,中央紅軍長征途徑通道時,在恭城書院召開中共中央負責人緊急會議(史稱「通道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主張放棄北上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他的主張得到周恩來、朱德等與會多數同志的贊同。通道轉兵實現了偉大的戰略轉移,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2002年,恭城書院被列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列入全國30條、湖南省4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2010年被省政府列為全民國防教育基地、被第二炮兵部隊列為理想信念教育基地,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省政府列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獨岩民俗風情園

獨岩民俗風情園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距縣城中心2公里,總面積2.5平方公里,處於萬佛山丹霞地貌區的最南端,已建有旅遊度假區、文化娛樂區,水上娛樂區、自然風光遊覽區等。主要景點有:獨岩、青雲寺、奇石山莊、21層世紀鼓樓、世紀苑、松月橋、水上樂園、獨峰攀登、迎賓樓、民族食苑、蘆笙歌舞表演場等。這裡數十座石山平地而起,峻峭挺拔。獨岩湖邊是一座精美的供遊人休息的風雨橋,橋邊還有一個別致的侗家茶樓。青雲寺環境幽雅,四周青松翠竹環抱,是佛教聖地,青雲峰海拔606米,有「獨岩挺秀」的美譽。[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