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進口替代政策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進口替代政策是一個專用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目錄

名詞解釋

進口替代政策是指一國採取各種措施,限制某些外國工業品進口,促進國內有關工業品的生產,逐漸在國內市場上以本國產品替代進口品,為本國工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實現工業化。又稱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是內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產物。一般做法是國家通過給予稅收、投資和銷售等方面的優惠待遇,鼓勵外國私人資本在國內設立合資或合作方式的企業;或通過來料和來件等加工貿易方式,提高工業化的水平。為使國內替代產業得以發展,就要使用提高關稅、實行數量限制、外匯管制等手段,限制外國工業品進口,以使國內受進口競爭的工業在少競爭、無競爭的條件下發育成長。

進口替代政策的劣勢編輯本段回目錄

進口替代政策必然是以犧牲國內消費者為代價,而且由於其降低了該國與世界市場的聯繫程度,造成國內市場相對狹小,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產品質量差,競爭能力不夠。因此,實行進口替代政策的發展中國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內輕工業的發展,工業增長速度有所加快,但這只是短期現象,並不能長期保持。這就迫使它們不得不進行調整,甚至加以放棄,轉而實行出口替代工業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先推行這一政策的拉美發展中國家進一步積極推行,新獨立的許多亞非發展中國家也先後把進口替代作為工業化的途徑,一度出現進口替代的高潮。推行這一政策,首先要正確選定作為替代對象的工業品種類,即決定哪些工業作為進口替代工業。一般是選擇哪些國內市場雖有需求卻經不起外國競爭的工業,然後通過保護措施使這些國內進口競爭工業變為進口替代工業,以加快工業進程。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